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jzj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收录在CNKI中的期刊文献中被引频次70及以上的561篇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从研究的范畴、服务对象、主题、方向、类型和方法六个维度进行分析,全方位对我国教育技术期刊高被引文献进行研究。研究得出:高被引文献集中在个别作者、发表在个别期刊上;重理论建设与应用研究,轻设计与开发、管理和评价研究;服务对象不明确;与社会系统相关文献非常少;研究方法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高被引文献;文献计量学;CNKI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0-0019-04
  Features and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based on Analysis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in CNKI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s//TANG Suyun, CHEN Yulin, GUO Jiaqi
  Abstract The study used literature metrology methods to analysis 561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showed that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concentrate upon some authors and some periodicals. They focus 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literature metrology; CNKI
  1 前言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布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其所载的文章进行研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1]。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发布以来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相对较高、被引用的周期相对较长的学术论文[2]。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为信息源,选取对学术界和期刊界影响颇深的文献,探究其研究范畴、服务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向、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六个维度的分布规律,对高被引文献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目前国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前沿领域及其所呈现的新兴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直观、系统、全面的参考借鉴。
  2 高被引文献概况
  研究的数据获取途径如下:笔者登录CNKI,以“刊名”为检索范围,分别以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为检索词,按照文献被引用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将所有文献中的前550篇文献作为样本文献,最接近第550篇文献的频次为70。考虑到实际情况,选取被引频次等于及大于70次的561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据统计,在561篇样本文献中,刊发的时间跨度为1994—2013年,总被引频次为81 572次,分别来自何克抗、余胜泉、黎加厚等341位第一作者,有6位作者的高被引文献超过10篇。以下是具体分析。
  1)高被引文献分布在1994—2013年,其走势图呈高斯分布。1994年出现第一篇高被引文献,1994年和1996年各为一篇,表明教育技术研究在我国正兴起;1997—2003
  年,高被引文献数量稳步上升,2003年数量最多,共84篇,达到最高峰;2003—2008年,高被引文献数量逐渐下降;2008—2013年,波动不大,数量趋于平稳。2014年和2015年暂无高被引文献,这与文献的学术价值需经时间考验有密切的关系。
  2)高被引文献源于九种刊物。《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文献数量最多,为168篇;《中国电化教育》居第二,为141篇;其余期刊篇數比较少,表明高被引文献还是主要集中在“两刊”核心期刊上。
  3)高被引文献出自341位作者。何克抗发表的高被引文献高达37篇,余胜泉高被引文献为18篇,黎加厚、黄荣怀、祝智庭、南国农等作者的高被引文献均超过10篇,表明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已有稳定、高产的作者群。
  4)高被引文献产出于167家单位或机构,其中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之和高达133家,占总数的79.64%。前10家单位或机构,居首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共有122篇,其中有11篇文献被引频次高于600,发表时间集中于2000—2005年。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析类目是文献内容分析的关键环节,决定了研究方向,反映研究目的[3]。本文参考吕巾娇在《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看教育技术的研究》中的研究范畴分类[4],李龙教授的研究主题分类框架[2],李世改等学者对服务对象、研究方向、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维度的类目分类[5-6],确定相关分析类目。
  研究范畴内容分析 在研究范畴的分布上,属于理论与建设范畴的高被引文献最多,达到300篇,占所有样本文献的53.48%,可知我国高被引文献以理论与建设范畴的研究为主;应用范畴的高被引文献为159篇,占样本文献的28.34%;相比之下,以管理、评价、设计与开发为研究范畴的高被引文献篇数较少,分别为12篇、30篇和60篇,各占2.14%、5.35%、10.70%。可见,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的工作者十分重视理论和建设,并且在教学理论和资源的管理、评价、设计与开发和应用方面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需要先行。   服务对象内容分析 由图1可知,在服务对象分布中,服务对象为其他教育(不指明服务对象的文献均归类为其他教育)的高被引文献共有422篇,以绝对优势居第一,占总篇数的75.22%;以高等教育为服务对象的高被引文献共有72篇,占总篇数的12.83%;以教师教育为服务对象的高被引文献有37篇,占总篇数的6.60%;其中,在所有高被引文献中,服务对象为军人部队的为0篇。高被引文献集中在教育领域,占99.29%,且分布广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成人教育都有涉及。高被引文獻在非教育领域比例非常小,仅占0.71%,表明高被引文献选题关注度低/拓展少,这点非常值得关注。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 在研究主题的分布上,学科建设的篇数达到318篇,占总数为56.68%;第二是学习过程与资源,有107篇,占19.07%,与第一位差距甚大;第三位是学校教育,有70篇,占总数的12.48%;其他几项的篇数与比例更低,分别为远程教育(38篇,6.77%)、学科基础(24篇,4.28%)、社会系统(2篇,0.36%)与其他(2篇,0.36%)。可见,高被引文献研究的主题多元化,各主题轻重不一,学科建设一直是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学者关注的焦点,学习过程与资源也有比较多的关注,主题为社会系统的关注不多。
