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沿海地区属亚热温带过渡带,四季分明,略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温和湿润,常年日照2000~2400 h(小时),无霜期在210 d(天)以上。同时土壤多为砂壤土,含磷量高,速效钾含量较高(120~150mg/kg)。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辣椒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近年来,该区域大棚辣椒发展较快,仅东台市大棚栽培面积在1万hm2以上。但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和重茬面积的增大,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重,尤其落叶、落花蕾、落果(三落)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一些地区部分田块发生严重以致绝收。为此,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减轻和控制“三落”病害的发生。
1 辣椒“三落”成因
1.1 生理原因
落叶、落花蕾、落果对辣椒自身来说,是适应外界不良环境而自我保护的一种生理现象,在叶柄、花柄、果柄的基部形成离层,与分生组织分离脱落。内部原因主要是辣椒植株体内的内源激素合成的速度慢、浓度低,导致椒株体内养分供应失调,满足不了辣椒各部位的需求量。外部原因主要是辣椒在设施栽培小气候环境下适温条件得不到满足。辣椒属常异花授粉蔬菜,开花后花朵内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经过受精作用发育成种子,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长素,使果实成为植株的生长中心,促进坐果和椒果的发育。在低温条件下,椒花的花粉活力降低,不易散粉,不能正常完成受精过程,从而不能形成种子,花蕾和果实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供应而提前凋落;在高温条件下,花粉的活力也因高温降低或失去活性,从而不能正常受精。
苏北沿海地区辣椒栽培方式以春提早和秋延后栽培为主,越冬及春提早栽培一般在10月前后播种育苗,12月和翌年2、3月份定植;秋延后栽培一般在7月份播种育苗,9月上旬定植。因本地区常年温度最低月份为1、2月,月平均气温1.1~3.5℃,会出现-5℃以下的极端低温;常年温度最高月份为7、8月,月平均气温25.3~28.1℃,会出现35℃以上的极端高温。加之早春低温寡照天气居多,而夏季台风暴雨多频,病虫害发生重,导致在实际生产中辣椒“三落”现象主要发生在早春夏初及秋初时段。另外,栽培密度过大,氮肥偏施过多,引起植株旺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去平衡,导致花蕾、果实营养不足而脱落,盛花期间较严重;在盛果期,如植株下部果实采收不及时,形成坠秧,或因整枝不及时,下部侧枝较多与主枝争夺养分。都会引起上部花、果脱落。
1.2 病理原因
根据调查取样鉴定,造成本区域辣椒“三落”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褐斑病、疫病、根腐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烟粉虱、烟青虫、茶黄螨、斜纹夜蛾类害虫。实地调查情况说明病害的危害重于虫害,且以前3种瘸害影响较大,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辣椒大量落叶、落蕾和落果。
1.2.1 患病毒病 该病主要是通过蚜虫传毒或病健株接触传播的。田间的表现症状主要有花叶型、坏死型、畸形3类,这3类症状往往混合发生,同1株上有时同时表现,1年中田间有2个主要显症高峰期:第1个为5~6月份,大棚辣椒后期及露地椒的花蕾期;第2个为9~10月份,露地栽培辣椒后期和秋延栽培辣椒的花蕾期。该病的发生与当地当年蚜虫发生量呈正相关。
1.2.2 患褐斑病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辣椒尾孢菌引发。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残体中或以菌丝在病叶、病茎、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枝。该病发生时间长,从苗期至收获期都易发生。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期:第1个高峰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危害对象是冬春大棚栽培椒;第2个高峰出现在10月下旬至11月,危害对象是秋季大棚辣椒。植株感病后出现大量落叶现象,导致花蕾、果凋落。