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深化,认为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社会需要坚持,也需要发展。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坚持 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赖以建立的全部基石。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既要坚持也要发展, 它是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必须坚持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物质文明,劳动创造精神文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来看,其勞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商品具有二因素,价值是商品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实体是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商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价值创造、实现和分配分别发生在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内在转化形式等。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深刻剖析, 建立起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一生的最大贡献是通过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论证了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过度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科学的论证是通过《资本论》来完成的。《资本论》论证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揭示资本制度的矛盾, 发动和组织工人开展阶级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灵魂就是马克思在研究劳动价值论时所体现的方法论。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察价值的决定及本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要正确了解这些现象,就要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其形成和变化的条件。作为价值理论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谓价值决定,说到底就是商品交换比例由什么决定的问题。只有深入具体地分析商品交换产生和演变的特定经济条件,才能真正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不否认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自然资源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源泉。因为“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没有土地、植物、动物、水等自然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当然也谈不上创造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在研究劳动价值论时所体现的深层涵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都具有不可抹杀的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意义上看,它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即价值的来源问题, 回答和解决了长期以来包括古典经济学家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重要的是,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 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 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从而成为动员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直接思想武器。一直到今天, 信奉和实行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的人口仍占到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因而体现出时代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并且由于时代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各种挑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我们更应该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1.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应该扩大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中, 劳动更偏重意味个体的体力劳动, 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 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突破了个体劳动的局限, 整个生产过程已经不是单个劳动者所能完成的, 而是众多的劳动者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工人"的劳动共同构成。可见, 在新的历史情况下, 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的直接劳动, 而且包括一些间接劳动;不但包括简单劳动, 而且还包括复杂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 而且还包括生产服务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商品的劳动, 而且包括服务的劳动;这是马克思那个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金融、保险、商业、电讯等服务劳动也应列入创造价值的范围之内,创造价值的科技劳动应扩大范围,在企业之外的科技劳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全社会范围内的科技劳动,凡是进入市场交换的,都应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 经营管理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生产管理无论是由生产者本人进行, 还是由所有者聘用的经营者进行, 都是生产过程本身的需要,应属于生产劳动的范围。管理作为相对独立的脑力劳动, 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是现代化大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创造的价值在商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在新时期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确立,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运用。
(1)它符合等价交换原则。所有一切生产要素的付出,都要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允许无偿的使用生产要素。
(2)根据劳动价值论的要求,凡生产要素的耗费低于交换价值的,就能获得盈利,因而经营者尽量减少生产要素的耗费和占用,以便减少付出,降低产品成本,获得更多盈利。
根据以上观点,结合现时国内外实际,说明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内容需要发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在现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页
[2]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77页
[3]孟捷:《马克思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坚持 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赖以建立的全部基石。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既要坚持也要发展, 它是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必须坚持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物质文明,劳动创造精神文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来看,其勞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商品具有二因素,价值是商品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实体是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商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价值创造、实现和分配分别发生在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内在转化形式等。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深刻剖析, 建立起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一生的最大贡献是通过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论证了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过度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科学的论证是通过《资本论》来完成的。《资本论》论证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揭示资本制度的矛盾, 发动和组织工人开展阶级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灵魂就是马克思在研究劳动价值论时所体现的方法论。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察价值的决定及本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要正确了解这些现象,就要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其形成和变化的条件。作为价值理论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谓价值决定,说到底就是商品交换比例由什么决定的问题。只有深入具体地分析商品交换产生和演变的特定经济条件,才能真正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不否认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自然资源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源泉。因为“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没有土地、植物、动物、水等自然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当然也谈不上创造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在研究劳动价值论时所体现的深层涵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都具有不可抹杀的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意义上看,它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即价值的来源问题, 回答和解决了长期以来包括古典经济学家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重要的是,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 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 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从而成为动员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直接思想武器。一直到今天, 信奉和实行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的人口仍占到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因而体现出时代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并且由于时代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各种挑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我们更应该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1.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应该扩大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中, 劳动更偏重意味个体的体力劳动, 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 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突破了个体劳动的局限, 整个生产过程已经不是单个劳动者所能完成的, 而是众多的劳动者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工人"的劳动共同构成。可见, 在新的历史情况下, 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的直接劳动, 而且包括一些间接劳动;不但包括简单劳动, 而且还包括复杂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 而且还包括生产服务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商品的劳动, 而且包括服务的劳动;这是马克思那个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金融、保险、商业、电讯等服务劳动也应列入创造价值的范围之内,创造价值的科技劳动应扩大范围,在企业之外的科技劳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全社会范围内的科技劳动,凡是进入市场交换的,都应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 经营管理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生产管理无论是由生产者本人进行, 还是由所有者聘用的经营者进行, 都是生产过程本身的需要,应属于生产劳动的范围。管理作为相对独立的脑力劳动, 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是现代化大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创造的价值在商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在新时期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确立,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运用。
(1)它符合等价交换原则。所有一切生产要素的付出,都要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允许无偿的使用生产要素。
(2)根据劳动价值论的要求,凡生产要素的耗费低于交换价值的,就能获得盈利,因而经营者尽量减少生产要素的耗费和占用,以便减少付出,降低产品成本,获得更多盈利。
根据以上观点,结合现时国内外实际,说明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内容需要发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在现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页
[2]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77页
[3]孟捷:《马克思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