  统计各研究主题的时间分布可知,研究主题为学科建设的高被引文献在1998年之后,百分比在50%线上起伏不定,说明领域内学者对学科建设这个主题的研究相对稳定,关注度较高。学习过程和资源、学校教育在每年也有一定的比例,但都较低。其他主题高被引文献数量的百分比都比较低。可见,这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未形成相对稳定持续的研究状态。
  研究方向内容分析 由图2可知,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应用的高被引文献最多,有187篇,占总数的33.33%;教育技术学的篇数为第二,有142篇,占总数的25.31%;第三是教学设计,共有108篇,占总数的19.25%;第四是数字资源开发,共有65篇,占总数的11.59%;远程教育的篇数为24,占总数的4.28%;最少的是电视编导,共3篇,占总数的0.53%。这表明我国高被引文献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和数字资源开发四个领域,这四个方向的研究相对稳定,占有百分比稳定,相差不大;而电视编导高被引文献篇数十分少。可见高被引文献研究的方向多元,各方向轻重不一,没有固定倾向性,这对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而言是非常好的现象。
  统计各研究方向的时间分布可知,1998年以后,各方向的研究齐头并进,也出现不同的特征。
  1)信息技术应用百分比波动起伏较大,总体上百分比呈上升态势,说明在理论发展的同时,研究者进行的尝试实践应用也有很多反馈。
  2)教育技术学方向的研究呈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学科建设持续的研究热情和学科的逐渐完善,更多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对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展开研究。
  3)数字资源与开发和教学设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学设计篇数和百分比稍高于数字资源与开发,比例在20%左右徘徊,数字资源与建设则低于20%,表明学者对这个方向有持续的关注,但是关注度不高。
  4)远程教育高被引文献比例较低,与国内远程教育起步较晚有一定关系,高被引文献仅出现在1999—2007年,这些年刚好是教育技术期刊高被引文献篇数最多的时间段。
  研究类型内容分析 由图3可见,在所有的研究类型中,理论研究以244篇占总数的43.49%,位居第一;解释性研究共有198篇,占总数的35.29%;开发研究共为67篇,占总数的11.94%;其他几种研究类型所占比例都相当小,表明理论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是主流研究类型。理论研究中最终形成理论性研究成果,此研究类型重逻辑思辨,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研究的主要类型。教育技术学通过引用的理论与技术,需要进行有意义的理解和阐释,并对之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形成策略或方案,这与解释性研究占总数百分比的比例较高有很大的关系。这主要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比从事实践研究的人员多,我国大部分教育技术工作者更倾向用哲学思辨的方式进行科研工作,对于评价研究和混合研究运用非常少。
  统计各研究类型的时间分布可知,理论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二者所占百分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处相交,二者百分比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不分伯仲,且在进入2010年以后都有大起大落趋势。理论研究除2012年百分比高达80%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与理论研究相反,解释性研究在1999年前,高被引文献篇数不稳定;在1999以后,除2012年没有出现高被引文献,历年高被引文献篇数和百分比都在持续上升,表明我国学者相比之前对教育技术各现象更为关注,且不懈地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开发研究和实地研究百分比较低,但相当稳定,分别在10%~20%
  区间和10%上下徘徊。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在所有高被引文献中共有445篇,以绝对优势居第一,占总数的79.32%;设计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运用的篇数为44,占总数的7.84%,与第一相差甚远;第三是定量研究,篇数为32,占总数的5.70%;批判性研究、文献研究和混合研究篇数都很少(分别为8篇、16篇、5篇),所占比例也很低(分别为1.43%、2.85%、2.67%)。可见,我国教育技术专业领域接近80%的期刊高被引文献是各学者在搜集、反映教育技术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性资料基础上,对之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得出的结果。我国高被引文献运用的研究方法多样,但是轻重有别。
  统计各研究方法的时间分布可知,在1998以前出现的9篇高被引文献(1994年1篇,1996年1篇,1997年7篇)研究方法全是定性研究,且在之后的年份中其百分比都高于60%,将其他研究方法远远抛在后面,但在2010年后起伏偏大,呈稍微下降趋势;运用其余五种研究方法的高被引文献篇数和百分比较低,相对稳定,基本低于20%。   4 小结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客观的数值展示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核心期刊高被引文献的研究范畴、服务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向、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的具体分布,并统计了其時间分布,以数据直观体现教育技术学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出现的研究特征,揭示每一年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热门领域,得出主要结论和启示如下。
  1)高被引文献走势图呈高斯分布,出自341位作者,集中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两种专业核心刊物,产出于167家单位或机构,表明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已有稳定且高产的作者群、单位或机构。
  2)重理论与建设研究和应用研究,轻设计与开发、管理和评价研究。领域内学者重视建设理论基础、完善理论体系,亟待在深化理论体系之后关注市场价值,非常值得每位研究者思考并在后续研究中慎重选题。
  3)服务对象不明确。服务对象非常广泛,高被引文献的选题集中在教育领域;面向社会其他行业、其他人群的研究非常少,研究面较为狭窄,与社会系统相关高被引文献非常少。
  4)重学科建设和学习过程与资源研究,轻学科基础、社会系统和远程教育研究。对于社会系统的研究较少,研究主题相对单一,能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其他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很少。
  5)重定性研究,轻混合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单一,多为选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近年批判性研究运用非常少。专业学术权威应多考虑选取和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其他研究者形成专业百花齐放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郝丹,曹良亮.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兼论我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现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30(2):70-76.
