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788962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是舆论的一种极端形式。本文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从社会事件的刺激、公众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探究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网络舆情 群体极化 “复旦黄山门”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是公众意见的反映。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舆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特别指出:整个社会需要重视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若不能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控制,“群体极化”就有可能演化为“群体激化”,从而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群体极化的形成是众多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此现象的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件概况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芝加哥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他认为:“群体极化的概念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种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①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网络暴力,即运用具有极端性、煽动性的言语对当事人实施群体压力,甚至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致使其人身权利受到伤害。(2)舆情操控,即一些利益团体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情,制造群体极化以谋取利益。
  “复旦黄山门”事件的发展过程为:2010年12月12日,24岁的安徽民警张宁海在黄山搜救18位登山队员的途中,为给一位复旦女生让路时不慎跌落悬崖,安徽电视台记者“淡淡esse香”在微博上,对这支登山队成员获救后的冷漠表现进行描述,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紧接着,网上出现“夺权帖”和“媒体控制帖”,激起了网民的愤怒。其后《成都商报》将事件中的“二姨夫”的“特殊身份”“曝出”,引起网友对上海和安徽两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動产生质疑。后经证实,“二姨夫”只是一个普通上海市民。
  二、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事件、公众心理以及社会背景而有所差异。本文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概括此类事件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
  1、社会事件的刺激
  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首先是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这种刺激宏观上可以是社会的变动;微观的刺激主要是较大的突发事件,特别是与多数人持有的信念相矛盾或与他们的心理期待相契合的事件。这样的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物质利益、心理因素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②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认为,人们的心理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保持着平衡的状态。一旦受到刺激,这种平衡就被破坏,个体由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紧张,从而在心理引发一种张力。为了恢复平衡,个体就会在心理环境中寻求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如果这种目标能满足需要并消除紧张,就会有正向效应并吸引个体;如果这种目标不能满足需要并消除紧张,就会引起个体的排斥。勒温的这种观点启示我们,网络舆论中许多情绪化言论都是网民面对突发事件刺激后产生紧张,引发心理张力而后释放张力产生冲突,最后产生新平衡的过程。面对同一事件,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场大致相似的网民会逐渐形成一个群体,并进而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其实这是一种由个体心理逐步汇聚形成群体心理的过程。
  “复旦黄山门”事件发生后,当公众对18名登山者的冷漠态度以及学生们争权夺利、急于公关的行为有所了解时,他们会由于这些不合道德责任的举动而产生某种心理张力,为了实现原先的平衡状态,这些人会在网络上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社会公共事件的突然发生是形成群体极化的直接诱因。
  2、群体极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
