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碛口古镇 明清古建筑 西湾 李家山黄河壁画 冯家会土林
地理位置:碛口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段,吕梁山西麓,山西省临县境内,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距离吕梁市约一个小时的路程,距高太原市约220公里。古镇位于吕梁山中的黄河岸边,与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长相廝守。
路线特色:
碛口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清末民初一度为联系华北地区与西北地区经济交往的重要枢纽和商埠。黄河在这里陡然变窄,形成一段布满暗礁的河道,大量的商船在这里要靠岸转运货物造就了碛口这个重要的晋商码头。一百年前这里是所有利用黄河货运的商人们的集合地。碛口黄河码头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开始就已经是晋商粮油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碛口民谣中就有“包头一带产粮油,船筏天天往下流”的经典说法,足以想见当年碛口的繁盛。
古镇背靠卧虎山,面临黄河和湫水河,水陆交通便利。走西口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移活动之一,而山西临县的碛口古镇也正是见证“走西口”的活化石,晋商的兴盛造就了碛口,晋商衰落后的贫困与封闭保存了碛口。
碛,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段的激流浅滩,黄河的河水在这浅滩上浪花飞溅发出巨大的声响,激起雪碛般的浪花,成为一道景观。当地一些小伙子们,老船工们常常组成队伍,头上扎着白毛巾去冲碛,这在当地是一种壮举,一种冒险的冲刺,一种锻炼意志的极大挑战……
昔日碛口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五里长街碛口镇,西湾村,李家山,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平坦上等七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里深厚的黄河文化、悠远的商业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纯朴的民俗民风都是旅行的重要目标。
行程安排:
D1:太原—离石—碛口古镇
离石位于吕梁山腹地,是吕梁市所在地,太原至离石的班车,16:00以前,每隔半个小时一班,全程约四个小时,豪华大巴40元/人,依维柯37元/人,到达离石西客站,再转乘寓石至碛口的中巴车,每人五元,从离石西客站乘长途车出发,途中翻越并不高大的吕梁山,车程约一小时即到达40公里外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碛口古镇。太原也有直接发往碛口的班车,不过只有每天中午12:30一班车,要傍晚六点多才能到达。
下车的地方一般就在黄河边的大桥头,走进古镇,找一家可心的客栈先安顿下来,挎上相机和腰包轻松游碛口。古镇上的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等地都是值得探访的。
碛口古镇不算太大,由三条主街道和与之垂直的11条小巷子组成,是清代吕梁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有意思的是古镇后街虽只有两百多米,却拐出了18道弯。漫步在古镇的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曾经繁盛的商埠痕迹。
碛口的夜虽然安静,却也灯火阑珊,红灯悬于街畔,把古镇的夜照耀得那么安谧,祥和,充满诗意。到了放河灯的日子,黄河的夜流里,水面浮着成千上万用蜡烛点燃的河灯,从碛口上方的黄河边缘放入,这些灯摇摇摆摆,沿黄河顺流而下。夜幕里的河灯,放着柔和而又诱人的红光,在暗夜中静静地向下游飘去。
D2:碛口—黑龙庙—西湾村民居—冯家会土林—碛口
建于明代末年的黑龙庙位于古镇中心最高点的小山包上,庙中正殿供奉着黑龙爷,左殿供奉财神爷,右殿供奉着药王爷,正殿对面还有一座戏台,据说当年走西口的人们,每晚都会在此唱戏酬神,以祈求船只货物和人身的平安。登上黑龙庙,滚滚黄河水尽展眼底,如果是在冬季,经常还可以听见黄河凌汛的轰隆声。黑龙庙有个雍正年间修建的戏台,音响效果很好,唱戏时声闻数里,在黄河对岸也能听到,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黑龙庙是碛口商人唱“愿戏”的重要场所,香火一直非常兴旺。
由碛口古镇向北上行,步行约两公里绕到碛口的背面,就来到了明末清初随碛口水旱码头一并崛起的西湾村,西湾是单姓村,村里都姓陈,从村子的布局和房屋的结构上看,西湾村过去的人绝不是普通靠种田吃饭的人,它的气度,它的规模,它曾经有过的繁荣,绝非黄河沿岸的普通小村庄,西湾村的主体部分介于两座大山之间,整个村落中的民居宅院长约250米,宽约120米,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有三十度左右的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其上,层层叠置,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只要从城堡的南牌楼门进去,就可游遍这座城堡式的村落。
