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江到赣江的壮志之行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周日。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雨教授一如往常地在办公室里忙活着,他在做部省合建工作的汇报PPT。其间好几位博士去找他汇报工作,见他半掩着门,躺在沙发上,都认为王院长太辛苦了,不忍心叫醒他;谁知道他就这样再没醒来。
  4年前,他毅然放弃在香港的终身教职、優厚待遇,拖家带口地来到中部欠发达地区;4年中,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老区高校学科建设这根主轴旋转,让老区高校实现了多个“第一次”,直至50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时间未能抚平伤痛,直至今日,校园内,人们还在讲述他的故事,追忆这位未曾走远的人。
   [不顾一切的“逆流”]
  “来南昌大学真是亏了,收入降了不少,苦倒是吃了很多。”王雨来校之初,副院长周耐根曾这样和他开玩笑。
  王雨的人生,原本可以很从容。
  2014年6月,南昌大学面向全球招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雨的大学同学章少华教授随手将招聘信息转发给了在香港的王雨。
  那个暑假,王雨就出现在南昌大学,实地考察一番后,决定参加竞聘。
  “要不再考虑考虑?”纠结的倒成了章少华。“你在香港有先进的实验室、上千万港币的科研经费,带领一个稳定的科研团队,还有舒适优越的生活,我们老区条件差,可能还得一切从头开始……”
  章少华盼他来,又怕他后悔。
  本硕博就读于清华,随后负笈香港、美国,师从多位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王雨的研究一直处于铁电和压电材料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曾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顶级杂志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年纪轻轻就在香港理工大学取得终身教职,生活本过得富足安逸。
  “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正是最需要研究人才的时候。科教兴国的大政策下,回归中西部,能充分体现科研工作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次,就让我仗剑走天涯吧。”王雨潇洒而坚定的话语背后是不知多少个夜晚的辗转无眠。
  对于王雨的决定,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对外汉语的妻子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与理解。他俩相识于清华园,在美结婚,最终生活在香港,有了三个孩子和一个温馨的家。
  她明白,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梦,他期待着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可以把他热爱的材料学科做大做强;她明白,香港优越的环境里,他觉得已经能望得见退休的生活了,去南昌大学既是突破自己,又是报效国家。
  王雨要离开的消息在香港理工大学传开了。他的领导和团队再三挽留,同事直接把他堵在实验室门口。
  “谢谢大家的关心,希望去南昌后,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我会一直关注你们的。”王雨真诚的话语让大家由不舍变成了祝福。
  就在此时,南方科技大学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南方科技大学就像一个9分的选择;如果通过大家的努力,能把南昌大学从实力平平提升到在国内外有广泛的知名度,这本身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安徽省太湖县大别山深处长大的王雨不止一次对妻子说,“老区更需要人才。”
  2014年11月,王雨顺利通过南昌大学的竞聘。学校给了他半年时间交接香港的工作,可一个月不到,他就背着一个大包来报到了。
  这么快!这让南昌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办公室秘书罗剑很惊讶。“他和学校签的合同上既没有写清科研启动资金的数额,也没具体待遇细节,他看了一眼就签字了。”
  此后几个月,王雨常常是周五坐最晚的飞机到香港处理剩余工作,周一又坐最早的飞机赶回南昌。如此持续了半年,他才完全解散了科研团队,将妻子和孩子们带到南昌。
  他为何这般不顾一切?
  “老师总跟我说,科技兴则民族兴,我们做科研的,掌握着‘国之利器’,要以提升祖国的科技水平为己任。”说这话的费林峰是王雨在香港的学生。他眼中的王雨老师虽有很多西化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但骨子里,仍是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老师说,搞科研的人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了解最前沿的动态、最先进的方法。但是,任何时候都别忘了要回来,老区更需要人才。”受王雨影响,最终费林峰也成了学院的特聘教授。
   [只管“种树”的人]
  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没有像样的办公室,参加学术会议、筹划学科建设,王雨能一口气准备几万字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荣誉材料,半页纸他都嫌麻烦。
  王雨来南昌后获得的唯一荣誉还是几个年轻博士私底下帮他填报的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学院却在他的带领下,迎来了不少标志性的“第一次”。
  “起初还想沾老同学的光,用下他的实验室,哪知来校4年,他都没建自己的实验室。”章少华明白,一心为公的王雨是把整个学院作为一个实验室来打造了。
  原来,王雨刚来学院时,发现偌大的学院实验设备严重不足,本科生实验室、教师个人实验室设备陈旧,学院没有公共科研平台。
  这样搞科研怎么行?!
