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泾县云岭,地处皖南深山腹地,位于泾县与青阳县的交界处,原本名不见经传,多少年来,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波澜不惊。因为抗战,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进驻于此,云岭成了新四军指挥各部深入大江南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枢所在。1939年9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又进驻云岭,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和组织东南各省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直到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北撤,在长达两年五个月的时间里,云岭如同一块巨大的磁场,吸引和聚集着一批又一批来自海内外,特别是苏浙沪的知识青年,到这里投身伟大的抗战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历史
影响。
新四军的知识分子工作是全党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吸收知识青年对实现民族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意义。毛泽东深刻总结土地革命时期“左”倾路线轻视和打击知识分子的历史教训,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他与朱德、王稼祥联名致电陈毅等人,强调“对知识分子,只要是稍有革命积极性,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为建设广大抗日根据地之用”。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发出“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的呐喊,抱着满腔爱国热忱,冲破重重阻碍,成群结队来到皖南云岭,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战杀敌的主战场。这些知识青年富有革命热情,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加入新四军,使知识分子同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游击队相结合,显著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了部队正规化建设,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正如《新四军军部在皖南》所言,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军,是新四军建军的一大特点。新四军军部驻云岭期间,积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善待善用知识分子方面,堪称典范。对前来要求参加新四军的知识青年和文化人,叶挺、项英真诚欢迎。早在1937年11月,叶挺从延安受命回武汉,与项英一起筹备组建新四军时,就把招收技术干部和知识青年放在重要的位置。叶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尽可能地吸收动员那些同情革命、拥护抗战的军官和知识分子参军的指示,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在南昌、粤东、闽西、广州和香港等地,一边募集经费、筹集武器药品,一边动员愿意为抗战出力的国民党退役军官、无党派人士、医生、文化工作者和其他知识分子参加新四军。他亲自请来了医务专家沈其震、音乐家任光、曾留学日本的林植夫、文化人朱克靖,还从重庆把经济学家钱俊瑞接到了云岭。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和共产党争夺青年,国民党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以抗日的名义,用高薪引诱和拉拢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在组建新四军过程中,项英、陈毅等人迅速地把大批青年组织起来,建立了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青年抗敌后援会、民族解放先锋队等抗日团体。其中,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的团员有千人之多。这些团体除学习训练外,通过演出、演讲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广大群众投身抗日斗争。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不少先进青年成长为革命的有用之才,他们参加新四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到皖南云岭,成为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的重要成员,为动员和组织皖南群众参加抗日,发展皖南各地的党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成员来自南方各省市,主要是上海、浙江、武汉、长沙和南昌的青年知识分子。
1938年10月,项英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从延安返回,途经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听说年轻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要到皖南参加新四军,项英虽不认识他,但爱才心切,热情邀请薛暮桥随车同赴云岭。皖南有位知识分子董希白,从法国留学回来,听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便赶到云岭,找到政治部,坚决要求参加新四军,但他却拿不出能够证明其身份的文件,项英得知情况后,不仅同意他参军,还安排他在教导总队任国际问题教员。
由于新四军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来了,华侨爱国青年来了。他们全然不顾鞍马劳顿,艰苦奔波,来到云岭后,男的换下西装,脱去长衫,女的换下旗袍,扔掉高跟鞋,穿上新四军军装,成为新四军中的一支新锐力量。
新四军还根据青年的特点开展各种活动。1939年5月30日,新四军直属队在云岭召开体育运动大会。项英在会上作《开展全军的体育运动的报告》,周子昆作《军队中的体育》的讲话和总结。11月12日,新四军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在军部驻地泾县云岭召开。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致开幕词,指出新四军基本上是个“青年军队”,新四军青年要成为建军骨干,当前青年运动的中心口号是“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大会通过了《新四军青年队章程》《告全军青年同志书》等。