高温环境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1.2.3 患疫病 该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菌引发,病菌随种子、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萌发孢子随水流传播侵染。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感病,以现蕾至挂果前后最易受害,叶、茎、花果均感此病。地面的茎基部最初感染。形成褐色病斑,病部以上茎秆的叶、花蕾迅速凋落,最后成光秆。该病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冬春保护地栽培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蔓延。
1.2.4 其他病虫害 患根腐病可导致植株枯死;患枯萎病可致植株先下部大量落叶,后期整株萎蔫;患炭疽病后,果实出现针点状黑斑,提早脱落。烟粉虱、茶黄螨吸食椒叶的汁液,导致叶片黄化脱落,同时还传播病毒病;烟粉虱还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烟青虫、斜纹夜蛾类害虫。以幼虫蛀食花蕾和果实,导致田间大量落花、落果。
2 综合防治技术
辣椒生长季节发生“三落”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椒株体内养分供应失去平衡,以及外界环境的温度过低和偏高。因此预防辣椒“三落”也必须从根本原因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农业综合防治技术,为辣椒提供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1 选用抗痛、耐病品种
冬春栽培宜选用耐低温、弱光抗病高产的早熟品种:夏秋季栽培宜选用耐高温、病毒病,长势强且耐寒的中、晚熟品种。辣椒可选早丰1号、湘研4号、苏椒5号博士王:甜椒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1号。
2.2 适当调整播种期和定植期
越冬及春提早栽培,可将播种期由10月份提早到9月份初,10月底定植,越冬前椒株已挂满青椒果,可随市采收,但需注意预防冻害的发生。也可将播种期由10月份推迟到11月份,定植期改为翌年1~2月份,辣椒开花结果期处于早春气温回升阶段,但定植前要提前1个月扣好大棚膜以提高地温。
2.3 调优栽培方式
用穴盘轻基质育苗代替营养体(块)育苗;冬春季栽培由单层棚3膜覆盖栽培改为双层棚4膜覆盖栽培,可有效地提高增温、保温效果,一般日均温可提高4~5℃。越夏及秋延后栽培可采用2网(遮阳网、防虫网)1膜育苗或栽培,具体方法是:利用已空茬的钢架大棚(内径跨度6.0~6.5m),保留顶膜,撤去裙膜,顶膜距地面1.5m以上,四周建好排水沟。选用遮光率40%黑色遮阳网覆盖在顶膜上,用40~60日银色防虫网围在大棚架四周,注意网、膜、地面连接处的密封性。据实地观察,棚室内地表温度比露地降低9~13℃,地下5 cm处可降低4~7℃,对烟粉虱和病毒病的防效在90%以上。
2.4 注重温光调节
辣椒在系统发育中形成喜温暖而不耐高温,喜光照而不耐强光,喜湿润而不耐旱涝的特性。一般棚室内的光照利用率只有自然环境的40%~60%,大棚膜提倡每年更换1次,本地区采用北京“华盾”牌无滴多功能大棚膜为宜,该膜透光率好。保温效果高。在低温季节里,要注意加强保温措施。当出现-5℃以下的极端低温,夜间棚内外要增盖覆盖物(草苫、无纺布),保持棚室内的温度在12 ℃以上。高温时段要及时降温,棚室内的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20℃左右:在阴雨低温寡照季节,要适时通风降湿。尽量利用散射光增温,也可以人工补充光照。
2.5 补施二氧化碳气肥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促进椒株光形态建成,叶片变厚,植株健壮,同时还可提高细胞汁液浓度。增强植株抗病和抗逆能力,尤其是抗寒能力。具体做法:辣椒开花前后,在相邻植株间每667m2穴施“广丰”颗粒二氧化碳发生剂40~50 kg,每穴2~4粒,穴深8 cm左右,每667 m2辣椒产量可提高10%~20%。
2.6 适时保花保果
适时整技,促进植株体内养分供应平衡。本地区整枝方式一般是在门椒采收后去除以下的侧枝和以后的腋芽,后期依据植株长势清除弱枝和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当每株椒已坐住10~12个果时打顶,必要时也要疏掉部分上层小果,以提高商品性。实践证明。在冬季摘除辣椒下部老黄叶1~4片,可减少烟粉虱虫卵60%~95%。低温季节辣椒开花后,可选用20~30mg/kg的防落素或茄果灵喷施椒花,提高坐果率,同时在药液中加适量红色染料和0.1%速克灵溶液,既可防病,又可避免重复喷施。
2.7 提高化控效果
