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实录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我用下面一段话导入新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遭遇别离的苦痛,可这痛苦倒激发了许多诗人的灵感,他们创作诗词歌赋来倾诉自己的离愁别绪。”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三个诗歌画面片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然后我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以上诗歌画面中体验朋友离别的苦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盼望游子回家的迫切。这些体验给予我们感动和震撼。最后我说,今天让我们和柳永一起携手走入那如泣如诉的《雨霖铃》。
  随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作者介绍;朗读感知;重点鉴赏。”
  在进行“作者介绍”时,我请一名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给大家介绍柳永的基本情况,然后我对这个学生的介绍进行了补充,重点强调柳永作品的平民性。
  “朗读感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因为朗诵古诗文本身就是现代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为了使朗读具有可比性,我先让学生齐读全文,然后请一名学生对朗读进行点评,最后得出结论是“整齐有余,感情不足。多数同学读得很直白,缺少感染力”。这时我用下面这段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在读文学作品时,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被感动了,不妨用声音将感动表达出来。很快全班学生都很投入地吟诵起《雨霖铃》,表达他们各自内心的感动。
  接着我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朗诵展示。在一名女生如泣如诉的朗诵之后,我们用掌声表示了对她的肯定。为了激发男生的积极性,我故意说:“男同胞们,咱们不可落后呀,别忘了柳永是我们须眉中的一员呀!”我的激发收到了效果,一位平时不怎么发言的男生主动站了起来,我们用掌声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当然他的朗诵的确哀婉缠绵,感人肺腑。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不知你们是否被感动?我被感动了,也想献丑朗诵《雨霖铃》,不知诸位能否笑纳?”学生用掌声表示接受。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雨霖铃》,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
  “重点鉴赏”部分是我和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在这部分我重点讲解一些句子,争取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比如首句12个字,学生都能明白首句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事件,于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这句不仅仅是记叙,更为重要的是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基调:凄凉哀婉(学生回答出来)。
  在鉴赏完上阕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后,出现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学生不理解在此处出现这一句用意何在,这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和他们一起回忆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及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的艺术手法,这两句的艺术手法都是化抽象为形象(由学生回答出)。回忆之后,一些学生恍然大悟,我依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继续引导学生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同时也是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用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表达出来,易引起读者真切的共鸣。”
  在下阕我和学生重点探讨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我引导学生从特定的时刻,独特鮮明的意象群两个角度分析,这两个角度学生都能理解。在这里我及时点拨,通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作例,讲解了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下产生不同效果的神奇魅力。如此一来,学生也就明白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流传的原因。接着我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学会在作文中巧妙合理地组织安排材料,通过材料的有机组合为文章添彩。
  在这节课的末尾,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上课前学生所写“送别”中的优秀片段,让学生感受今人和古人笔下不同的离别,体验自己劳动后的成就感。我是这样说的:“柳永写离别,我们也写离别。同是写离别,味道各不同。”
  学生写的优秀片段:(略)
  教后反思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其实这种理念钱梦龙先生多年前都已提出,那就是他的“三主教学法”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在最近两年举办的几次语文新课程研讨会上,钱先生对他的“三主教学法”进行了新的阐释:“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教师是单脑,学生是群脑。教师不过是学生读的一本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要读的一本书。”他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首席”的角色。这个“首席”的责任:“调控对话方向、营造对话氛围、确保对话效率。”
  我个人赞同钱先生的这种理念,我认为他的“三主教学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惟有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训练的主线作用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彰显出来。纵观这节课,从头到尾由学生“唱主角”,老师充当了“引路人”,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是训练这条主线。我想通过课前课堂的训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的预习及课堂上,我一直把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离别,表达离别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体验和知识(比如课前的片段练习,课堂上的朗诵,下课前的欣赏等)。在讲解具体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利用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力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目标三者的有机结合。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将鲁迅的《风筝》选编在《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版)上册的第一单元。笔者斗胆臆测,专家们可能认为,让刚迈进初中的孩子去认知记叙文体,从整体阅读中感知文章的意义,激发“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情感共鸣。然而以我的教学感触,我私下认为,把此篇文章选编进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实有不妥之处。  首先,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反映社会问题的文章。竭力想摆脱封建社会
教师上课拖堂问题时下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造成教师拖堂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备课不充分,驾驭课堂能力差。按照教学规程,一节课40—45分钟应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总结和课堂练习等几个阶段,临近下课的时间应该是课堂练习时间,这个时段是可以控制的。但是,有些老师备课时没有精心设计教案,教学节奏拖沓,到下课时,才发现要讲的内容还没有讲完,于是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二是部分教师观念
思想品德课教学既不同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别于时事政策教育,它是通过传授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转化学生的思想、信念和行动。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否则,德育目标将无法落实。但是,从我国目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课本理论的传授,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基础知识的理解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有利于陶冶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呢?    一、讀一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然后是读出感情。读准字音,学生得通过工具书先解决生字词,还要注意古今读音。如“笼盖四野”,“野茫茫”中的“野”分别念“Yǎ”和“Yě
在英语学习中,由于“need”既可以作情态动词,又可以作实义动词,且具有多种用法,常常使学生们在碰到“need”时感觉无从下手,现在我们就对“need”这“双重角色”身份进行剖析,使学生们对“need”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   “need”在句中既可以作情态动词,也可以作实义动词,但是它们的用法却并不相同。     一、need作情态动词用    作为情态动词的“need”的用法与其他情态
辨析病句题型是近几年高考必考题型之一,也是考查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基本题型。如何快速、准确地解题,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成为困扰许多考生的一大难题。考生除了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六种常见语病辨析方法外,我们认为还要学会依据一些特殊形式上的“标志”去辨析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看句子主干成分    句子主干成分,指句子的基本成分,即主語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看句子主干成分,即通过压缩句
近来,教育专家和媒体对教育问题提得最多的可能算是“家庭教育缺失”这个话题了。什么是家庭教育缺失?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如何纠正孩子的这些偏差呢?下面就这些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缺失    所谓家庭教育缺失,是指孩子在家庭中应该得到的教育缺乏、不当或失去,从而导致孩子在学习、做人、生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教育现象。    二、
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够让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心情愉快,能够激励全班学生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班主任是班集体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建设者,是班级的灵魂。因此,要建立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班主任应该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一、选贤任能,组建起一个团结、公正、有力的班级领导班子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高素质的班主任外,还离不开一支公正、能
说起“柳”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之句,从“柳”字意思上看,或许能悟出点人的感情来。人爱的是花,却不怎么喜欢“柳”,因为这里毕竟有点“无心去插柳,有意要栽花”的意思。其实,对于“柳”这并不公平,人们这么做也只能自负其责,“花不发”是正常的,“柳成荫”倒是难得的。谁都知道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我国唐朝更是一个诗的繁荣时期,在唐诗中,关于“柳”的诗很多,这些诗中不乏有对“柳”的赞
培养自学能力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它不只强调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学生自学的能动性,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一、发展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就是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学。而成功地教会学生自学,则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学生将会受用终身。在这方面,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