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我用下面一段话导入新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遭遇别离的苦痛,可这痛苦倒激发了许多诗人的灵感,他们创作诗词歌赋来倾诉自己的离愁别绪。”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三个诗歌画面片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然后我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以上诗歌画面中体验朋友离别的苦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盼望游子回家的迫切。这些体验给予我们感动和震撼。最后我说,今天让我们和柳永一起携手走入那如泣如诉的《雨霖铃》。
随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作者介绍;朗读感知;重点鉴赏。”
在进行“作者介绍”时,我请一名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给大家介绍柳永的基本情况,然后我对这个学生的介绍进行了补充,重点强调柳永作品的平民性。
“朗读感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因为朗诵古诗文本身就是现代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为了使朗读具有可比性,我先让学生齐读全文,然后请一名学生对朗读进行点评,最后得出结论是“整齐有余,感情不足。多数同学读得很直白,缺少感染力”。这时我用下面这段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在读文学作品时,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被感动了,不妨用声音将感动表达出来。很快全班学生都很投入地吟诵起《雨霖铃》,表达他们各自内心的感动。
接着我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朗诵展示。在一名女生如泣如诉的朗诵之后,我们用掌声表示了对她的肯定。为了激发男生的积极性,我故意说:“男同胞们,咱们不可落后呀,别忘了柳永是我们须眉中的一员呀!”我的激发收到了效果,一位平时不怎么发言的男生主动站了起来,我们用掌声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当然他的朗诵的确哀婉缠绵,感人肺腑。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不知你们是否被感动?我被感动了,也想献丑朗诵《雨霖铃》,不知诸位能否笑纳?”学生用掌声表示接受。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雨霖铃》,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
“重点鉴赏”部分是我和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在这部分我重点讲解一些句子,争取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比如首句12个字,学生都能明白首句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事件,于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这句不仅仅是记叙,更为重要的是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基调:凄凉哀婉(学生回答出来)。
在鉴赏完上阕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后,出现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学生不理解在此处出现这一句用意何在,这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和他们一起回忆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及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的艺术手法,这两句的艺术手法都是化抽象为形象(由学生回答出)。回忆之后,一些学生恍然大悟,我依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继续引导学生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同时也是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用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表达出来,易引起读者真切的共鸣。”
在下阕我和学生重点探讨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我引导学生从特定的时刻,独特鮮明的意象群两个角度分析,这两个角度学生都能理解。在这里我及时点拨,通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作例,讲解了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下产生不同效果的神奇魅力。如此一来,学生也就明白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流传的原因。接着我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学会在作文中巧妙合理地组织安排材料,通过材料的有机组合为文章添彩。
在这节课的末尾,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上课前学生所写“送别”中的优秀片段,让学生感受今人和古人笔下不同的离别,体验自己劳动后的成就感。我是这样说的:“柳永写离别,我们也写离别。同是写离别,味道各不同。”
学生写的优秀片段:(略)
教后反思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其实这种理念钱梦龙先生多年前都已提出,那就是他的“三主教学法”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在最近两年举办的几次语文新课程研讨会上,钱先生对他的“三主教学法”进行了新的阐释:“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教师是单脑,学生是群脑。教师不过是学生读的一本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要读的一本书。”他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首席”的角色。这个“首席”的责任:“调控对话方向、营造对话氛围、确保对话效率。”
我个人赞同钱先生的这种理念,我认为他的“三主教学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惟有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训练的主线作用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彰显出来。纵观这节课,从头到尾由学生“唱主角”,老师充当了“引路人”,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是训练这条主线。我想通过课前课堂的训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的预习及课堂上,我一直把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离别,表达离别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体验和知识(比如课前的片段练习,课堂上的朗诵,下课前的欣赏等)。在讲解具体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利用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力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目标三者的有机结合。
我用下面一段话导入新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遭遇别离的苦痛,可这痛苦倒激发了许多诗人的灵感,他们创作诗词歌赋来倾诉自己的离愁别绪。”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三个诗歌画面片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然后我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以上诗歌画面中体验朋友离别的苦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盼望游子回家的迫切。这些体验给予我们感动和震撼。最后我说,今天让我们和柳永一起携手走入那如泣如诉的《雨霖铃》。
随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作者介绍;朗读感知;重点鉴赏。”
在进行“作者介绍”时,我请一名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给大家介绍柳永的基本情况,然后我对这个学生的介绍进行了补充,重点强调柳永作品的平民性。
“朗读感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因为朗诵古诗文本身就是现代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为了使朗读具有可比性,我先让学生齐读全文,然后请一名学生对朗读进行点评,最后得出结论是“整齐有余,感情不足。多数同学读得很直白,缺少感染力”。这时我用下面这段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在读文学作品时,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被感动了,不妨用声音将感动表达出来。很快全班学生都很投入地吟诵起《雨霖铃》,表达他们各自内心的感动。
接着我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朗诵展示。在一名女生如泣如诉的朗诵之后,我们用掌声表示了对她的肯定。为了激发男生的积极性,我故意说:“男同胞们,咱们不可落后呀,别忘了柳永是我们须眉中的一员呀!”我的激发收到了效果,一位平时不怎么发言的男生主动站了起来,我们用掌声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当然他的朗诵的确哀婉缠绵,感人肺腑。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不知你们是否被感动?我被感动了,也想献丑朗诵《雨霖铃》,不知诸位能否笑纳?”学生用掌声表示接受。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雨霖铃》,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
“重点鉴赏”部分是我和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在这部分我重点讲解一些句子,争取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比如首句12个字,学生都能明白首句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事件,于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这句不仅仅是记叙,更为重要的是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基调:凄凉哀婉(学生回答出来)。
在鉴赏完上阕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后,出现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学生不理解在此处出现这一句用意何在,这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和他们一起回忆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及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的艺术手法,这两句的艺术手法都是化抽象为形象(由学生回答出)。回忆之后,一些学生恍然大悟,我依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继续引导学生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同时也是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用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表达出来,易引起读者真切的共鸣。”
在下阕我和学生重点探讨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我引导学生从特定的时刻,独特鮮明的意象群两个角度分析,这两个角度学生都能理解。在这里我及时点拨,通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作例,讲解了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下产生不同效果的神奇魅力。如此一来,学生也就明白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流传的原因。接着我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学会在作文中巧妙合理地组织安排材料,通过材料的有机组合为文章添彩。
在这节课的末尾,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上课前学生所写“送别”中的优秀片段,让学生感受今人和古人笔下不同的离别,体验自己劳动后的成就感。我是这样说的:“柳永写离别,我们也写离别。同是写离别,味道各不同。”
学生写的优秀片段:(略)
教后反思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其实这种理念钱梦龙先生多年前都已提出,那就是他的“三主教学法”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在最近两年举办的几次语文新课程研讨会上,钱先生对他的“三主教学法”进行了新的阐释:“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教师是单脑,学生是群脑。教师不过是学生读的一本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要读的一本书。”他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首席”的角色。这个“首席”的责任:“调控对话方向、营造对话氛围、确保对话效率。”
我个人赞同钱先生的这种理念,我认为他的“三主教学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惟有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训练的主线作用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彰显出来。纵观这节课,从头到尾由学生“唱主角”,老师充当了“引路人”,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是训练这条主线。我想通过课前课堂的训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的预习及课堂上,我一直把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离别,表达离别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体验和知识(比如课前的片段练习,课堂上的朗诵,下课前的欣赏等)。在讲解具体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利用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力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目标三者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