  [2]刘俊晓,孟祥增.《中国电化教育》杂志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情报探索,2015(4):15-18.
  [3]陈小青,肖宏.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对AJET的一项内容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
  12(3):89-92.
  [4]吕巾娇.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看教育技术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27-32.
  [5]李世改,孙卫华,李红梅.近五年教育技术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1):30-35.
  [6]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7):40-46.
其他文献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教育工程。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育理念、角色职责、操作方法上的误区和行为偏差。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荷塘三良小学在教书育人中推进家校合作,全面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  “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学校  一个人的健康
摘 要 学校课堂中的局部英语环境对于英语学习是必要和有效的。近年来,课堂环境之外出现丰富多样的英语元素。通过对昆明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探讨运用英语标识构成社会英语环境进行英语学习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公共标识;英语学习;抽样调查;英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26-0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中心小学地处昌平區西南,与海淀区毗邻,是一所农村和半山区结合的学校,由一所中心校、两所完小及一个附属幼儿园组成。学校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区域文化优势,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发挥昌平区少年宫阳坊分部等多种资源和优势,积极搭建开放办学平台;形成了“统筹资源,开放办学,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校长王孟如强调,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走进来的人都有快乐,让走出去的人都能发展。  传承
夸人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你很聪明”“你很努力”等。在我们听起来差不多的表达,在科研人员那里却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为我们阐释了两种表达到底有多不同。  科研人员从20所学校挑选了400名5年级学生参与了实验。在第一轮实验中,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一系列拼图任务,任务非常简单,幾乎所有参与者都能顺利完成。实验人员采取两种方式评价完成任务的学生,他们对其中一组说:“你很聪明,很有天分”。他们
摘 要 随着3G和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不但包括全民性的社会性学习,而且在改变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嘉兴学院为例,介绍当前高校大学生主要移动学习模式,并反思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移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式;WiFi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113-03  移
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的气质禀赋和核心力量,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位于“京东古镇”——大杨各庄镇,有着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正月十五的“龙灯会”中的舞龙、跑旱船、走高跷等民俗表演活动在全国传统民间花会中独树一帜,而且“龙灯会”于2007年6月20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
摘 要 利用演讲与口才选修课的特殊操作过程,把课堂教学延伸至校外,从校内宣传、舞台搭建、团队命名、校内基础训练、校外特训等方面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字 中等职业学校;演讲与口才;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46-02  近两年来,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的选修课程改革搞得是有声有色,学生
5月底,武汉市启动了一项调研“狮子型”干部的创举,计划在该市发现和掌握100名左右的狮子型干部,选拔到克难攻坚的局级岗位上。现任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曾长期在浙江任职,武汉的干部选拔新思路,来自浙江在过去四年多里累积的经验。  2013年3月,浙江正式提出“一把手要做狮子型干部”。此后,越来越多经过多岗位锻炼的中青年干部,出任浙江区县市党政一把手,敢担当的“狮子型”干部,成为这批官员共同的特征与追求。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认为:今天的课程已经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它是学科、学生、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正在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基于这样的理解,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学习掌握某种谋生技能的培训,也不是为了通过某种考试而进行的强化学习,而是一种崭新的主体性培育。 (摘自2016年9月7日人民
关于什么是好教育,说法不一。颐和实验小学李兴球校长认为“创建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是好教育,把后进生转变为优秀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颐和实验学校的办学宗旨正是:创建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培养“会爱、会学、会创”的未来成功人士。  花园式校园环境  颐和实验小学是颐和集团于2007年9月创办的小区配套全日制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校园依山傍水、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