为了教育、培养大批知识青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举办各种训练班,成立教导总队等。军部刚成立时,安排知识青年分别到战地服务团和电讯班、会训班、速记班等专业培训班去学习,有的边工作边学习,有的是先学专业技术,然后分到对口的单位工作。当时医务人员较缺,军医处就挑选了一批男女知识青年参加卫生干部训练班。从1938年到1940年,三年时间连续办了六期卫训班,培训了卫生干部200多名。还有部分青年分配到各支队、各团,让他们建立宣传队,办训练班;有的到营、连担任书记、文书一类的工作。这些投身抗战的热血青年,怀着报国的一腔理想,来到云岭,在新四军这个大学校中,学政治理论、学军事作战、学专业技术,学做实际工作,为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骨干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新四军按照延安抗大的办学模式,创办军部教导总队,1938年至1940年,在云岭共办四期,累计培训团、营、连、排干部和地方军政人才4000多人。因此,云岭堪称将军的摇篮。据1941年10月新四军第一师统计,营职以下干部60%是20—25岁的知识分子,连队政治指导员80%—90%是青年学生出身。1941年底,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有感而发,赠给陈毅一首七律,诗曰:“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儿入笼中。救世奇勋谁与识,鸿沟再划古今同。”朱德总司令这首诗不仅是对陈毅的褒奖,也是对整个新四军的肯定。
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局进驻云岭后,中共中央期望“新四军应成为江南(包括浙、皖南、苏南)、闽、粤、赣游击战争之产婆”,要求新四军帮助闽、浙、赣地方党“成立和领导新的武装”。为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中共中央东南局从云岭发出许多指示,指导着东南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卓有成效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干部。遵照中央指示,东南局、新四军曾向浙江、福建等地派出不少干部,在当地发展游击武装,长期坚持斗争。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等,都先后到云岭向东南局汇报请示,研究部署本地的工作。
1938年7月,项英在皖南会见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和宣传部部长沙文汉,希望上海地下党组织在经济、干部等方面给予援助。同年10月,项英派从上海出来参加革命、时任军部印刷厂厂长的陈昌吉回上海了解情况,并将新四军的大批照片带到上海,由地下党组织通过外商办的《译报》和《译报周刊》,第一次向沦陷区的上海人民介绍了新四军的情况。11月23日,陈昌吉陪同上海地下党组织派出的上海民众慰劳团,通过国民党统治区,长途跋涉,来到皖南,受到项英、袁国平和新四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当晚,项英在云岭热情接待慰劳团,在军部大会堂陈家祠堂外的广场上举办欢迎大会,项英在致辞中代表叶挺军长、新四军军部以及新四军全军指战员,向冒着危险远道而来的上海民众慰劳团的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慰劳团团长顾执中、副团长王纪华也相继致慰劳词,代表上海人民向新四军全体指战员致以亲切慰问和崇高的敬意。顾执中将写有“变敌人的后方为前线”九个大字的锦旗献给项英。副团长王纪华受上海地下党工人运动委员会委托,以上海工人救亡协会名义也赠送新四军一面锦旗,上写“民族解放的先锋,工农大众的前卫”14个大字。项英高兴地接下两面锦旗,同上海慰劳团成员在锦旗前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慰劳团成员朱立波保存了10年之久,1949年上海解放后,将它献给了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收藏。
上海慰劳团返回后,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四军英勇抗战的功绩。他们通过出版《译报周刊》特刊,以图片和文字介绍新四军在大江南北战斗的业绩。副团长王纪华鉴于新四军药品缺乏,专门到药联会介绍新四军英勇战斗的情况,介绍新四军环境艰苦、缺医少药和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残、致死的情况,听众很受感动,纷纷捐募药品和现金,两个月后,仅上海医药界就捐募了11000元的药品和现金,秘密送到苏南新四军第一支队。不久,江苏省委副书记兼工委书记刘长胜,又在上海职工中发动“节约救难”的募捐运动,全市有15万职工踊跃捐钱献物,帮助新四军。
影响。
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新四军的知识分子工作是全党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吸收知识青年对实现民族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意义。毛泽东深刻总结土地革命时期“左”倾路线轻视和打击知识分子的历史教训,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他与朱德、王稼祥联名致电陈毅等人,强调“对知识分子,只要是稍有革命积极性,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为建设广大抗日根据地之用”。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发出“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的呐喊,抱着满腔爱国热忱,冲破重重阻碍,成群结队来到皖南云岭,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战杀敌的主战场。这些知识青年富有革命热情,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加入新四军,使知识分子同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游击队相结合,显著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了部队正规化建设,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正如《新四军军部在皖南》所言,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军,是新四军建军的一大特点。新四军军部驻云岭期间,积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善待善用知识分子方面,堪称典范。对前来要求参加新四军的知识青年和文化人,叶挺、项英真诚欢迎。早在1937年11月,叶挺从延安受命回武汉,与项英一起筹备组建新四军时,就把招收技术干部和知识青年放在重要的位置。叶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尽可能地吸收动员那些同情革命、拥护抗战的军官和知识分子参军的指示,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在南昌、粤东、闽西、广州和香港等地,一边募集经费、筹集武器药品,一边动员愿意为抗战出力的国民党退役军官、无党派人士、医生、文化工作者和其他知识分子参加新四军。