  王雨先用自己的科研启动经费给学院购置了一台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又为金属加工平台与高分子平台分别购置了数百万元的设备。随后,他索性找到校长周创兵,要学校把给他个人的科研经费全投到学院公用的科研平台,资源共享,大家拧成一股绳,一块干。
  “学院底子薄,却在我身上花了那么多钱。资源一定要共享,以此带动更多人的发展,促进学院的整体提升,这才是学校引进我的真正目的。”他这样宽慰不理解的人。
  一边忙科研,一边忙管理,王雨带着干事创业的激情投入工作,“每天清晨第一辆出现在学院的车是他的,每天深夜最后一辆离开学院的车几乎也是他的。寒来暑往,只要来学院总能看到王院长的车,看到他办公室开着的门。”学院行政副院长陈建琴回忆说,“别人的工作时间一般是8X5,而你的工作时间是16X365,遇到闰年就是16X366。”费林峰时常这样和他开玩笑。   准备资料、撰写报告……到任之初,王雨就带领学院上下忙着申请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6月,认证顺利通过,标志着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实现了与国际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来不及喘气,王雨又带着学院投入到下一个“战役”中。
  为了探索学科“双一流”建設和部省合建的路径,王雨花了几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国十几所高校虚心求教。回来后,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通宵达旦设计建设方案。
  很快,他向学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化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联合起来,建设一个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统一规划,统一发展。
  为什么要搞大学科制?王雨认为,现在的学科建设已经不是某个学院、某个专业的事,只有搞交叉学科,把相关力量整合到一起,才能让学科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他的提议下,南昌大学正在着手构建理工一部,打造学科特区,全力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
  “标志性”的好消息不断袭来:2016年1月,江风益团队所研发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唯一的一等奖;2017年9月,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同年该学科ESI正式进入世界排名前1%,站上了国际舞台;2018年3月,南昌大学被列入部省合建高校,学校再次把合建的重点之一放在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部省合建后,王教授更忙了。”青年博士兼学院科研秘书饶郑刚记得,以前王雨加班还会让他带份快餐,到后来,总说带个面包就行了,因为吃面包节约时间。
  这些年,王雨带领大家为学院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再过几年,学院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产业运用的成果都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却看不到了。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王院长曾说自己是一个种树的人,只管把树种好,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好了。”陈建琴说着,眼泪唰地流了下来。
   [“你只要负责做科研,其他的我来”]
  学院的年轻博士一度觉得王雨“婆婆妈妈”,“事无巨细都操心”,还时常大半夜在学科微信交流群里“冒泡”,大段大段地给大家灌“鸡汤”。
  2018年2月8日,王雨还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一段话:海外犹豫的博士后们,你们要舍弃的就是个博士后,至少比不上我老当年的终身教职吧,有啥要斤斤计较犹犹豫豫的,请跟我来,去找找那科研的诗和远方……
  “可现在再也看不到他发言了,才发现原来他说的那些是多么可贵。”青年博士廖霞霞说,“只有站在他的高度,才会明白,那些‘心灵鸡汤’,正是他一直践行的人生信条。”
  王雨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希望有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学院的建设中。
  历时两年,王雨终于将在香港的学生费林峰邀请到南昌大学担任特聘教授。这期间费林峰常香港、南昌两头跑,但每次来南昌,王雨一定会提前几个小时问他:住宿安排好没有?有没有人接送?吃饭怎么办?
  “好几次,我夜里到得比较晚,他都借口自己刚刚下班,把我从火车站接到酒店。其实,我俩真的很熟,他完全无须这样客气周到。”费林峰说,王老师的古道热肠、春风化雨,感染着身边的人。
  本在深圳大学教书的柯善明是在王雨去世后,正式以青年骨干学者的身份加入学校的。
  柯善明并不是王雨的学生,但却是为王雨而来。
  2009年,柯善明带着妻子、孩子到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后,一家只靠柯善明微薄的工资生活。王雨知道后主动找到他,请他爱人到自己的课题组帮忙。