游览完西湾古民居,下午徒步前往距碛口五公里的冯家会土林。从西湾村走二十多分钟就能到达冯家会村,沿村西的一条小路往西,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山沟。土林就在这条沟里。冯家会土林是黄土高原长期受雨水或山洪的冲刷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奇特的地貌。形成大大小小的沟壑,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而在有岩层的地方,岩层下面的土剥蚀得较慢,渐渐形成了各种柱状,柱顶上顶着一块石板,像是戴着“帽子”,很有意思。土林下方是一片枣林,临县本来就是枣乡,秋季是落枣的季节,成熟的枣子到处都是,是可以随便摘着吃的。
D2:碛口—二碛(大同碛)—高家塔村—黄河壁画—碛口
从古镇到黄河对岸沿河而下,去看看咆哮震天的二碛巨浪,碛在字典里意思是:浅水中的沙石,二碛古称“大同碛”,是由于原来宽达四五百米的河床骤然在这里缩成八十余米形成的,落差接近十米,水急浪高,船筏不易通过,也就成就了碛口的繁荣,碛口也因此而得名,建国后,国家为了便于通航,曾经炸过二碛,使二碛威风比原来减了许多,但依然浊浪排空,磅礴豪迈。
从这里上溯七公里,是高家塔村,那是1948年毛泽东东渡黄河的登岸处,现在保存有1978年立的汉白玉纪念碑,上刻赵朴初题写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登岸处”。再继续上行十余公里,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百里黄廊——黄河天然水蚀浮雕了,也称为“黄河壁画”。这里是黄河水经过亿年冲刷,在两岸山脊上留下的奇妙“岩石画”。据说,“黄河壁画”是山西美院的一位老师,沿黄河写生时偶然发现的。当时他远远地拍了点图片,并没在意,回家将照片放大后才发现,这一块块岩石构成了奇妙的自然壁画,连呼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到了“黄河壁画”,推荐你花200元租一艘快艇,就可以顺流而下,这时你惟一要做的就是举着相机,迅速捕捉沿途的壁画:仔细看上去,这些壁画的确相当神奇,无规律的沟壑和纵纹,远望很像一幅幅描绘人类起居耕作的连环画。
D4:碛口—响水圪垛—李家山民居—离石
地理位置:碛口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段,吕梁山西麓,山西省临县境内,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距离吕梁市约一个小时的路程,距高太原市约220公里。古镇位于吕梁山中的黄河岸边,与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长相廝守。

路线特色:
碛口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清末民初一度为联系华北地区与西北地区经济交往的重要枢纽和商埠。黄河在这里陡然变窄,形成一段布满暗礁的河道,大量的商船在这里要靠岸转运货物造就了碛口这个重要的晋商码头。一百年前这里是所有利用黄河货运的商人们的集合地。碛口黄河码头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开始就已经是晋商粮油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碛口民谣中就有“包头一带产粮油,船筏天天往下流”的经典说法,足以想见当年碛口的繁盛。
古镇背靠卧虎山,面临黄河和湫水河,水陆交通便利。走西口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移活动之一,而山西临县的碛口古镇也正是见证“走西口”的活化石,晋商的兴盛造就了碛口,晋商衰落后的贫困与封闭保存了碛口。
碛,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段的激流浅滩,黄河的河水在这浅滩上浪花飞溅发出巨大的声响,激起雪碛般的浪花,成为一道景观。当地一些小伙子们,老船工们常常组成队伍,头上扎着白毛巾去冲碛,这在当地是一种壮举,一种冒险的冲刺,一种锻炼意志的极大挑战……
昔日碛口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五里长街碛口镇,西湾村,李家山,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平坦上等七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里深厚的黄河文化、悠远的商业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纯朴的民俗民风都是旅行的重要目标。
行程安排:
D1:太原—离石—碛口古镇