他亲自请来了医务专家沈其震、音乐家任光、曾留学日本的林植夫、文化人朱克靖,还从重庆把经济学家钱俊瑞接到了云岭。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和共产党争夺青年,国民党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以抗日的名义,用高薪引诱和拉拢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在组建新四军过程中,项英、陈毅等人迅速地把大批青年组织起来,建立了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青年抗敌后援会、民族解放先锋队等抗日团体。其中,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的团员有千人之多。这些团体除学习训练外,通过演出、演讲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广大群众投身抗日斗争。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不少先进青年成长为革命的有用之才,他们参加新四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到皖南云岭,成为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的重要成员,为动员和组织皖南群众参加抗日,发展皖南各地的党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成员来自南方各省市,主要是上海、浙江、武汉、长沙和南昌的青年知识分子。
1938年10月,项英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从延安返回,途经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听说年轻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要到皖南参加新四军,项英虽不认识他,但爱才心切,热情邀请薛暮桥随车同赴云岭。皖南有位知识分子董希白,从法国留学回来,听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便赶到云岭,找到政治部,坚决要求参加新四军,但他却拿不出能够证明其身份的文件,项英得知情况后,不仅同意他参军,还安排他在教导总队任国际问题教员。
由于新四军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来了,华侨爱国青年来了。他们全然不顾鞍马劳顿,艰苦奔波,来到云岭后,男的换下西装,脱去长衫,女的换下旗袍,扔掉高跟鞋,穿上新四军军装,成为新四军中的一支新锐力量。
新四军还根据青年的特点开展各种活动。1939年5月30日,新四军直属队在云岭召开体育运动大会。项英在会上作《开展全军的体育运动的报告》,周子昆作《军队中的体育》的讲话和总结。11月12日,新四军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在军部驻地泾县云岭召开。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致开幕词,指出新四军基本上是个“青年军队”,新四军青年要成为建军骨干,当前青年运动的中心口号是“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大会通过了《新四军青年队章程》《告全军青年同志书》等。
为了教育、培养大批知识青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举办各种训练班,成立教导总队等。军部刚成立时,安排知识青年分别到战地服务团和电讯班、会训班、速记班等专业培训班去学习,有的边工作边学习,有的是先学专业技术,然后分到对口的单位工作。当时医务人员较缺,军医处就挑选了一批男女知识青年参加卫生干部训练班。从1938年到1940年,三年时间连续办了六期卫训班,培训了卫生干部200多名。还有部分青年分配到各支队、各团,让他们建立宣传队,办训练班;有的到营、连担任书记、文书一类的工作。这些投身抗战的热血青年,怀着报国的一腔理想,来到云岭,在新四军这个大学校中,学政治理论、学军事作战、学专业技术,学做实际工作,为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骨干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新四军按照延安抗大的办学模式,创办军部教导总队,1938年至1940年,在云岭共办四期,累计培训团、营、连、排干部和地方军政人才4000多人。因此,云岭堪称将军的摇篮。据1941年10月新四军第一师统计,营职以下干部60%是20—25岁的知识分子,连队政治指导员80%—90%是青年学生出身。1941年底,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有感而发,赠给陈毅一首七律,诗曰:“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儿入笼中。救世奇勋谁与识,鸿沟再划古今同。”朱德总司令这首诗不仅是对陈毅的褒奖,也是对整个新四军的肯定。
面向苏浙沪吸引人才
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局进驻云岭后,中共中央期望“新四军应成为江南(包括浙、皖南、苏南)、闽、粤、赣游击战争之产婆”,要求新四军帮助闽、浙、赣地方党“成立和领导新的武装”。为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中共中央东南局从云岭发出许多指示,指导着东南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卓有成效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干部。遵照中央指示,东南局、新四军曾向浙江、福建等地派出不少干部,在当地发展游击武装,长期坚持斗争。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等,都先后到云岭向东南局汇报请示,研究部署本地的工作。
1938年7月,项英在皖南会见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和宣传部部长沙文汉,希望上海地下党组织在经济、干部等方面给予援助。同年10月,项英派从上海出来参加革命、时任军部印刷厂厂长的陈昌吉回上海了解情况,并将新四军的大批照片带到上海,由地下党组织通过外商办的《译报》和《译报周刊》,第一次向沦陷区的上海人民介绍了新四军的情况。11月23日,陈昌吉陪同上海地下党组织派出的上海民众慰劳团,通过国民党统治区,长途跋涉,来到皖南,受到项英、袁国平和新四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当晚,项英在云岭热情接待慰劳团,在军部大会堂陈家祠堂外的广场上举办欢迎大会,项英在致辞中代表叶挺军长、新四军军部以及新四军全军指战员,向冒着危险远道而来的上海民众慰劳团的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慰劳团团长顾执中、副团长王纪华也相继致慰劳词,代表上海人民向新四军全体指战员致以亲切慰问和崇高的敬意。顾执中将写有“变敌人的后方为前线”九个大字的锦旗献给项英。副团长王纪华受上海地下党工人运动委员会委托,以上海工人救亡协会名义也赠送新四军一面锦旗,上写“民族解放的先锋,工农大众的前卫”14个大字。项英高兴地接下两面锦旗,同上海慰劳团成员在锦旗前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慰劳团成员朱立波保存了10年之久,1949年上海解放后,将它献给了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收藏。