加强田间病虫情监测。及时防治害虫,适期用药控制病害。蚜虫、烟粉虱、茶黄螨可选用70%宝贵(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加0.1%阿维菌素2000倍液喷雾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类害虫,掌握在幼虫卵孵盛期至1~2龄期选用10%除尽乳油(虫螨腈)2000倍液喷雾挑治;病毒病可选用3.95%病毒必克(三氮唑核苷)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连防2~3次。间隔期5~7 d(天);疫病、褐斑病,根腐病可选用64%杀毒矾(哑霜灵)可湿性粉剂或福星乳油(氟硅唑)5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另外现蕾开花期结合防病治虫用0.1%的硫酸锌和0.15%的硼砂溶液喷雾椒株,既可促进开花。减少花果的脱落,又可提高椒株的抗逆性。
1 辣椒“三落”成因
1.1 生理原因
落叶、落花蕾、落果对辣椒自身来说,是适应外界不良环境而自我保护的一种生理现象,在叶柄、花柄、果柄的基部形成离层,与分生组织分离脱落。内部原因主要是辣椒植株体内的内源激素合成的速度慢、浓度低,导致椒株体内养分供应失调,满足不了辣椒各部位的需求量。外部原因主要是辣椒在设施栽培小气候环境下适温条件得不到满足。辣椒属常异花授粉蔬菜,开花后花朵内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经过受精作用发育成种子,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长素,使果实成为植株的生长中心,促进坐果和椒果的发育。在低温条件下,椒花的花粉活力降低,不易散粉,不能正常完成受精过程,从而不能形成种子,花蕾和果实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供应而提前凋落;在高温条件下,花粉的活力也因高温降低或失去活性,从而不能正常受精。
苏北沿海地区辣椒栽培方式以春提早和秋延后栽培为主,越冬及春提早栽培一般在10月前后播种育苗,12月和翌年2、3月份定植;秋延后栽培一般在7月份播种育苗,9月上旬定植。因本地区常年温度最低月份为1、2月,月平均气温1.1~3.5℃,会出现-5℃以下的极端低温;常年温度最高月份为7、8月,月平均气温25.3~28.1℃,会出现35℃以上的极端高温。加之早春低温寡照天气居多,而夏季台风暴雨多频,病虫害发生重,导致在实际生产中辣椒“三落”现象主要发生在早春夏初及秋初时段。另外,栽培密度过大,氮肥偏施过多,引起植株旺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去平衡,导致花蕾、果实营养不足而脱落,盛花期间较严重;在盛果期,如植株下部果实采收不及时,形成坠秧,或因整枝不及时,下部侧枝较多与主枝争夺养分。都会引起上部花、果脱落。
1.2 病理原因
根据调查取样鉴定,造成本区域辣椒“三落”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褐斑病、疫病、根腐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烟粉虱、烟青虫、茶黄螨、斜纹夜蛾类害虫。实地调查情况说明病害的危害重于虫害,且以前3种瘸害影响较大,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辣椒大量落叶、落蕾和落果。
1.2.1 患病毒病 该病主要是通过蚜虫传毒或病健株接触传播的。田间的表现症状主要有花叶型、坏死型、畸形3类,这3类症状往往混合发生,同1株上有时同时表现,1年中田间有2个主要显症高峰期:第1个为5~6月份,大棚辣椒后期及露地椒的花蕾期;第2个为9~10月份,露地栽培辣椒后期和秋延栽培辣椒的花蕾期。该病的发生与当地当年蚜虫发生量呈正相关。
1.2.2 患褐斑病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辣椒尾孢菌引发。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残体中或以菌丝在病叶、病茎、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枝。该病发生时间长,从苗期至收获期都易发生。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期:第1个高峰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危害对象是冬春大棚栽培椒;第2个高峰出现在10月下旬至11月,危害对象是秋季大棚辣椒。植株感病后出现大量落叶现象,导致花蕾、果凋落。高温环境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1.2.3 患疫病 该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菌引发,病菌随种子、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萌发孢子随水流传播侵染。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感病,以现蕾至挂果前后最易受害,叶、茎、花果均感此病。地面的茎基部最初感染。形成褐色病斑,病部以上茎秆的叶、花蕾迅速凋落,最后成光秆。该病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冬春保护地栽培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蔓延。
