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有人说:“如果说由于战乱和饥荒,19世纪对人类造成最大威胁的是传染病;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20世纪对人类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那么,21世纪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类造成最大威胁的却是心理疾病。诚然,心理疾病如幽灵般形影相随着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然而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认识的不足、排斥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发展的滞后,只有不足1/5的心理障碍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因而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极其严重的。
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对社会心理这一时代的“晴雨表”是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本身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约有3000~4000万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由于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又大多经历过中考落榜、成绩不好等学习上的挫败,因此心理疾患程度更加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有心理问题的高达55.8%。那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要存在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
1.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考试焦虑舞弊,甚至通过请假、自残等方式来逃避考试等学习类问题。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厌学是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学生厌学率达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近些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却一直掌控着教育实践。尤其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都经历过长期、惨痛的学习上的挫败。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就是以学习成绩说话。成绩好,则老师夸、家长奖、同学佩服;学习不好,则一切相反。而每个人都有想得到别人认可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脆弱、敏感、急于想得到大人肯定的孩子。长期遭受学习上的压力和挫败,自然就会讨厌学习、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近些年来,由于承受不了学习压力而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难怪有人这样说我国的应试教育:“不光考掉了学生对知识真正的渴望和兴趣,也考掉了很多人的自信、心理健康,甚至考掉了个别孩子宝贵的生命。”调查表明,学习上的压力不仅会使学生厌学,还会使他们产生很多消极反应,如食欲不佳、失眠、精神萎靡不振、生活无目标、懒散、对很多年轻人本应喜欢的文体活动失去兴趣、不愿受纪律约束等。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院校中表现得越来越普遍。而年轻人有的是精力,总得发泄吧?于是,就出现了令职业院校教师们头疼的各种违纪现象,如逃课上网、不参加劳动、抽烟酗酒、打架骂人、进行恋爱交友游戏等。
2.道德观念模糊、是非善恶不清、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自身缺乏公德和责任感,对别人要求却很高。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长期德育教育的不利和不良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道德素质较低。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他人得失,对同学、父母和老师只是极度地索取和要求。有一位中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曾哭笑不得地说起过这样一件事:当她批评一名学生不立事、责任感不强时顺口说道:“你都20了,这要是有一天成了家,可怎么养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没想到这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要我养呀?孩子他爷爷、奶奶干什么呀?”
3.情绪敏感、暴躁、攻击性强、感情脆弱、缺乏毅力。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由于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在家长期承受家长的否定指责,在学校又过多地承受老师的歧视和冷遇,因而脾气敏感暴躁、对人缺乏信任和包容。很多学生对校规校纪都不能自觉遵守,对一些坏习惯也不能自我控制和改正;还有的学生犯错后也想悔改,但缺乏决心和毅力,经常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甚至自暴自弃。这一点不光体现在纪律上,在学习和参与活动中也是如此。很多学生一碰到困难就放弃,没做任何努力就认为自己不行。这样的思维定势一经形成,怎么可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呢?
4.自卑、猜疑、忤逆、厌世心理。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表面看起来轻松快乐、无忧无虑,实际上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也感到迷茫,但他们却不想踏踏实实地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劣势,而是得过且过,每天空虚、漫无目标地混日子。还有的学生表面看起来骄傲自信,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哪级学生干部管理到他都不服气,对教师也很不尊重。其实,这种忤逆、攻击正是不自信的典型表现。当然这种攻击可能是针对别人,也可能是针对自己。近些年来常听说很多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酒后用拳头砸玻璃,砸得满手是血;在胳膊上用烟烫眼、刀子划道,弄得血肉模糊;站在马路上挡车想让车把自己撞死等等,多亏这些同学还缺乏足够的勇气才没酿成悲剧。另外,近些年来中等职业院校频发的一些恶性群体斗殴事件,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很多打架事件过后经了解,原因非常简单,可能就是谁多瞧了谁一眼、谁骂了谁一句儿,这里面不乏有年轻人的浮躁、冲动,但更多的是一种自卑情绪的支配,是一种认为自己无能、处处不如人、对自己不满意、对他人怨恨的攻击表现。
5.不管家里有没有条件,上学打车、穿名牌、配手机、比吃喝,追求享乐等浮夸虚荣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院校也是很普遍的,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学生消费的奢侈和攀比,简直是我们家长和教师所无法想象的。个别学生不光是非名牌不穿,甚至是鞋袜不下水直接扔掉,更不可理喻的却是他的家庭可能并不富裕甚至相当困难。
有的同学还有崇尚迷信、鬼神、占卜等行为。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热衷于算命,恋爱要算、前程要算、连考试都要算。这再一次反映出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逃避现实、不负责任、不思进取和听天由命的不健康心理。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引发上述不良表现和行为的根源,是隐藏的不健康心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产生了心理偏颇的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找回快乐的自我呢?