离石位于吕梁山腹地,是吕梁市所在地,太原至离石的班车,16:00以前,每隔半个小时一班,全程约四个小时,豪华大巴40元/人,依维柯37元/人,到达离石西客站,再转乘寓石至碛口的中巴车,每人五元,从离石西客站乘长途车出发,途中翻越并不高大的吕梁山,车程约一小时即到达40公里外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碛口古镇。太原也有直接发往碛口的班车,不过只有每天中午12:30一班车,要傍晚六点多才能到达。
下车的地方一般就在黄河边的大桥头,走进古镇,找一家可心的客栈先安顿下来,挎上相机和腰包轻松游碛口。古镇上的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等地都是值得探访的。
碛口古镇不算太大,由三条主街道和与之垂直的11条小巷子组成,是清代吕梁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有意思的是古镇后街虽只有两百多米,却拐出了18道弯。漫步在古镇的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曾经繁盛的商埠痕迹。
碛口的夜虽然安静,却也灯火阑珊,红灯悬于街畔,把古镇的夜照耀得那么安谧,祥和,充满诗意。到了放河灯的日子,黄河的夜流里,水面浮着成千上万用蜡烛点燃的河灯,从碛口上方的黄河边缘放入,这些灯摇摇摆摆,沿黄河顺流而下。夜幕里的河灯,放着柔和而又诱人的红光,在暗夜中静静地向下游飘去。
D2:碛口—黑龙庙—西湾村民居—冯家会土林—碛口
建于明代末年的黑龙庙位于古镇中心最高点的小山包上,庙中正殿供奉着黑龙爷,左殿供奉财神爷,右殿供奉着药王爷,正殿对面还有一座戏台,据说当年走西口的人们,每晚都会在此唱戏酬神,以祈求船只货物和人身的平安。登上黑龙庙,滚滚黄河水尽展眼底,如果是在冬季,经常还可以听见黄河凌汛的轰隆声。黑龙庙有个雍正年间修建的戏台,音响效果很好,唱戏时声闻数里,在黄河对岸也能听到,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黑龙庙是碛口商人唱“愿戏”的重要场所,香火一直非常兴旺。
由碛口古镇向北上行,步行约两公里绕到碛口的背面,就来到了明末清初随碛口水旱码头一并崛起的西湾村,西湾是单姓村,村里都姓陈,从村子的布局和房屋的结构上看,西湾村过去的人绝不是普通靠种田吃饭的人,它的气度,它的规模,它曾经有过的繁荣,绝非黄河沿岸的普通小村庄,西湾村的主体部分介于两座大山之间,整个村落中的民居宅院长约250米,宽约120米,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有三十度左右的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其上,层层叠置,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只要从城堡的南牌楼门进去,就可游遍这座城堡式的村落。
游览完西湾古民居,下午徒步前往距碛口五公里的冯家会土林。从西湾村走二十多分钟就能到达冯家会村,沿村西的一条小路往西,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山沟。土林就在这条沟里。冯家会土林是黄土高原长期受雨水或山洪的冲刷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奇特的地貌。形成大大小小的沟壑,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而在有岩层的地方,岩层下面的土剥蚀得较慢,渐渐形成了各种柱状,柱顶上顶着一块石板,像是戴着“帽子”,很有意思。土林下方是一片枣林,临县本来就是枣乡,秋季是落枣的季节,成熟的枣子到处都是,是可以随便摘着吃的。
D2:碛口—二碛(大同碛)—高家塔村—黄河壁画—碛口
从古镇到黄河对岸沿河而下,去看看咆哮震天的二碛巨浪,碛在字典里意思是:浅水中的沙石,二碛古称“大同碛”,是由于原来宽达四五百米的河床骤然在这里缩成八十余米形成的,落差接近十米,水急浪高,船筏不易通过,也就成就了碛口的繁荣,碛口也因此而得名,建国后,国家为了便于通航,曾经炸过二碛,使二碛威风比原来减了许多,但依然浊浪排空,磅礴豪迈。

从这里上溯七公里,是高家塔村,那是1948年毛泽东东渡黄河的登岸处,现在保存有1978年立的汉白玉纪念碑,上刻赵朴初题写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登岸处”。再继续上行十余公里,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百里黄廊——黄河天然水蚀浮雕了,也称为“黄河壁画”。这里是黄河水经过亿年冲刷,在两岸山脊上留下的奇妙“岩石画”。据说,“黄河壁画”是山西美院的一位老师,沿黄河写生时偶然发现的。当时他远远地拍了点图片,并没在意,回家将照片放大后才发现,这一块块岩石构成了奇妙的自然壁画,连呼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到了“黄河壁画”,推荐你花200元租一艘快艇,就可以顺流而下,这时你惟一要做的就是举着相机,迅速捕捉沿途的壁画:仔细看上去,这些壁画的确相当神奇,无规律的沟壑和纵纹,远望很像一幅幅描绘人类起居耕作的连环画。
D4:碛口—响水圪垛—李家山民居—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