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女士最近为4岁的儿子豆豆整天耍小聪明、讲歪理而烦心。豆豆的胃口不好,饭量很小,尤其不爱吃蔬菜。每次吃饭,黄女士都要费尽心思,累得满头大汗。“豆豆,来,吃一口青菜。”“妈妈,我想看动画片。”黄女士刚把电视机打开,豆豆又说:“妈妈,我想喝酸奶。”喝完酸奶,豆豆像是忽然想起来了,“妈妈,我的剪贴作业还没做完呢!”这时候黄女士的耐心已消耗殆尽,冲着豆豆大吼大叫。结果是妈妈筋疲力尽,满腹怨气,儿子豆豆也没吃几口饭,哭得眼泪汪汪。除了吃饭,每天晚上为了让豆豆按时睡觉,黄女士又得和他进行一番“争斗”。豆豆层出不穷的借口让黄女士既无奈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小聪明”: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难免会让他养成耍小聪明的习惯,成为一个狡诈的人,可是批评他,向他发脾气,不仅孩子会伤心,也没有让事情好转的效果。
其实,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出现豆豆这样的情况,这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叛逆期”的延续行为。“第一叛逆期”通常出现在孩子两岁左右,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他们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再长大一些,便会用“不”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反抗情绪。当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时,就开始用耍小聪明的方法迂回地表达自己不合作的态度。这些意味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着心智的不断发展,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父母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对父母来说,首先要尊重和包容孩子的小聪明。父母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认为孩子耍小聪明是狡诈的表现。虽然这些小聪明在成人眼中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对孩子来说,是经过思考找出回避不喜欢做的事情的办法,是出于本能的一种选择。如果父母揭穿进而批评孩子的小聪明,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孩子会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父母不喜欢。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耍小聪明,但同时也丧失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女士说,很多时候,根本做不到冷静地面对孩子耍小聪明,比如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父母肯定会很心急,想让孩子乖乖就范,这时该怎么办呢?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借口,如果和孩子讲道理或者争论,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采取强制甚至惩罚的办法,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避免冲突的一个关键原则是,不要长篇大论地讲道理,也不要和孩子争论。很显然,孩子此时提出的借口,只是针对他不想做的事情,孩子为什么不想做,找到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豆豆为什么要耍小聪明不吃饭呢?可能他吃了太多零食,肚子不饿,也可能他不喜欢吃大块的青菜,等等。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孩子就不需要把精力花在和父母斗智斗勇上,而会用于发展自身的需要。
虽然孩子的小聪明并不是坏事,但仅有小聪明是不够的,父母需要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把小聪明转为大智慧,帮助孩子成长。
既不能揭穿孩子的小聪明,又要坚持原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意志力,这并不矛盾。父母在倾听孩子、对孩子表达爱的基础上,更容易坚持原则。这样,既保护了孩子运用小聪明的积极性,避免亲子冲突,又有利于孩子接受原则,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比如,孩子不愿意关上电视去睡觉,此时,父母应该先强调原则:“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这是咱们早就定下的规矩。”孩子可能会哀求:“妈妈,就这一次,我想知道结果。”“宝贝,你必须得上床睡觉了,要不明天起不了床,去幼儿园迟到了,老师会批评你的。”此时,孩子可能还会找个借口,坚持要看,这时父母要坚决但不要强迫孩子,可以温和地对孩子说:“宝贝,明天你可以接着看,但现在你必须上床睡觉了。妈妈给你讲故事,你想听哪个?”
父母的做法让孩子知道他的坚持没有意义,同时又没有伤害他的感情,他才会有能力面对内心的冲突,逐渐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求,形成明确和正面的自我意识,做到自觉自愿地接受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意志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闫妍】
其实,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出现豆豆这样的情况,这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叛逆期”的延续行为。“第一叛逆期”通常出现在孩子两岁左右,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他们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再长大一些,便会用“不”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反抗情绪。当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时,就开始用耍小聪明的方法迂回地表达自己不合作的态度。这些意味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着心智的不断发展,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父母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对父母来说,首先要尊重和包容孩子的小聪明。父母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认为孩子耍小聪明是狡诈的表现。虽然这些小聪明在成人眼中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对孩子来说,是经过思考找出回避不喜欢做的事情的办法,是出于本能的一种选择。如果父母揭穿进而批评孩子的小聪明,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孩子会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父母不喜欢。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耍小聪明,但同时也丧失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女士说,很多时候,根本做不到冷静地面对孩子耍小聪明,比如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父母肯定会很心急,想让孩子乖乖就范,这时该怎么办呢?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借口,如果和孩子讲道理或者争论,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采取强制甚至惩罚的办法,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避免冲突的一个关键原则是,不要长篇大论地讲道理,也不要和孩子争论。很显然,孩子此时提出的借口,只是针对他不想做的事情,孩子为什么不想做,找到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豆豆为什么要耍小聪明不吃饭呢?可能他吃了太多零食,肚子不饿,也可能他不喜欢吃大块的青菜,等等。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孩子就不需要把精力花在和父母斗智斗勇上,而会用于发展自身的需要。
虽然孩子的小聪明并不是坏事,但仅有小聪明是不够的,父母需要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把小聪明转为大智慧,帮助孩子成长。
既不能揭穿孩子的小聪明,又要坚持原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意志力,这并不矛盾。父母在倾听孩子、对孩子表达爱的基础上,更容易坚持原则。这样,既保护了孩子运用小聪明的积极性,避免亲子冲突,又有利于孩子接受原则,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比如,孩子不愿意关上电视去睡觉,此时,父母应该先强调原则:“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这是咱们早就定下的规矩。”孩子可能会哀求:“妈妈,就这一次,我想知道结果。”“宝贝,你必须得上床睡觉了,要不明天起不了床,去幼儿园迟到了,老师会批评你的。”此时,孩子可能还会找个借口,坚持要看,这时父母要坚决但不要强迫孩子,可以温和地对孩子说:“宝贝,明天你可以接着看,但现在你必须上床睡觉了。妈妈给你讲故事,你想听哪个?”
父母的做法让孩子知道他的坚持没有意义,同时又没有伤害他的感情,他才会有能力面对内心的冲突,逐渐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求,形成明确和正面的自我意识,做到自觉自愿地接受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意志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