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年度调制效应分析的轻暗物质搜索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岳骞研究员和马豪副教授等牵头的中国暗物质实验(China Dark matter EXperiment, CDEX)合作组刷新国际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研究灵敏度。研究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分析了CDEX-1B实验系统4年多的运行数据,没有测量到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并对质量小于6000兆电子伏特(GeV)的轻暗物质给出了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分析的国际最灵敏限制。暗物质调制效应是由于地球周期性的公转或自转使得地球在银河系中的速度存在周期性调制效应,从而导致暗物质与探测器相互作用的事例率产生周期性变化,根据调制周期可分为年调制效应和日调制效应。
  胶体液滴蒸发引导的动态结晶与相变过程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陈刚教授课题组在胶体纳米颗粒自组装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应用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SAXS)手段,原位观测了胶体液滴的蒸发自组装过程,揭示了胶体粒子的结构演变和蒸发动力学过程,发现了胶体结晶结构异质性和蒸发动力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Letters。胶体液滴蒸发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一种理想的构建大规模微纳米结构的途径。单分散的胶体粒子可以自组装形成有序阵列,成为功能材料的构建模块。然而,目前对于胶体液滴的蒸发过程尚有很多未知因素,例如蒸发动力学与胶体结晶过程的关联、浓度对于胶体相转变的影响等。
  中微子振荡混合角θ13的国际最精确测量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表大亚湾基于氢俘获的θ13新测量,给出目前国际上最精确的中微子混合角θ13测量值,清华大学等机构参与研究。研究系列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D。三代中微子之间的振荡由意大利核物理学家Bruno Pontecorvo于1957年提出。日本超级神冈实验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萨德伯里实验的阿瑟·麦克唐纳发现了大气中微子和太阳中微子振荡的确凿证据,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反应堆中微子的振荡作为证实中微子振荡的最后一环,于2012年被大亚湾实验首次发现。而此次的科研成果则给出了最为精确的测量结果。
  吸声尖劈吸声系数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赵静、陈志菲等人提出了基于等效流体模型的时域有限差分(EF-FDTD)算法,准确地预测出垂直入射和斜入射下多孔材料的吸声系数,及不规则形状多孔材料的吸声系数,研究成果发表于Applied Acoustics。消声室是用来做声学测试的特殊实验室,其实质是在一个闭合空间内建立的自由声场。影响消声室性能的关键因素是截止频率,即吸声系数为0.99的最低频率。截止频率由安装在消声室墙壁上的吸声尖劈的声学性能决定。研究人员设计模型,结合Z变换的理论,将频域的声波方程经由Z域转换到时域,进而得到了基于等效流体模型的时域有限差分(EF-FDTD)算法。
其他文献
根据BCR连续提取法,对比分析漠河—大庆输油管道工程不同森林类型作业带和非作业带土壤重金属元素化学形态,研究管道敷设对大兴安岭典型3种森林类型土壤重金属Mn、 Cu、Zn元
青藏高原青海湖流域地区气候干燥、多风、寒冷、缺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压低、能见度高,这种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独特影响。斑唇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