三、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通过正确的职教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帮助他们改变对自我、社会及职教学习的不良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摒弃错误的自我认知,树立适宜的人生目标。
2.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情绪问题的疏导。中等职业院校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校园文化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
3.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上的挫败。“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在学习上真正感受到成功和快乐,才能切实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因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鼓励他们开发潜能、悦纳自我。
4.人际关系的指导。中等职业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和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使之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并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异性交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养成上。
5.挫折和磨难教育。古人云:“人生逆境十之八九。”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有碰到挫折和不顺的时候,教师们应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面对挫折和磨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阔的胸怀来应对挫折和磨难,学会竞争与合作,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做好学生的就业辅导。学生的就业辅导包括职业选择、就业心理准备、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与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有人说:“如果说由于战乱和饥荒,19世纪对人类造成最大威胁的是传染病;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20世纪对人类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那么,21世纪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类造成最大威胁的却是心理疾病。诚然,心理疾病如幽灵般形影相随着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然而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认识的不足、排斥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发展的滞后,只有不足1/5的心理障碍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因而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极其严重的。
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对社会心理这一时代的“晴雨表”是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本身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约有3000~4000万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由于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又大多经历过中考落榜、成绩不好等学习上的挫败,因此心理疾患程度更加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有心理问题的高达55.8%。那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要存在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
1.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考试焦虑舞弊,甚至通过请假、自残等方式来逃避考试等学习类问题。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厌学是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学生厌学率达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近些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却一直掌控着教育实践。尤其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都经历过长期、惨痛的学习上的挫败。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就是以学习成绩说话。成绩好,则老师夸、家长奖、同学佩服;学习不好,则一切相反。而每个人都有想得到别人认可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脆弱、敏感、急于想得到大人肯定的孩子。长期遭受学习上的压力和挫败,自然就会讨厌学习、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近些年来,由于承受不了学习压力而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难怪有人这样说我国的应试教育:“不光考掉了学生对知识真正的渴望和兴趣,也考掉了很多人的自信、心理健康,甚至考掉了个别孩子宝贵的生命。”调查表明,学习上的压力不仅会使学生厌学,还会使他们产生很多消极反应,如食欲不佳、失眠、精神萎靡不振、生活无目标、懒散、对很多年轻人本应喜欢的文体活动失去兴趣、不愿受纪律约束等。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院校中表现得越来越普遍。而年轻人有的是精力,总得发泄吧?于是,就出现了令职业院校教师们头疼的各种违纪现象,如逃课上网、不参加劳动、抽烟酗酒、打架骂人、进行恋爱交友游戏等。
2.道德观念模糊、是非善恶不清、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自身缺乏公德和责任感,对别人要求却很高。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长期德育教育的不利和不良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道德素质较低。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他人得失,对同学、父母和老师只是极度地索取和要求。有一位中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曾哭笑不得地说起过这样一件事:当她批评一名学生不立事、责任感不强时顺口说道:“你都20了,这要是有一天成了家,可怎么养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没想到这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要我养呀?孩子他爷爷、奶奶干什么呀?”
3.情绪敏感、暴躁、攻击性强、感情脆弱、缺乏毅力。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由于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在家长期承受家长的否定指责,在学校又过多地承受老师的歧视和冷遇,因而脾气敏感暴躁、对人缺乏信任和包容。很多学生对校规校纪都不能自觉遵守,对一些坏习惯也不能自我控制和改正;还有的学生犯错后也想悔改,但缺乏决心和毅力,经常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甚至自暴自弃。这一点不光体现在纪律上,在学习和参与活动中也是如此。很多学生一碰到困难就放弃,没做任何努力就认为自己不行。这样的思维定势一经形成,怎么可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呢?
4.自卑、猜疑、忤逆、厌世心理。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表面看起来轻松快乐、无忧无虑,实际上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也感到迷茫,但他们却不想踏踏实实地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劣势,而是得过且过,每天空虚、漫无目标地混日子。还有的学生表面看起来骄傲自信,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哪级学生干部管理到他都不服气,对教师也很不尊重。其实,这种忤逆、攻击正是不自信的典型表现。当然这种攻击可能是针对别人,也可能是针对自己。近些年来常听说很多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酒后用拳头砸玻璃,砸得满手是血;在胳膊上用烟烫眼、刀子划道,弄得血肉模糊;站在马路上挡车想让车把自己撞死等等,多亏这些同学还缺乏足够的勇气才没酿成悲剧。另外,近些年来中等职业院校频发的一些恶性群体斗殴事件,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很多打架事件过后经了解,原因非常简单,可能就是谁多瞧了谁一眼、谁骂了谁一句儿,这里面不乏有年轻人的浮躁、冲动,但更多的是一种自卑情绪的支配,是一种认为自己无能、处处不如人、对自己不满意、对他人怨恨的攻击表现。
5.不管家里有没有条件,上学打车、穿名牌、配手机、比吃喝,追求享乐等浮夸虚荣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院校也是很普遍的,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学生消费的奢侈和攀比,简直是我们家长和教师所无法想象的。个别学生不光是非名牌不穿,甚至是鞋袜不下水直接扔掉,更不可理喻的却是他的家庭可能并不富裕甚至相当困难。
有的同学还有崇尚迷信、鬼神、占卜等行为。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热衷于算命,恋爱要算、前程要算、连考试都要算。这再一次反映出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逃避现实、不负责任、不思进取和听天由命的不健康心理。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引发上述不良表现和行为的根源,是隐藏的不健康心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产生了心理偏颇的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找回快乐的自我呢?
三、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通过正确的职教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帮助他们改变对自我、社会及职教学习的不良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摒弃错误的自我认知,树立适宜的人生目标。
2.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情绪问题的疏导。中等职业院校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校园文化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
3.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上的挫败。“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在学习上真正感受到成功和快乐,才能切实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因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鼓励他们开发潜能、悦纳自我。
4.人际关系的指导。中等职业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和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使之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并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异性交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养成上。
5.挫折和磨难教育。古人云:“人生逆境十之八九。”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有碰到挫折和不顺的时候,教师们应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面对挫折和磨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阔的胸怀来应对挫折和磨难,学会竞争与合作,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做好学生的就业辅导。学生的就业辅导包括职业选择、就业心理准备、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与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