  (1)“惩恶扬善”正义感的驱动。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诉求各异,社会信仰等精神内核不再统一,从而滋生了一些欺善压穷,为富不仁、善无善报等有失道德事件的发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容易产生弘扬社会正义的诉求,有一种“惩恶扬善”的冲动。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压力和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人们往往不轻易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正义感,以致正义感情绪因为得不到宣泄而不断沉积下来。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实现社会正义平台,网络群体事件的讨论更进一步唤醒网民们在生活中积压的正义感。
  “复旦黄山门”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主要是公众被18位获救者所表现的冷漠心、功利心、市侩气、官僚气所激怒。众人在网络平台上拿起道德的武器,扮演着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角色。
  (2)“民主平等”主体意识的释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众的民主意识被不断唤醒,而网络空间主导的舆论环境为公众提供了民主讨论,平等对话的平台。现实生活中种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现象加深了公众的怨恨感、剥夺感和压迫感,他们借助网络的力量呼吁和维护自己的权利。
  “复旦黄山门”后来衍生出的“二姨夫”事件,其实就是民众对现实社会中民主平等权利质疑的映射。媒体道听途说的一篇报道就能引起整个社会对这位“有影响”的“二姨夫”身份的猜测,以及对两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动的质疑。具有主体意识的公众认为公共资源不能因为权力的滥用而被浪费,受损失。现实情况中个别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垄断、挥霍,以及公共行政的随意行为,才是人们真正所谴责和诟病的。
  (3)“痛打落水狗”的集体狂欢。网民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通常敢于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极端的言论。这些具有极端态度的网民会逐渐形成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个体成员之间相互认可相互鼓励,形成“回音壁”式的交流模式。任何反面信息都会被剔除,任何反对观点都会被围攻。在众人带有主观色彩的“妖魔化”后,群体成员越来越沉迷于“痛打落水狗”式的集体狂欢中。
  3、群体极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
  (1)“重德”而“泛德”的道德观念。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道德主义”文化。儒家文化将道德标准上升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普遍标准。道德的重要性长期被置于法律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种“泛道德主义”,即用道德准则处理一切关系,以道德标准衡量一切价值。
  在道德至上的文化背景下透视群体极化现象,我们可以找到这种现象产生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弥漫在社会的一切领域: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的实用性是“文以载道”,治学讲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人际交往重视“以德服人”。而道德的约束力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舆论压力,即所谓的“人言可畏”。“人言”常常会成为一种社会压力,扮演着社会法庭的角色。
  在“复旦黄山门事件”中,先是获救大学生的集体失语,后是校园内不谈哀悼谈公关的冷漠心和功利心,这都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使得网络上批评声如潮。网民这种捍卫道德观,表现正义感的做法本无可厚非。然而,当有些人在道德外衣的掩护下恶语相向,戾气十足地痛骂甚至诅咒那些获救者时,他们的偏激愤怒便不在道德范围内了。
  (2)重财而轻义的价值取向。在受众需求影响媒体生存的现实下,媒体通常会极力迎合受众的价值观,有意放大新闻价值中的刺激性因素。这种有意的放大渐渐异化为抛弃社会影响,醉心于追逐突破常态、吸引眼球的场景。麦库姆将事物或人物在被定性过程中最具有说服力的那种属性定义为“雄辩论据”。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十分善于凸显事件中最具吸引力的那个声音,那段文字,那幅画面。当雄辩论据出现时,受众就立刻结束了质疑的过程,完全被其说服,并进一步采取行动。
  记者没有经过任何核实而只引用了他人的说法,“曝光”“二姨夫”的身份,使报道在各网站疯狂转载,网友们动员一切力量要揭开这位“二姨夫”的真面目。当经过证实,“二姨夫”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时,众人明白了这又是媒体上演的一场闹剧。
  个别媒体急功近利的浮躁态度,使其对事件的报道缺乏耐心。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公众的眼球和上涨的盈利。在社会“引导者”和商业“经营者”的角色中,个别媒介选择了后者,在迎合受众需求而忙的不亦乐乎时,他们已经忘了自身的社会职责。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其形成和发展是多方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群体极化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就会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甚至威胁到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抑制群体极化现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①[美]凯斯·桑斯坦 著,黄维明 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G].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51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经营100多年后,奥本海默家族将公司股权全部卖出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听到这句著名的广告语,许多人都会联想起世界钻石业的巨头戴比尔斯。作为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戴比尔斯过去100多年来一直牢牢控制着钻石市场的定价权,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利润。从上世纪20年代起,奥本海默家族就执掌着戴比尔斯的大权,并成为南非最富有的家族。然而今年11月,戴比尔斯总裁、奥本海默家族的第三代传人尼基·
