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能帮助少年儿童建立美感,锻炼其模仿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促进智力与创造性的开发,在歌舞中交朋友,帮助少年儿童建立合作意识。舞蹈教育中应遵循两大原则,即注重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和营造,及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并启发他们进行创意思考,展示自己的才能。
关键词:少年儿童 美育 舞蹈教育
舞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少年儿童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它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使他们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教育,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舞蹈以动作为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它结合了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和感情的表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教育在美育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舞蹈能帮助少年儿童建立美感
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其手段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借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孩子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和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做有心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也要逐步扩大美的内容,帮助他们在艺术中感受美。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又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当然舞蹈老师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学活动不应该单纯以传授舞蹈技能为主,而应该以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绝不是针对个别孩子的培训和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和美育活动。
2.舞蹈能锻炼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
据专家分析,孩子在8岁前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少年儿童的模仿力极强,对感情表达最纯真,舞蹈可以帮助少年儿童锻炼他们的模仿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出让他们在音乐中去模仿、去表演的舞蹈小组合。这种小组合可以实现三种模仿:一是动物的动作模仿,二是有节奏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的律动模仿,三是生活中的音响节奏动作模仿。此外,基础运动能力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跑、跳、投等各种动作技能。基础运动能力追求的是行动灵活、迅速、有力,舞蹈专家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的坚持性情况的不同,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培养孩子基础运动能力选择了不同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并经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提高少年儿童的运动能力并增强体质。
3.舞蹈能促进少年儿童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点燃孩子想象的“灵气”,起到“健全其体魄,完善其心智”的作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和舞蹈恰好符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脚,全身心地去唱、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从小在音乐舞蹈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从模仿动作开始,发展到用舞蹈讲故事、给故事编舞蹈,或者自创动作等,激励少年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舞蹈还能培养少年儿童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左右脑的协调。人的右脑在运动中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更快更多,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能促进孩子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点燃他们的灵气。
4.在歌舞中交朋友,帮助少年儿童建立合作意识
少年儿童在一起学习舞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孩子们在歌舞中交朋友,毕竟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以前总被生长、发育、健康等问题所掩盖,从而显得不是很重要。随着心理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孩子们参加歌舞学习的活动,就是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交往既能扩大信息,也是促进脑功能的重要措施,少年儿童尤其如此。美国一位生理学家追踪观察一组少年儿童达10年之久,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即喜欢和成人打交道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不愿与成人交往的孩子普遍较差。这提示,成人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有助于增进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相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智商也低。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庭,与同龄和高龄少年儿童,甚至成人交朋友。
二、少年儿童舞蹈教育中应遵循的两大原则
过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们的目的只是停留在把整个“成品”教给少年儿童,所以教师是单向地对少年儿童多次示范,让他们按范例练习,在短时间内学会所教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仅是为了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对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看起来短期效果好,可少年儿童一旦离开教师的“教”就束手无策。这样的教学使少年儿童缺乏自学能力,限制了少年儿童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应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学活动中让少年儿童自己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通过自己的舞蹈实践,积极主动地发掘潜力、培养个性。在教学中可能会感到起步很慢,但这时少年儿童所获得的点滴知识都不是教师“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少年儿童舞蹈教育中应当遵循两大原则:
1.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
在舞蹈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少年儿童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让少年儿童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如引导少年儿童通过想象,创造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表现出来。如表现大海波浪、风中柳树、飘动的气球……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教师满意,但这样的教学强调了对少年儿童“学”的研究。
舞蹈教学不单纯追求“成品”,而是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的少年儿童自身。因为教学过程是体现少年儿童知、情、意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少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和认知的活动过程。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个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及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少年儿童知识、智力和个性的培养。短时间内这很可能不能见效,但对少年儿童是有着潜在而长远的影响。
2.营造一个具启发性的宽松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并启发他们进行创意思考,展示自己的才能
少年儿童舞蹈教学从模仿动作开始,发展到用舞蹈讲故事、给故事编舞蹈、或者自编动作等,鼓励少年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在跳舞的同时,还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少年儿童尽早接受音乐的熏陶,培养孩子的乐感。舞蹈离不开音乐,而且少年儿童舞蹈教育的音乐很多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歌谣。总之,教师要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宽松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鼓励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舞蹈教育是其他美育形式不可取代的。让教育从美开始,用美的教育,塑造少年儿童的心灵,帮助心灵种子的萌芽正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建平.为中小学舞蹈教育开一扇窗[J].江西教育,2006,(10).
[2]张彤.幼儿园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谈[J].中国音乐教育,2008,(07).
