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泥鳅,一般需要2年,第一年是苗种培育,第二年是成鳅养殖。现将当年水花苗育成商品鳅的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提早准备池塘
1. 建好池塘。惊蛰前要建好池塘。池塘面积以1~2亩为宜。池的深度1米左右。池埂宽1米,靠河边的池埂宽度要达到4米以上。进水管常用抽水管,排水管的口径在10厘米以上,直管(130~150厘米)埋入池埂,直管一端与90度弯头相连,弯头在池内,再用一直管(70厘米)与弯头的另一端相连。池塘四周用网拦好,每隔1.5米立1根竹竿或木条固定围网,如用水泥柱,每6~10米用1根。围网采用质量较好的聚乙烯网,网目一般为10目或20目。围网高1.5米,上端做纲,可与竹竿或水泥柱连接的7号铁丝相连,网下端埋入池底泥内。埋网时先排干水,后开挖沟,沟离埂底部20厘米,沟深30厘米,四角挖成弧形。围网与池底的角度为110~120度,网布略向池埂边倾斜。埋入泥内的网也不要直来直去,与底部形成“L”形。进、出水口要设拦网,且出水口高度适当低于进水口。为方便捕捞,池中可设与排水管口相连的集鱼坑(鱼溜),其面积占全池的5%~10%,深度比池底深30厘米。
2. 清塘与施肥。鳅苗入池前10~15天,池中留水5~10厘米,每平方米用生石灰60~110克消毒。7天后抽干池中积水,再灌新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水面施鸡粪3千克,或人粪、猪粪、牛粪5千克,使池水水色渐渐转变为浅黄绿色。如果水色不好,每亩水面再施磷肥0.5千克、尿素5千克。
二、细心培育水花苗
1. 培育池准备。水花苗有些地区称为小苗,即孵出后3~4天,体长0.5厘米,会游动的苗。养殖池面积较大,可在池中设置网箱进行水花苗培育,网箱大小一般为3米×2米×1.5米或4米×2.5米×1.5米,根据养殖塘面积选择网箱大小和设置数量。网箱可有底,也可无底。无底网箱需埋入池底泥30厘米,有底网箱须在箱底平铺1厘米厚泥土,有底网箱便于出箱计数。如养殖面积较小,池中不必设箱,可在池的一边或一角用60目网片分割出一片水域,网片的两端连接到池边的围网上,中间网片拴在水中桩上,下边埋入泥中30厘米,上边高出水面30~40厘米,网片分割的小水域即成为培育池。
2. 培育管理。做到谷雨时放苗,放苗时间宜早不宜迟。水温达到18℃时可以放养水花苗,水温太低时放苗成活率低,甚至全部死亡。放苗时水深保持在30厘米,放养密度为1500~2000尾/米2,有经验者可提高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米2。苗入箱后连续投喂饵料,头2~3天投喂脱脂奶粉,每万尾每天投喂0.5~1克奶粉,用温水将奶粉溶解后全箱均匀泼洒。从入箱3~4天开始,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每10万尾苗每天投喂1个鸡蛋黄。蛋黄投喂前用100目筛绢网包裹浸入水中用手挤压、揉搓成蛋黄浆,然后均匀泼洒投喂。几天后,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上午用豆浆、下午用蛋黄浆。每10万尾苗每天泼洒0.5千克黄豆磨成的10千克豆浆,泼洒前豆浆须过滤去渣。需逐渐增加鸡蛋黄的投喂量。水花苗放养3~5天后若养殖塘水色不好,可再追施肥料,每亩施尿素1.5~2千克,隔天再施1次,连施2~3次,直至水色呈黄绿色为好,若水色过浓需加注新水。用奶粉、蛋黄、豆浆培育7~8天后,转用肉浆培育。把水蚯蚓、蚯蚓、蝇蛆等打成浆投喂,动物饵料不足时也可用优质鱼粉代替。目前采用配合饲料培育水花苗效果也较好,但是必须先进行驯化。驯喂期一般为8天左右。水花苗经过20余天细致培育,可长成体长3~4厘米的鳅苗(俗称夏花),具有钻泥习性,可以移入养殖池中,转入养成阶段。养成阶段密度不能过大,过大则生长速度慢,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夏花鳅种30尾左右。
三、狠抓养成管理