  “他想帮我,又顾及我的感受,他开出的工资比普通打杂的高多了。”得益于王雨的帮助,柯善明顺利完成了博士后的学业,成为深圳大学的副教授。
  “随后,他本人和其他老师来深圳找我的次数多得数不清。”柯善明没料到自己还没正式入职,王雨就去世了。“但只有来到这儿,才了解王老师曾经历过的巨大落差,也才能理解他为何会废寝忘食地工作。他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落差填平。”
  “你放心,你只要负责做科研,其他的我来。”王雨带着承诺,北上南下,四处物色人才,相继引进了2名学科领军人才、2名学科方向带头人及14名具有一流大学教育背景的青年博士。
  随着引进的人才越来越多,学院不但实验空间缺乏,办公空间都不够了。
  “向学校打报告,增加办公面积吧!”有人提议。
  “学校盘子大,不容易;我们有困难,尽量内部先解决,先内部优化空间,实现科研与教学共享研究平台。”王雨带头把自己29平方米的办公室隔成两间,学院也跟着优化办公空间,同时进行实验室空间整合。
  2018年7月,办公室的一面墙还在装修,王雨就搬进了靠里边那间。陈建琴劝他搬到别的办公室过渡一下,他拒绝了,理由是:给人才的一定要是最好的,不能用旧了。
  王雨想的,总是优先方便别人。
  2016年暑假,为了说服一位江西籍的年轻博士加入学院,王雨做了不少工作。
  年轻博士到学校考察了一番,还是谢绝了王雨的邀请。
  “即便如此,王老师还是让我开着他的车,往返400多公里把这位博士送到在农村的家里。那人的老父亲站在家门口迎着,感激得不行。”说这话的舒龙龙是王雨来南昌引进的第一位博士。他介绍,这些年,去机场接专家、去各高校调研、去企业走访,用的都是王雨的车,并且他从不让拿发票,理由是“能自己解决的事儿就别麻烦学院”。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科研最前沿信息,近年来,王雨陆续请了不少材料界知名专家来学院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却是他个人买单吃饭,并叫上一帮青年博士一起陪同。
  起初陈建琴觉得太让王雨破费了,后来才明白他的真正用心:公务接待限定陪同人数;专家们特别忙,私人接待可以让更多的青年博士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与专家们交流,便于以后加强学术合作。    [光照后来人]
  “我有时甚至希望自己和王院长完全错开,从来不曾认识他,那现在就不用这么难过了。”舒龙龙至今无法接受,那个好像总在奋力奔跑的人,就这样突然倒下了。
  王雨离世后的第二天,舒龙龙获得了全国硅酸盐协会颁发的优秀青年奖。“这是他一直希望我能得的奖。现在我得到了,本来要第一时间和他分享,可那天我只能偷偷地大哭一场。”
  暑假加班筹备南昌大学部省合建方案时,总说自己身体很好的王雨突然和老同学章少华教授说了句:“好累啊!”
  “早知道这样,说什么都要劝他保重身体!”说这话的章少华内心无比复杂。他明白,来到南昌大学的这4年,是学院发展最快的4年,是王雨人生高速运转的4年,也是他不断被忙碌拖垮的4年。
  事发后,公安人员查看了王雨的手机,感慨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正能量的人;因为他手机里的信息全是关于工作的,经常是晚上一两点钟还在发材料。
  王雨老师的突然离去,让学院措手不及。所幸,王雨这几年引进的人才和青年博士没有一个离开,大家含着泪、憋着劲,要把他未竟的事业干下去。
  “一个人的感染力并不只是在他的生前。”王涵林是2018年9月调到学院当书记的,只和王雨正式搭了几天班;在王雨离开后,却听到了太多追忆王雨的故事,并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听说记者是来追记王雨教授的,不管是惜时如金的学者、事务繁多的行政干部,还是刚迈进研究领域的学生,都会立即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只想认真讲讲王教授的事儿。
  就连楼下的保安都记得,那年学院的一个学科刚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相关领导觉得学院大门太寒酸,建议装修一下。最后,王雨只说:“保安夜里值班趴着休息多难受,换个长点的桌子。困了放张折叠床在下头躺躺,不碍事。”
  搭平台、做科研、带团队,王雨的大脑高速运转着,还不忘给旁人方便,唯独忘记了关心自己。
  起初,学校将王雨一家安置在老校区的宿舍楼,离校远,往返一趟需要两个多小时。“太浪费时间了。”他住进了办公室,一周只回一次家。
  半年后,王雨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虽然每天回家,但都是早出晚归。学科底子薄,王雨实在有太多的事要去处理。
  一心扑在工作上,王雨把物质生活的要求降到了最低。
  觉得家里人跟着他吃了苦,他坚持每天一大早送上初中的大女儿上学;没时间逛商场,又不想麻烦妻子,他就一口气在网上买下6条同样款式的西裤,打算轮换穿,妻子只得又好气又好笑地挨個给他裁剪裤脚;时常夜里十一二点加班回来,怕打扰家人休息,他打算吃包泡面了事,妻子一边责怪他不爱惜身体,一边开火煮面,不忘加个鸡蛋;他把不到50公分高的床头柜当书桌,时常坐个小马扎一忙就是一整夜……
  妻子总是不忍心,劝他多爱护身体。
  “我身体好着呢,吃点苦没啥。”王雨每次都这样应着。大山深处长大的他,根本不把吃苦当回事。
  当年,凭着一股能吃苦的劲头,15岁的王雨便考进清华大学材料系;又是靠着能吃苦,在科研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一次,为了自己的梦想,王雨乐在其中。他曾在QQ空间留言:“有人说苦,我都高深莫测地一笑,干自己想干的事,还怕苦?”
