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首先必须把握诗人的情感。因为只有鉴赏者在情感上和诗人、文本进行交流形成共鸣时,鉴赏的目的才可能真正达到,文本的价值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诗词教学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一、分清题材类别,把握情感方向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贊叹不已。但就其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等类别,而且每一类题材所抒发的情感也大同小异。各类题材诗的情感方向大致如下。
咏史怀古诗——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羁旅行役诗——主要是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所作。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山水田园诗——往往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托物言志诗——往往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
即事抒怀诗——往往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边塞征战诗——往往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王昌龄的《出塞》。
谈禅说理诗——常常把诗人词人类似禅宗的顿悟或对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闲适隐逸诗——主要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悼亡游仙诗——诗人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赠友送别诗——通常体现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如,高适的《别董大》。
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只要能够初步确定它的题材,情感的方向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
二、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总是不知疲倦,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例如,在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应由教师再现诗句的意境的:塞外寒风卷地而来,枯草纷纷被折断,塞北一带天气苦寒,八月就已经雪花纷飞。风卷雪花,漫天飞舞,一夜之间,大地、山川被白雪覆盖。一团团雪花挂满树枝,花团锦簇,压枝欲折,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夜春风,吹得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绽放。这样的描述能将学生带入意境,让他们感知塞北的苦寒和雪景的美丽壮观,联想到春天梨花绽开的情景,忘记寒冷而感到温暖。这样,一种喜悦、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或影视再现作品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激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利用多媒体展现诗词的情感美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诗言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感作为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刺激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催生了文学作品。所以说,诗歌作品的第一要义应当是它的情感性。而多媒体能能让诗歌的情感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情感是诗的生命。有的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但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或爱,或恨,或喜,或忧。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多媒体让学生析文入情,并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分清题材类别,把握情感方向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贊叹不已。但就其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等类别,而且每一类题材所抒发的情感也大同小异。各类题材诗的情感方向大致如下。
咏史怀古诗——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羁旅行役诗——主要是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所作。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山水田园诗——往往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托物言志诗——往往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
即事抒怀诗——往往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边塞征战诗——往往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王昌龄的《出塞》。
谈禅说理诗——常常把诗人词人类似禅宗的顿悟或对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闲适隐逸诗——主要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悼亡游仙诗——诗人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赠友送别诗——通常体现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如,高适的《别董大》。
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只要能够初步确定它的题材,情感的方向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
二、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总是不知疲倦,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例如,在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应由教师再现诗句的意境的:塞外寒风卷地而来,枯草纷纷被折断,塞北一带天气苦寒,八月就已经雪花纷飞。风卷雪花,漫天飞舞,一夜之间,大地、山川被白雪覆盖。一团团雪花挂满树枝,花团锦簇,压枝欲折,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夜春风,吹得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绽放。这样的描述能将学生带入意境,让他们感知塞北的苦寒和雪景的美丽壮观,联想到春天梨花绽开的情景,忘记寒冷而感到温暖。这样,一种喜悦、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或影视再现作品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激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利用多媒体展现诗词的情感美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诗言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感作为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刺激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催生了文学作品。所以说,诗歌作品的第一要义应当是它的情感性。而多媒体能能让诗歌的情感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情感是诗的生命。有的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但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或爱,或恨,或喜,或忧。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多媒体让学生析文入情,并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