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58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会提问,谁就能享受思考的乐趣.在当今社会,懂得如何提问的人是受人尊敬和佩服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的学生大多有着相似的思维而很少有新异的思考.当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解题答题能力的时候,必然造成学生提问问题能力的欠缺.在一种没有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被动局面下,一种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自然被严重压抑.
  布鲁巴克说:“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自己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逐步从发现疑惑、直面困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学习就成为一种内在的控制力量,成为一种由内而外的思想运动,这将赋予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
  一、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问,主要是从直接的数据显示、公式的现象解释、思维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问.随着提问的循序渐进,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主要有以下发展阶段.
  1.“表面”提问法
  根据表面现象提问,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从数学现象中直接获得的信息、课堂上没听懂的讲课、课后不会做的习题,直接向老师或同学发问.尽管此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简单,一般以就事论事居多,但大部分学生经过训练后都可达到这个状态.
  2.“对比”提问
  通过相对比较进而提问,这是稍高阶段的提问.以之前掌握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有选择性地对问题进行判断思考,同时对教师的讲解与课辅课本资料的不同,从而归结出对相同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解答,提出若干新的问题.此阶段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
  3.“创新”提问
  作为一个高级的提问阶段,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问题,学生会运用发散性、聚合性、联接性等各种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分析,进而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
  二、学生提问能力的调查和分析
  1.学生提问能力的实际调查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由于经过低年级数学教育的阶段,一开始一些学生还能够大胆积极地去提出问题,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大部分同学变得不怎么爱提问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本人进行了实际调查,其形式和结构如下:
  调查选题:为什么你不提出问题?A.不知如何提问;B.没有问题;C.不想问;D.不敢问;E.不知道向谁问.
  此次调查的是九年级三个班145位学生,有效回收140份.选A的占47%,选B的占17%,选C的占9%,选D的占11%,选E的占16%.
  2.调查结果分析
  选A(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主要是因为知识基础薄弱或缺乏一定的思考能力,导致碰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提出来,更无法提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新意问题.
  选B(没有问题)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过于追求教学进度,而进行“满堂灌”式的理论性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很难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思维,难以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满足于听课、做作业的惯性状态,缺乏应有的反思意识,因而没有问题提出.
  选C(不想问)的因素在于一些学生掌握知识太少,问题成堆,处处都是问题,却又无从问起,干脆让问题自生自灭,不想提问.
  选D(不敢问)的主要是一些心理比较自卑或略显胆怯的学生,他们由于各方面的担心,不敢向周围的同学、老师提出问题,于是只能将问题烂腐于胸.
  选E(不知道向谁问)的原因在于教学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提问,教学过后又无完善的环境和气氛保证.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探究
  1.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创新是与主动学习有关的,一个人只有有了求知的欲望,勤于思考,才能提出问题.随着所提出问题的增多,学生会慢慢成为质疑的践行者,积极乐观地以自身的角度去寻求知识的乐趣和奥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怀疑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享受质疑的快乐,形成一种学问结合、学问互动的良性学习模式.学生也可以慢慢地向老师提问,通过良好的互动提问情境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一个民主轻松的氛围,会对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捕捉学生思考问题的亮点,并对其进行鼓励.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要让提问成为学生深入学习、感受学习、享受学习的阶梯.学生怕提出的问题被人耻笑或挨老师批评,这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甚至课后辅导时都要鼓励学生放开来猜想,大胆地质疑,说出存在的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对于敢于站起来发言提问的同学,不管其问题质量如何,都应先许以称赞,绝不讽刺嘲笑,再帮助进行分析,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逐步消除学生害怕提问的心理,这样他们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提出问题,树立提出问题的自信心,提高其思维的敏锐性.
  3.引导创设合适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让学生学会发问,掌握提问的方式与技巧,这是学生提问能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实现了提问能力发展的一次飞跃.
  首先,要从扩大学生的知识储量入手,提升知识水准,这样才能为发现并提出问题提供前提和保障.
  其次,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有意开发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从而同步促进其提问能力的提高.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步骤,从观察到的表象特征入手,到提出相应的问题,再回过头来审视所提问题的对错,同时尽量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问题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最后,要向学生传达提问的方法,如简单直接的提问、复杂连续的提问、判断性或逻辑推理性的提问等.教师只有将提问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进行启发思考,才能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分析,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提问的能力才能提高,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鼓励并分析学生的提问,正确引导其质疑提问
  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肯定赞许、表扬引导,让学生切实走出害怕提问的心理,获得提问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学生心智的成熟和终身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正面的态度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所提的问题有无价值或者与教学内容有无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首先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根据所提问题的层次分别采用不同层次的激励语,再逐步锻炼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当学生提问的想法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他们主动进行思维思考的能力就会提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也将增强,如果学生能够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则其离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就不远了.“学习起源于思考,思考从提出问题而来.”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质疑提问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让学生从敢问、想问到勤问、善问.提出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思考阶段,是一段独特的思维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发展其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能够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把握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促进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只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教师应在教学材料、教学语言、教学氛围等各个方面下狠功夫,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锻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其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研究了带电粒子在射频四极透镜中的运动方程,导出了传输矩阵元,讨论了透镜聚焦特性和透镜各参数间的关系.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of charged particles in a radio frequenc
我一直以为,每个人的心中会有个勇敢无畏的孩子,一个能够自由奔跑的孩子,仿佛是塞林格笔下的那个令人心疼的孩子。    曾经,有一个名叫霍尔顿,生存在矛盾中的男孩说:“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他害怕麦田旁边的悬崖会吞噬掉人性中的真诚与善良。他要求真诚地痛苦,真诚地流泪,真诚地相爱,真诚地呼吸,把生活当作生活,把人生当作人生,把自己当作自己。但是无论何时,他与现实都像形与影,他是不能脱离现实而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