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是科学家们创造性的劳动结晶,科学教学使学生获得他们未曾拥有的科学知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过程,而科学实验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载体。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科学实验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科学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对科学教学来说,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与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均是影响学生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怎样观察,在观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观察后该怎样思考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完整的认识。
讲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先举例说明影响液体蒸发的3个因素: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再演示液体蒸发要吸热,温度要降低的实验。先在酒精温度计当时温度显示的读数上绕上一圈红线,再在该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一团干棉花,让学生观察当时温度计的示数刚好在红线圈上,然后教师把该温度计玻璃泡上的棉花放到水里浸湿,再给学生观察,发现该温度计示数明显下降到红线圈下面两至三度,使学生认识到液体蒸发要吸热,温度要降低,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明确夏天在房间里洒水为什么感到凉的科学道理。然后演示水的沸腾实验,用酒精灯给烧杯水加热,烧杯水中温度计示数升高,烧杯里水面水蒸发加快,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一百摄氏度)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把里面的水蒸气放掉,温度保持不变,然后把酒精灯拿掉,停止加热,发现水不沸腾,使学生认识到水沸腾时需要吸热,不吸热水就停止沸腾,同时,告诉学生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并指出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重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把学生动口、动脑与动眼结合起来,如做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心情特别兴奋、特别新鲜,个个都竖起耳朵,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教师先把一小块木炭放在酒精灯外焰燃烧,并指出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我们今后给物质加热都必须放在外焰。
师:“木炭在空气里燃烧会有什么现象。”生:“发红光。”然后教师把烧红的木炭迅速放入一瓶氧气里燃烧,问学生:“木炭在纯氧里燃烧是什么现象?”学生齐声说:“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师:“证明氧气能助燃,使可燃物燃烧更旺。现在瓶里生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接着教师把一瓶石灰水给学生看,问是什么颜色。生:“澄清、无色。”教师把澄清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瓶中并振荡几下,再问学生是什么颜色。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师:“这一反应现象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特有的一种方法。”接着教师分别演示硫、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生:“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热;磷在氧气中燃烧冒白烟,放出热。”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冒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最后教师演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学生看了特别兴奋说:“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师:“这些火星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温度很高,如果直接溅到瓶底会怎么样?”生:“造成瓶子破裂。”师:“所以实验前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水,防止高温火星溅到瓶底造成瓶子破裂。氧气不仅能与以上非金属和金属反应,也能跟其他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表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怎么样?”生(齐声回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此类生动有趣的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实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使学生能亲自参与控制科学现象及现象产生的条件,使某些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科学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发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往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与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极不适应,实验设备利用率低下。通过对实验室的开放,可满足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地做实验的要求。学生只要按管理条例填写实验申请单,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相对充裕的时间内自由地完成实验,从领取仪器到实验设备安置,从实验操作到仪器返还,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科学是科学家们创造性的劳动结晶,科学教学使学生获得他们未曾拥有的科学知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过程,而科学实验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载体。尽管我们不能期望学生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实验这种载体去逐步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科学实验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科学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对科学教学来说,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与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均是影响学生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怎样观察,在观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观察后该怎样思考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完整的认识。
讲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先举例说明影响液体蒸发的3个因素: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再演示液体蒸发要吸热,温度要降低的实验。先在酒精温度计当时温度显示的读数上绕上一圈红线,再在该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一团干棉花,让学生观察当时温度计的示数刚好在红线圈上,然后教师把该温度计玻璃泡上的棉花放到水里浸湿,再给学生观察,发现该温度计示数明显下降到红线圈下面两至三度,使学生认识到液体蒸发要吸热,温度要降低,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明确夏天在房间里洒水为什么感到凉的科学道理。然后演示水的沸腾实验,用酒精灯给烧杯水加热,烧杯水中温度计示数升高,烧杯里水面水蒸发加快,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一百摄氏度)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把里面的水蒸气放掉,温度保持不变,然后把酒精灯拿掉,停止加热,发现水不沸腾,使学生认识到水沸腾时需要吸热,不吸热水就停止沸腾,同时,告诉学生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并指出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重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把学生动口、动脑与动眼结合起来,如做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心情特别兴奋、特别新鲜,个个都竖起耳朵,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教师先把一小块木炭放在酒精灯外焰燃烧,并指出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我们今后给物质加热都必须放在外焰。
师:“木炭在空气里燃烧会有什么现象。”生:“发红光。”然后教师把烧红的木炭迅速放入一瓶氧气里燃烧,问学生:“木炭在纯氧里燃烧是什么现象?”学生齐声说:“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师:“证明氧气能助燃,使可燃物燃烧更旺。现在瓶里生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接着教师把一瓶石灰水给学生看,问是什么颜色。生:“澄清、无色。”教师把澄清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瓶中并振荡几下,再问学生是什么颜色。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师:“这一反应现象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特有的一种方法。”接着教师分别演示硫、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生:“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热;磷在氧气中燃烧冒白烟,放出热。”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冒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最后教师演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学生看了特别兴奋说:“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师:“这些火星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温度很高,如果直接溅到瓶底会怎么样?”生:“造成瓶子破裂。”师:“所以实验前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水,防止高温火星溅到瓶底造成瓶子破裂。氧气不仅能与以上非金属和金属反应,也能跟其他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表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怎么样?”生(齐声回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此类生动有趣的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实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使学生能亲自参与控制科学现象及现象产生的条件,使某些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科学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发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往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与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极不适应,实验设备利用率低下。通过对实验室的开放,可满足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地做实验的要求。学生只要按管理条例填写实验申请单,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相对充裕的时间内自由地完成实验,从领取仪器到实验设备安置,从实验操作到仪器返还,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科学是科学家们创造性的劳动结晶,科学教学使学生获得他们未曾拥有的科学知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过程,而科学实验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载体。尽管我们不能期望学生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实验这种载体去逐步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