1.2.4 其他病虫害 患根腐病可导致植株枯死;患枯萎病可致植株先下部大量落叶,后期整株萎蔫;患炭疽病后,果实出现针点状黑斑,提早脱落。烟粉虱、茶黄螨吸食椒叶的汁液,导致叶片黄化脱落,同时还传播病毒病;烟粉虱还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烟青虫、斜纹夜蛾类害虫。以幼虫蛀食花蕾和果实,导致田间大量落花、落果。
2 综合防治技术
辣椒生长季节发生“三落”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椒株体内养分供应失去平衡,以及外界环境的温度过低和偏高。因此预防辣椒“三落”也必须从根本原因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农业综合防治技术,为辣椒提供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1 选用抗痛、耐病品种
冬春栽培宜选用耐低温、弱光抗病高产的早熟品种:夏秋季栽培宜选用耐高温、病毒病,长势强且耐寒的中、晚熟品种。辣椒可选早丰1号、湘研4号、苏椒5号博士王:甜椒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1号。
2.2 适当调整播种期和定植期
越冬及春提早栽培,可将播种期由10月份提早到9月份初,10月底定植,越冬前椒株已挂满青椒果,可随市采收,但需注意预防冻害的发生。也可将播种期由10月份推迟到11月份,定植期改为翌年1~2月份,辣椒开花结果期处于早春气温回升阶段,但定植前要提前1个月扣好大棚膜以提高地温。
2.3 调优栽培方式
用穴盘轻基质育苗代替营养体(块)育苗;冬春季栽培由单层棚3膜覆盖栽培改为双层棚4膜覆盖栽培,可有效地提高增温、保温效果,一般日均温可提高4~5℃。越夏及秋延后栽培可采用2网(遮阳网、防虫网)1膜育苗或栽培,具体方法是:利用已空茬的钢架大棚(内径跨度6.0~6.5m),保留顶膜,撤去裙膜,顶膜距地面1.5m以上,四周建好排水沟。选用遮光率40%黑色遮阳网覆盖在顶膜上,用40~60日银色防虫网围在大棚架四周,注意网、膜、地面连接处的密封性。据实地观察,棚室内地表温度比露地降低9~13℃,地下5 cm处可降低4~7℃,对烟粉虱和病毒病的防效在90%以上。
2.4 注重温光调节
辣椒在系统发育中形成喜温暖而不耐高温,喜光照而不耐强光,喜湿润而不耐旱涝的特性。一般棚室内的光照利用率只有自然环境的40%~60%,大棚膜提倡每年更换1次,本地区采用北京“华盾”牌无滴多功能大棚膜为宜,该膜透光率好。保温效果高。在低温季节里,要注意加强保温措施。当出现-5℃以下的极端低温,夜间棚内外要增盖覆盖物(草苫、无纺布),保持棚室内的温度在12 ℃以上。高温时段要及时降温,棚室内的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20℃左右:在阴雨低温寡照季节,要适时通风降湿。尽量利用散射光增温,也可以人工补充光照。
2.5 补施二氧化碳气肥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促进椒株光形态建成,叶片变厚,植株健壮,同时还可提高细胞汁液浓度。增强植株抗病和抗逆能力,尤其是抗寒能力。具体做法:辣椒开花前后,在相邻植株间每667m2穴施“广丰”颗粒二氧化碳发生剂40~50 kg,每穴2~4粒,穴深8 cm左右,每667 m2辣椒产量可提高10%~20%。
2.6 适时保花保果
适时整技,促进植株体内养分供应平衡。本地区整枝方式一般是在门椒采收后去除以下的侧枝和以后的腋芽,后期依据植株长势清除弱枝和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当每株椒已坐住10~12个果时打顶,必要时也要疏掉部分上层小果,以提高商品性。实践证明。在冬季摘除辣椒下部老黄叶1~4片,可减少烟粉虱虫卵60%~95%。低温季节辣椒开花后,可选用20~30mg/kg的防落素或茄果灵喷施椒花,提高坐果率,同时在药液中加适量红色染料和0.1%速克灵溶液,既可防病,又可避免重复喷施。
2.7 提高化控效果
加强田间病虫情监测。及时防治害虫,适期用药控制病害。蚜虫、烟粉虱、茶黄螨可选用70%宝贵(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加0.1%阿维菌素2000倍液喷雾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类害虫,掌握在幼虫卵孵盛期至1~2龄期选用10%除尽乳油(虫螨腈)2000倍液喷雾挑治;病毒病可选用3.95%病毒必克(三氮唑核苷)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连防2~3次。间隔期5~7 d(天);疫病、褐斑病,根腐病可选用64%杀毒矾(哑霜灵)可湿性粉剂或福星乳油(氟硅唑)5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另外现蕾开花期结合防病治虫用0.1%的硫酸锌和0.15%的硼砂溶液喷雾椒株,既可促进开花。减少花果的脱落,又可提高椒株的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