1. 抓黄金季节的管理。5~7月水温适宜,水质稳定,泥鳅食量大,生长速度快,是养鳅的黄金季节。开始时饲料直径不超过2毫米,粗蛋白不低于30%。由于水温适宜,泥鳅很贪食,为防止投喂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喂高蛋白饵料或单一饵料时,易造成鳅种腹部膨胀而浮至水面死亡,所以,要适量投饵,合理搭配。投饵种类、数量还要根据水温调整:水温在20℃以下时,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21~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4~27℃时,鳅种食欲尤其旺盛,应多投喂些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减少为30%~40%。每天上午8~9时,投喂全天饵料量的1/3,下午5时左右投喂全天量的2/3,满塘撒,周边多撒一些,每亩水面设2~3个食台检查每天的吃食量。除了人工投饵外,还要重视水质培养,使泥鳅吃到更多的浮游动物。要勤观察水质变化,发现水色不好,要施肥料(发酵猪粪或尿素均可),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根据浮游生物的多少,确定施肥的数量和投饵的数量。6月底泥鳅均重可达到7克,7月底均重可达16克。
2. 抓高温季节的管理。7月中旬,进入初伏时节,这时水温虽高,但水质尚好,泥鳅食量不会下降。随着大暑节气来到,进入中伏时节,水温持续趋高,加上池水肥,水中溶氧降低,泥鳅不停地窜到水面吸气,食量下降。为此,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一要设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二要改善水质,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每天换水量要达到1/3,提高池水深度、降低底层水温,并定期泼洒EM菌液;三要遮阴,在池塘四周投放浮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构成2米多宽的水面植物带,遮住1/4左右的水面;四要改变投饵时间,早晨天亮就喂,下午天快黑时投喂;五要改投沉性饲料,停投浮性饲料。高温期泥鳅一般可增重4.1~4.3克。
3. 抓育肥期管理。9月初,进入白露时节,根据泥鳅吃食量逐渐增加的情况,白天增加投喂量。水质调控应以排出肥水、抽入瘦水为主,适当泼洒EM菌液,降低水中氨氮含量,促进泥鳅食量的迅速恢复,以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合源新村16幢46号202信箱 邮编:316000)
一、提早准备池塘
1. 建好池塘。惊蛰前要建好池塘。池塘面积以1~2亩为宜。池的深度1米左右。池埂宽1米,靠河边的池埂宽度要达到4米以上。进水管常用抽水管,排水管的口径在10厘米以上,直管(130~150厘米)埋入池埂,直管一端与90度弯头相连,弯头在池内,再用一直管(70厘米)与弯头的另一端相连。池塘四周用网拦好,每隔1.5米立1根竹竿或木条固定围网,如用水泥柱,每6~10米用1根。围网采用质量较好的聚乙烯网,网目一般为10目或20目。围网高1.5米,上端做纲,可与竹竿或水泥柱连接的7号铁丝相连,网下端埋入池底泥内。埋网时先排干水,后开挖沟,沟离埂底部20厘米,沟深30厘米,四角挖成弧形。围网与池底的角度为110~120度,网布略向池埂边倾斜。埋入泥内的网也不要直来直去,与底部形成“L”形。进、出水口要设拦网,且出水口高度适当低于进水口。为方便捕捞,池中可设与排水管口相连的集鱼坑(鱼溜),其面积占全池的5%~10%,深度比池底深30厘米。
2. 清塘与施肥。鳅苗入池前10~15天,池中留水5~10厘米,每平方米用生石灰60~110克消毒。7天后抽干池中积水,再灌新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水面施鸡粪3千克,或人粪、猪粪、牛粪5千克,使池水水色渐渐转变为浅黄绿色。如果水色不好,每亩水面再施磷肥0.5千克、尿素5千克。
二、细心培育水花苗
1. 培育池准备。水花苗有些地区称为小苗,即孵出后3~4天,体长0.5厘米,会游动的苗。养殖池面积较大,可在池中设置网箱进行水花苗培育,网箱大小一般为3米×2米×1.5米或4米×2.5米×1.5米,根据养殖塘面积选择网箱大小和设置数量。网箱可有底,也可无底。无底网箱需埋入池底泥30厘米,有底网箱须在箱底平铺1厘米厚泥土,有底网箱便于出箱计数。如养殖面积较小,池中不必设箱,可在池的一边或一角用60目网片分割出一片水域,网片的两端连接到池边的围网上,中间网片拴在水中桩上,下边埋入泥中30厘米,上边高出水面30~40厘米,网片分割的小水域即成为培育池。
