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学案的合理使用是新课改的必然,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 导学案 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途径
随着新一轮高中新课改的开始,全区上下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校倡导以导学案为核心,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小组展示,提出问题,师生最后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把教师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求知性。同时,合理地运用导学案有利于学生预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将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讲得干枯无味,甚至于教室后边的部分学生呼呼而睡,课堂教学效果不堪一提。使用导学案以后,教师受导学案的制约,不得不把讲和灌转化为导和引,明白了自己讲不如学生讲的道理,逐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学生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上网查阅资料,参考辅导材料,合作交流意见,上台展示才艺,完全“霸占”了课堂,老师只好乐呵呵地坐在教室当学生。“导学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预习方法,产生了学习兴趣,尝试了参与的快乐,变不懂学、不会学为会学、愿学、乐学,学生有了导学案,课前学得轻松、主动;课堂上学得积极、投入,对一些学习“导学案”困难的学生,采取“兵教兵”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合理使用导学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使用“导学案”的各个环节中,我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学案”的使用,使得学生对本课重点、难点知识当堂解决,原来的课外作业在“导学案”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以轻松、愉悦的课外时间。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推行“导学案”是我区教育改革的重要收获,是“减负”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由不爱学到乐于学、爱学、会学、能学;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由“警察”转为“朋友”“指导者”。
三、“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在学案上书写答案的过程也是练习书写的好时机。自我校实行导学案教学后,要求学生将所有的练习都设计在一张学案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批阅学案的时候纠正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规范书写。只有教师在平时练习中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学生才能够在平常学习中对书写问题加以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活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进去的。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有些活动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他们只能听,不能、也不知道该怎样加入到小组活动中去。所以,时间一长,就有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只能当“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在小组活动中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活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合作探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互助小组。教师可以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同学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把讨论交流的结果进行展示,各小组选出主讲人,进行主讲,其他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教师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地提出新的问题及针对性的处理办法,适时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这样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究、实践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五、“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使用学案后,很多课堂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相互探究合作,查阅资料,提出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所有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信心和机会。只有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才可以在以后独立面对问题时有足够的信心科学地思考问题,准确地解决问题。
如何正确地使用导学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导学案的使用一定要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勿一刀切,走形式。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导和学、讲和练、思和做、个体与全体、学生与导学案等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合理运用导学案。
关键词: 导学案 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途径
随着新一轮高中新课改的开始,全区上下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校倡导以导学案为核心,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小组展示,提出问题,师生最后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把教师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求知性。同时,合理地运用导学案有利于学生预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将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讲得干枯无味,甚至于教室后边的部分学生呼呼而睡,课堂教学效果不堪一提。使用导学案以后,教师受导学案的制约,不得不把讲和灌转化为导和引,明白了自己讲不如学生讲的道理,逐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学生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上网查阅资料,参考辅导材料,合作交流意见,上台展示才艺,完全“霸占”了课堂,老师只好乐呵呵地坐在教室当学生。“导学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预习方法,产生了学习兴趣,尝试了参与的快乐,变不懂学、不会学为会学、愿学、乐学,学生有了导学案,课前学得轻松、主动;课堂上学得积极、投入,对一些学习“导学案”困难的学生,采取“兵教兵”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合理使用导学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使用“导学案”的各个环节中,我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学案”的使用,使得学生对本课重点、难点知识当堂解决,原来的课外作业在“导学案”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以轻松、愉悦的课外时间。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推行“导学案”是我区教育改革的重要收获,是“减负”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由不爱学到乐于学、爱学、会学、能学;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由“警察”转为“朋友”“指导者”。
三、“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在学案上书写答案的过程也是练习书写的好时机。自我校实行导学案教学后,要求学生将所有的练习都设计在一张学案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批阅学案的时候纠正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规范书写。只有教师在平时练习中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学生才能够在平常学习中对书写问题加以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活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进去的。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有些活动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他们只能听,不能、也不知道该怎样加入到小组活动中去。所以,时间一长,就有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只能当“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在小组活动中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活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合作探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互助小组。教师可以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同学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把讨论交流的结果进行展示,各小组选出主讲人,进行主讲,其他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教师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地提出新的问题及针对性的处理办法,适时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这样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究、实践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五、“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使用学案后,很多课堂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相互探究合作,查阅资料,提出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所有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信心和机会。只有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才可以在以后独立面对问题时有足够的信心科学地思考问题,准确地解决问题。
如何正确地使用导学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导学案的使用一定要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勿一刀切,走形式。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导和学、讲和练、思和做、个体与全体、学生与导学案等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合理运用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