[3]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3).
[4]张金英.浅议中小学舞蹈艺术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
[5]于景春.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舞蹈,2000,(02).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少年儿童 美育 舞蹈教育
舞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少年儿童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它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使他们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教育,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舞蹈以动作为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它结合了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和感情的表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教育在美育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舞蹈能帮助少年儿童建立美感
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其手段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借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孩子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和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做有心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也要逐步扩大美的内容,帮助他们在艺术中感受美。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又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当然舞蹈老师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学活动不应该单纯以传授舞蹈技能为主,而应该以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绝不是针对个别孩子的培训和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和美育活动。
2.舞蹈能锻炼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
据专家分析,孩子在8岁前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少年儿童的模仿力极强,对感情表达最纯真,舞蹈可以帮助少年儿童锻炼他们的模仿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出让他们在音乐中去模仿、去表演的舞蹈小组合。这种小组合可以实现三种模仿:一是动物的动作模仿,二是有节奏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的律动模仿,三是生活中的音响节奏动作模仿。此外,基础运动能力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跑、跳、投等各种动作技能。基础运动能力追求的是行动灵活、迅速、有力,舞蹈专家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的坚持性情况的不同,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培养孩子基础运动能力选择了不同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并经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提高少年儿童的运动能力并增强体质。
3.舞蹈能促进少年儿童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点燃孩子想象的“灵气”,起到“健全其体魄,完善其心智”的作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和舞蹈恰好符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脚,全身心地去唱、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从小在音乐舞蹈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从模仿动作开始,发展到用舞蹈讲故事、给故事编舞蹈,或者自创动作等,激励少年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舞蹈还能培养少年儿童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左右脑的协调。人的右脑在运动中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更快更多,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能促进孩子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点燃他们的灵气。
4.在歌舞中交朋友,帮助少年儿童建立合作意识
少年儿童在一起学习舞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孩子们在歌舞中交朋友,毕竟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以前总被生长、发育、健康等问题所掩盖,从而显得不是很重要。随着心理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孩子们参加歌舞学习的活动,就是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交往既能扩大信息,也是促进脑功能的重要措施,少年儿童尤其如此。美国一位生理学家追踪观察一组少年儿童达10年之久,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即喜欢和成人打交道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不愿与成人交往的孩子普遍较差。这提示,成人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有助于增进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相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智商也低。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庭,与同龄和高龄少年儿童,甚至成人交朋友。
二、少年儿童舞蹈教育中应遵循的两大原则
过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们的目的只是停留在把整个“成品”教给少年儿童,所以教师是单向地对少年儿童多次示范,让他们按范例练习,在短时间内学会所教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仅是为了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对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看起来短期效果好,可少年儿童一旦离开教师的“教”就束手无策。这样的教学使少年儿童缺乏自学能力,限制了少年儿童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应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学活动中让少年儿童自己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通过自己的舞蹈实践,积极主动地发掘潜力、培养个性。在教学中可能会感到起步很慢,但这时少年儿童所获得的点滴知识都不是教师“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少年儿童舞蹈教育中应当遵循两大原则:
1.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
在舞蹈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少年儿童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让少年儿童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如引导少年儿童通过想象,创造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表现出来。如表现大海波浪、风中柳树、飘动的气球……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教师满意,但这样的教学强调了对少年儿童“学”的研究。
舞蹈教学不单纯追求“成品”,而是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的少年儿童自身。因为教学过程是体现少年儿童知、情、意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少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和认知的活动过程。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个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及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少年儿童知识、智力和个性的培养。短时间内这很可能不能见效,但对少年儿童是有着潜在而长远的影响。
2.营造一个具启发性的宽松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并启发他们进行创意思考,展示自己的才能
少年儿童舞蹈教学从模仿动作开始,发展到用舞蹈讲故事、给故事编舞蹈、或者自编动作等,鼓励少年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在跳舞的同时,还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少年儿童尽早接受音乐的熏陶,培养孩子的乐感。舞蹈离不开音乐,而且少年儿童舞蹈教育的音乐很多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歌谣。总之,教师要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宽松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鼓励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舞蹈教育是其他美育形式不可取代的。让教育从美开始,用美的教育,塑造少年儿童的心灵,帮助心灵种子的萌芽正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建平.为中小学舞蹈教育开一扇窗[J].江西教育,2006,(10).
[2]张彤.幼儿园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谈[J].中国音乐教育,2008,(07).
[3]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3).
[4]张金英.浅议中小学舞蹈艺术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
[5]于景春.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舞蹈,2000,(02).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