  出事的当天是周日。早已习惯了丈夫的早出晚归,妻子还是不忘在他出门前叮嘱一句“早点回来”。
  “嗯,部省合建方案还要修改一下。这不,刚开学,今晚咱一家人逛逛商场,给孩子买点学习用品。”王雨应着。
  然而,一向守信的王雨这次却失信了……
其他文献
2020年10月底,凉意颇深。然而,在万安县工业园务工、家住工业园附近的小张夫妇心里却格外“暖”。今年9月,公办的万安县工业园区幼儿园正式招生,让他们实现了让孩子在家门口“入好园”的心愿。“新建成的幼儿园极大地解决了我们后顾之忧。幼儿园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尤其是老师素质很高。我们把孩子放到这里非常放心!”因为住得偏僻,小张夫妇一度为儿子上幼儿园的事大伤脑筋,万安县工业园区幼儿园的建成恰似及时雨,让这
期刊
多年前,由于玉山县七一水库的建设,单太法随父辈离开水库深处的小叶村,一路向东南跋涉,穿过连绵的竹林,最终在浙赣两省交界的程村村落脚。  大山深处,钱江源头,山多地少,程村村比想象的要闭塞和贫瘠。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年老后回乡种田、养殖,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卖山货。这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760元。  “后来上头搞‘精准扶贫’,在农村长大的我哪懂什么政策,也不知道要
期刊
赣州市出台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实施方案  重点塑造一批教育独特品牌  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是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近日,赣州市政府出台《赣州市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实施方案》,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等四大类重点教育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全力塑造一批独特教育品牌,助力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教育中心城市,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战略。  该方案结合赣州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阐明
期刊
“放弃优渥,扎根基层,悠悠二十载。你是春雨,你是春泥,更是春风着意化作桥。情系留守儿童,着力‘校中建家’。”在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获得“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称号的黄文龙,两次弃政从教,拯救两所“濒死”学校,钟情留守学生教育,探索出“校中建家”留守学生管理模式的事迹,精彩演绎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感动了无数人。黄文龙用30年的芳华,铸就了教育传奇。  弃政从教,“救
期刊
这次全省教育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与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教育部对我省教育工作给予了有力指导和关心支持。今天,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同志又亲临会议指导并作了讲话,对我省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性、指导
期刊
这是来自小江镇中心小学的一组数据:在校生1621人,留守生1000多人,其中寄宿生623人,而寄宿生中90%是留守学生。  这是有关小江镇中心小学的几个关键词:全县学生人数最多、寄宿生最多、校园面积最大、离县城最远的农村中心小学。  这是一所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边远寄宿制学校,通过“人”的努力,却办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学校先后获得了“赣州市义务教育合格学校”“赣
期刊
近日,在九江育英学校初中部的课堂上,同学们开始拿着平板电脑上课。“限时作业、学案推送、远程管控、行为日志上传、违规操作即时上报……”课堂的效率提升了,质量提高了,育英学校“创新学生信息化管控课堂”实现了,学生们正逐渐养成自控自觉自信的学习习惯!  育英学校三年前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讲解模式。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及政策的推动,孙炎校长让所有老师们在1年的时间内用上了“触控一体机”,老师
期刊
老师在紧张的警报声中,指挥学生顺利下楼,同学们在急促的哨声中,快速而有秩序的紧急集合……这是遂川县滁州中心学校一场消防安全演练的场景。  近年来,遂川县坚持安全教育与防治,家校结合,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编织一张安全教育网  罗霄山脉腹地,遂川有中、小学生11万余人,这些学生大多分布在乡村,山高路陡,崎岖不平,上下学最远的近20里,安全形势不容乐
期刊
“4月9日,周一,我又当值日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我佩戴好闪亮的党徽,戴上鲜亮的工作牌,便开始在清香袅袅的校园内四处穿梭。” 这是金溪县锦绣小学党员教师彭小英参与党员督学活动后写的随笔中的片段。类似的画面每天在锦绣小学校园真实上演着。  锦绣小学创办于2013年9月,学校共有27位党员。开办不到5年,办学规模迅速壮大,党员人数也逐年增加,现有37人,占教师总数的27.2%。新校快速成长的
期刊
近日,江西省政府副省长孙菊生和11个设区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局长及接受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齐刷刷地来到赣南老区安远县,参加全省基础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  2014年才通高速公路的安远,2017年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  “有的同志,在路上跑了8小时才到安远。”在分赴安远县城及乡村中小学参观半天后,江西省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