上海慰劳团返回后,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四军英勇抗战的功绩。他们通过出版《译报周刊》特刊,以图片和文字介绍新四军在大江南北战斗的业绩。副团长王纪华鉴于新四军药品缺乏,专门到药联会介绍新四军英勇战斗的情况,介绍新四军环境艰苦、缺医少药和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残、致死的情况,听众很受感动,纷纷捐募药品和现金,两个月后,仅上海医药界就捐募了11000元的药品和现金,秘密送到苏南新四军第一支队。不久,江苏省委副书记兼工委书记刘长胜,又在上海职工中发动“节约救难”的募捐运动,全市有15万职工踊跃捐钱献物,帮助新四军。

其他文献
陈冲,原名马祖让。1930年10月生于河北保定。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进入解放区,在西柏坡受组织安排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1965年编导了大型民族舞剧《凉山巨变》,受到朱德委员长、乌兰夫副总理和罗瑞卿总参谋长的褒奖。2009年荣获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编辑多部舞蹈著作,参与编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被文化部列为“十大集成”之一。 排演进步歌曲遭通缉 我是一名87岁的离
张学良建军、治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贯主张部队要有有文化的士兵。早在沈阳时,他招兵就十分注重文化素质,到他的部队当兵要经过文化考试。1936年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会谈后,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好的军队不仅要有文化,而且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为此,同年8月、10月和11月,张学良在北平各大学、中学招收了300多名进步学生,其中有民先队员,也不乏中共党员,由他自己办学兵队进行训练。这是张学良改造东北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大别山的辉煌历史与一代伟人邓小平密切相关,这就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致力于实现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邓小平以“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的伟大风格和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亲自率领大别山党政军民英勇奋斗,勇当战略反攻的前锋,使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为新中国的诞生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角度看,正是其开创阶段,启动破冰之旅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其成就一言以蔽之,就是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奠基。同时,
受疫情影响,新任教师研修从线上转移到线下。我们确定了生物学科新任教师的研修方式:直播 资源 互动,即采取线上同步研修的方式进行,策略是线上同步研修为主,资源为辅助,互动为核心。 線上同步研修要求在面授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细化研修内容的专题和实施过程的要点,重点是培训实施的设计。培训实施的设计有三个要素——学习环境支持、师资团队及参训教师。学习环境又分为资源和载体。以培训者为核心,把参训教师与资源、
编者按: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是印尼政界颇有影响的老一辈领导人,在苏加诺执政期间,曾两度受命组阁,任印尼总理。他是亚非会议的发起人之一,并主持了万隆会议。他于1955年、1956年两次访华,同我国老一辈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和周恩来有过友好的接触,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于1976年病逝,这是他的一篇遗作,回忆了他发起主持万隆会议并与周恩来总理接触的经历。在周恩来逝世40周年之际
随着五次战役的结束,沿北纬38度的对峙态势逐渐形成。在蜿蜒曲折的战线上,基本上都是我军凭借着坚固的坑道阵地顽强死守,而敌军则倚仗着强大的火力,不断地向我军疯狂侵犯,战争成胶着状态。虽然也有以印度为首的部分联合国成员国提出了促和建议,但双方都因种种原因始终没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1953年初夏,李承晚集团蓄意破坏停战实现,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2.7万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并声称要将战争“继续打
20世纪40年代的陕甘宁边区,被称为全国的“民主模范区”,其突出的特色,除了政治民主,就是十分完善的社会建设。边区通过大生产、劳模运动等方式,使绝大部分群众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在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是殊为不易的。在边区的各种社会建设中,“十一运动”广受关注。“十一运动”不是“十个一”,而是边区开展乡村社会建设的“十一项”举措,大致可分为区乡、村、户三个层面。在区乡要求“每区有一处铁匠铺,每乡有
李新是我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引路人,尽管已经离世14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旧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在其100周年诞辰之际,感佩、敬仰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李新1918年生于四川荣昌(今属重庆)。他的青年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四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后,又染指华北,中国的大好河山行将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面对此情此景,李新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爱国学生运动,并被推为重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