《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卷《天文学》于一九八○年底问世后,又一卷——《外国文学》卷即将出版。  该卷是由国内数百位专家、学者撰稿,由二十七位著名的外国文学专家和教授组成编辑委员会审定。冯至、季羡林、叶水夫分别担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编辑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有:卞之琳、王佐良、王央乐、戈宝权、叶君健、田德望、朱光潜、伍蠡甫、孙绳武、吴富恒、陈嘉、陈冰夷、李芒、李健吾、李赋宁、严宝瑜、杨周翰、杨宪益、
翻翻《读书》近来的书评文章,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文章愈写愈长。透过这些冗长沉闷的文字,仿佛可以看到一副过于严肃的面孔,常常使人禁不住废书而叹。  《读书》近年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确实起到了桥梁作用。美中不足的是,评论文章太多学究气,严肃有余而生气不足,难怪许多人望而生畏。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生根,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适宜的政治气候和文化环境。二是要有一些有识之士介绍、评述。但引进是一个过程,首先要引起读
2020年10月20日,万玛才旦在北京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在北京逗留几天,万玛才旦就要去拉萨。他监制了一个纪录片,拍摄一位朝圣者,从玉树囊谦阿育王塔出发,一路磕长头去拉萨朝圣。他要等在大昭寺前,见证这场长途跋涉的完成。  万玛才旦的家乡在青海贵德,属于安多藏区,到拉萨2000多公里。没火车、汽车的时代,人们就走着去、骑马去、磕长头去那座“圣城”。  和当地许多人一样,他从小在
【摘要】作為一种新的电视栏目类型和公众维权方式,维权性电视栏目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其社会价值总体上是正面的,但节目本身和报道方式在学理上却缺乏依据。本文从维权性电视栏目兴起原因的分析入手,探讨其“得”与“失”,对其在自身定位、职责功能上产生的新情况进行解读,并试析其对公众产生的影响,提出对维权性电视栏目发展对策的建议。  【关键词】维权 电视栏目 媒体定位    维权性电视栏目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
索隆拜·沙里波维奇·热恩别科夫  继2005年的“郁金香革命”和2010年的“二次革命”后,深处亚洲腹地的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近日又起动荡,政坛态势可谓一天一变,令人眼花缭乱。一边是反对派推翻近日的议会大选结果,“劫狱”救出前总统阿坦巴耶夫,另一边是现总统热恩别科夫和反对派“捉迷藏”,解雇完总理,又接着解散政府……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狂飙”以反选舉舞弊之名登场,经历游行示威前奏后,如今被观察人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引起各方关注,本人也想针对此方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新课程    2008年秋季起,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可是一年以来效果如何呢?所谓的学分制实施得怎么样呢?有几个学校制定出了有效、规范的必修学分、选修学分评定机制呢?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是怎么学的?除了课本是新课程的课本,在教学实施、学习指导、考试实
【摘 要】演讲在西方修辞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演讲被认为是在一定的修辞情景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运用语言形成某种态度或引起某种动机。本文运用肯尼斯·博克的“认同”理论,对奥巴马“纪念9·11十周年”演讲进行修辞分析,说明奥巴马在演讲中如何运用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三种策略,来赢得听众对他的支持。  【关键词】奥巴马 演讲 修辞(学) 肯尼斯·博克 “认同”理论  奥巴马自参加总统竞选开始,
有一些女青年,平时身体健康,生气勃勃。但每月总有那么几天,即在月经来临时,愁眉苦脸,以手捧腹,甚至要卧床休息,影响学习和工作,这就是痛经。但是,需要区别的是,多数妇女,在月经前或月经期间有程度不等的盆腔内不适感,并不影响生活或劳动,这不能称为痛经。  一般女青年在月经初潮时(第一次月经)大多无痛,只偶然发现下身有血滴漏而出。不懂事的小姑娘会惊慌失措,偷偷告诉妈妈,从母亲那儿了解到一些月经的常识。由
1959年10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左十)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在天安门城楼检阅台上。年轻英武的水兵(左)。 英姿焕发的步兵(中)。受阅的空军飞行员(右)。坦克部隊接受检阅。轰炸机准备起飞(左)。士兵利用阅兵训练间隙擦拭探照灯(中)。海军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右)。天上轰炸机群排空而过,地面炮兵部队隆隆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