2. 培育管理。做到谷雨时放苗,放苗时间宜早不宜迟。水温达到18℃时可以放养水花苗,水温太低时放苗成活率低,甚至全部死亡。放苗时水深保持在30厘米,放养密度为1500~2000尾/米2,有经验者可提高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米2。苗入箱后连续投喂饵料,头2~3天投喂脱脂奶粉,每万尾每天投喂0.5~1克奶粉,用温水将奶粉溶解后全箱均匀泼洒。从入箱3~4天开始,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每10万尾苗每天投喂1个鸡蛋黄。蛋黄投喂前用100目筛绢网包裹浸入水中用手挤压、揉搓成蛋黄浆,然后均匀泼洒投喂。几天后,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上午用豆浆、下午用蛋黄浆。每10万尾苗每天泼洒0.5千克黄豆磨成的10千克豆浆,泼洒前豆浆须过滤去渣。需逐渐增加鸡蛋黄的投喂量。水花苗放养3~5天后若养殖塘水色不好,可再追施肥料,每亩施尿素1.5~2千克,隔天再施1次,连施2~3次,直至水色呈黄绿色为好,若水色过浓需加注新水。用奶粉、蛋黄、豆浆培育7~8天后,转用肉浆培育。把水蚯蚓、蚯蚓、蝇蛆等打成浆投喂,动物饵料不足时也可用优质鱼粉代替。目前采用配合饲料培育水花苗效果也较好,但是必须先进行驯化。驯喂期一般为8天左右。水花苗经过20余天细致培育,可长成体长3~4厘米的鳅苗(俗称夏花),具有钻泥习性,可以移入养殖池中,转入养成阶段。养成阶段密度不能过大,过大则生长速度慢,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夏花鳅种30尾左右。
三、狠抓养成管理
1. 抓黄金季节的管理。5~7月水温适宜,水质稳定,泥鳅食量大,生长速度快,是养鳅的黄金季节。开始时饲料直径不超过2毫米,粗蛋白不低于30%。由于水温适宜,泥鳅很贪食,为防止投喂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喂高蛋白饵料或单一饵料时,易造成鳅种腹部膨胀而浮至水面死亡,所以,要适量投饵,合理搭配。投饵种类、数量还要根据水温调整:水温在20℃以下时,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21~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4~27℃时,鳅种食欲尤其旺盛,应多投喂些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减少为30%~40%。每天上午8~9时,投喂全天饵料量的1/3,下午5时左右投喂全天量的2/3,满塘撒,周边多撒一些,每亩水面设2~3个食台检查每天的吃食量。除了人工投饵外,还要重视水质培养,使泥鳅吃到更多的浮游动物。要勤观察水质变化,发现水色不好,要施肥料(发酵猪粪或尿素均可),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根据浮游生物的多少,确定施肥的数量和投饵的数量。6月底泥鳅均重可达到7克,7月底均重可达16克。
2. 抓高温季节的管理。7月中旬,进入初伏时节,这时水温虽高,但水质尚好,泥鳅食量不会下降。随着大暑节气来到,进入中伏时节,水温持续趋高,加上池水肥,水中溶氧降低,泥鳅不停地窜到水面吸气,食量下降。为此,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一要设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二要改善水质,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每天换水量要达到1/3,提高池水深度、降低底层水温,并定期泼洒EM菌液;三要遮阴,在池塘四周投放浮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构成2米多宽的水面植物带,遮住1/4左右的水面;四要改变投饵时间,早晨天亮就喂,下午天快黑时投喂;五要改投沉性饲料,停投浮性饲料。高温期泥鳅一般可增重4.1~4.3克。
3. 抓育肥期管理。9月初,进入白露时节,根据泥鳅吃食量逐渐增加的情况,白天增加投喂量。水质调控应以排出肥水、抽入瘦水为主,适当泼洒EM菌液,降低水中氨氮含量,促进泥鳅食量的迅速恢复,以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合源新村16幢46号202信箱 邮编: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