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法治化建设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近年来出现的涉及高校的法律纠纷明显增多现象,加强法治化建设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之举。本文首先从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体三个角度阐述了高校加强法治化管理的必要性,其次论述了法治化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强化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高校法治化体系构建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学生管理 高校 法治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近年来,涉及高校的法律纠纷频频出现。从1999年学生田某诉北京某大学案(考试作弊被勒令退学、毕业时学校拒发学位证),到2002年10月重庆某学院“大二女生怀孕被开除”事件,从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到目前高校中出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无一不把高等院校推向社会舆论浪潮的前端。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与人民群众法治观念的增强,大学生及家长的维权意识有所提高,敢于向不合理的传统制度提出挑战;二是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疏于向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另一方面在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方面确实存在着与现实不相宜的漏洞。这一切都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向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仅是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更是需要遵纪守法的人才,以教书育人为办学宗旨的高等院校更是要首先以此为出发点。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法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从宏观角度——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中观的角度——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还是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大学生成才处世来说,加强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都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
  
  (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立为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要的治国方针,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全面的依法治国应当将社会中各种关系纳入“法治”的范围,不仅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更需要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切实做到“有法必依”。对于高校来说,作为社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作为科技、文化的辐射源,其法制化建设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作为社会知识群体中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言行举止对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直接关系到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二)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自身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高校完善自身的建设势必要求高校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法治化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已从计划体制下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转变为既坚持公益性又有产业性的教育实体。学校作为独立的事业型法人,享有办学自主权。学生享有自主决定报考学校及专业类别、缴费上学、接受高质量的服务和受教育的权利。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已步入由身份到契约的转轨时期。其次,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而高等学校旧的规章制度长期以来没有变化,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高校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对管理制度做出相应修改,就可能面临更多诉讼。再次,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高校的管理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只有强调公平、效率与秩序的法制环境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第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既是学生管理正规化、规范化的前提,也是高校减员增效、遇制腐败的客观需要。
  
  (三)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政治、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一般为18-22岁的成年人,在高校接受教育的时期正是其思想道德观念的成长成形期,然而,在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功利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学生的人生观及世界观极易发生改变,仅仅依靠说教式、学生自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顯然远远不够。只有逐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使校规校纪与法律法规相配合,与现实生活相协调,并辅之以法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同时也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三、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可行性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自1980年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律《学位条例》颁布以来,已形成了教育法、部门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教育行政规章等五个层面的教育法体系。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正式开始。该《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管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等学校具有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
  《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出台则标志着高校管理进入了法治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法》于1999年1月1日起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了高校具体享有的办学自主权,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及承担的责任。同年,教育部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由此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依法治校的热潮。至此,我国高等学校基本上确立其法律特性及法律定位。
  2005年9月1日,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开始实施,该规定对高等教育法律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首次增加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明确了考试作弊者可以开除学籍,并且不对大学生结婚做出禁止性的规定。可见,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正处于不断的修订完善进程中,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上法治化道路有了现实基础。
  
  (二)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明确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与学生存在着地位不平等的行政法律关系。根据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如高校颁发学位证、毕业证,对在校学生进行纪律处分等。这些权利都是国家通过法律授权给高校,从而使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行政法律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这意味着高 校与学生在民事地位上是平等的,学生在接受高校管教的同时,又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由于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这两种法律关系是相互交织的,学生民事权利的行使要受学校管理权的制约,高校管理权利的行使又受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事实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关系,是在明确高校管理权的前提下的合同关系,集中体现在高校的招生簡章中及其它文件中。
  
  四、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一)强化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实现治校观念法治化
  树立法治观念是构建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前提基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管理者队伍能否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构建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首先,高校的教职工必须学法懂法,可以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敦促鼓励自学等方式培养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公正精神、权利意识、法治理念等,使管理者自觉运用法律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尊重学生权利,为学生的遵法守法树立楷模,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最佳条件。其次,高校管理者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现代法律精神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权利至上”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将学生的权利追求、保障与实现放在首要位置。
  
  (二)确立完善校内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管理制度规则化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构建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现实保证。目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学生管理的规定,大多属于原则性条款,在实际运用中并不能做到事无巨细。并且高校自治也要求学校有制定内部规则的权力,这就决定了高校自身必须制定适应形式发展的规章制度。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1条赋予高校校长的第一项职权就是制定具体规章制度,使高校能够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前提下,依法有效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修订学校原有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既要继承和巩固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保证学生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也要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充分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法律的权威性。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管理依据合法化、管理程序正当化、管理行为规范化。通过制定、修订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合法的、科学的,既与国家法律政策相一致,与高等教育改革相配套,又与高校内部各方面管理相协调的管理制度体系,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实现管理方式民主化
  加强法制教育是构建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高校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承担管理的对象,他们还是参与者和管理者。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学生负有守法的义务,应当自觉加强法制观念,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近年来,高校中之所以出现一些违法案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普法宣传的力度不够大。“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是一个国家成为法治国家的基础。同样,学生法治观念的提高也是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因素。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既是对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督促,也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目的。因此,高校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除开设基础法律相关课程之外,还可以在课外以报告会的形式邀请执法人员以一些典型鲜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力求引导广大学生不断增强自我责任意识与守法意识,将法律观念贯彻于整个大学的学习阶段及今后的日常生活当中。
  总之,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落实,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日益明显。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院校必须采取措施,以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来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强化高校管理者的法制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依法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实现管理制度规则化,同时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实现管理方式民主化,来加强高校的法治化建设,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切实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化的轨道。
其他文献
多代直系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是我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特征,因而老年人在家庭照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章利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摘要]武鸣横塘话语音系统共有声母20个、韵母51个、声调10个。声韵调大体体现了广西桂南平话的特点。  [关键词]武鸣横塘话 语音系统 声韵调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40-01  一、概况  武鸣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属广西首府南宁管辖,东与上林县、宾阳县交界,西交平果县、隆安县,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下辖13个镇,2个乡,总
[摘要]为观察临床医学五官科治疗技能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技能操作的影响,我们对05级和0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技能成绩和实习成绩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加强五官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五官科教学 技能训练 实用型 培养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规定,此专业的基本任务是为农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医学人才。五官科学的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课堂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依旧存在,有的合作走走过场,有的合作草
据传,哥伦比亚的瓜达维达湖湖底有成千上万吨黄金和宝石,因此从16世纪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后,对黄金、宝石寻找和打捞就一直没有中断.最后,人们确定今天哥伦比亚的瓜达维达圣
本文对采用多元非共沸混合物工质的内复叠节流制冷循环进行了热力分析.采用分析的方法对制冷循环各部件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混合工质一次节流循环和内复叠循环热力性能.同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
在当下城市建筑工程中,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物是需要长期发挥作用的,所以在设计时要多方面考虑,不汉汉考虑到当前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所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