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效益评价及主要模式

来源 :农业环境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1.1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针对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实际,选择代表性强的洱海湖滨地区的凤仪、挖色、江尾、仁里邑、大理东门、七里桥大庄6个点,根据作物目标产量,土壤供肥性能,生物肥特性,从农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及重金属变化、农排水、农产品品质5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经过连续5年的试验探讨和示范验证,在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及农产品品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探索出"控N减P,施用有机肥技术".同时,为切实解决土壤持续供肥的问题,在"控N减P
其他文献
介绍了净化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简述了蔬菜安全质量等级区分和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形成该体系的主要配套系统。同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针对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农业环境污染的特点,结合农业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从湖北省的工作实践出发,总结出开展农业环境纠纷调查处理的工作经验,并认为加强对农业环境纠纷的调查
目的:通过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水平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的变化,探讨氟伐他汀对预防药物涂层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