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以多种角度组合在一起,在多个文本交融的品读过程中,最终实现主题意义的构建。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阅读”,从“文本激发‘主题阅读’的兴趣、单元主题拓展‘主题阅读’材料、现实生活升华‘主题阅读’感悟”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发掘语文教学资源,改进语文书文字资料匮乏的“薄”的缺陷,让语文书“厚”起来,让语文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厚”实载体。
关键词:主题阅读 兴趣 感悟 拓展
“文以载道”,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内涵——主题。“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在多个文本交融的品读过程中,最终实现主题意义的构建。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主题阅读”教学,其实就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一种形式。“主题阅读”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浸润于人文精神之中。
阅读之于语文,其效用越来越受到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综观小学语文课本,仅有八个单元,文章少得可怜,语文书太“薄”已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阅读”,引导学生收集多方面资料,竭力让语文书“厚”起来。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从文本、单元教材到现实生活三个方面发掘语文教学资源。
一、从课文出发,激发学生“主题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既是例子,也是一个“引子”。教师以教材为基准,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进而拓展同类文章的主题阅读,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教材的理解,也能扩大见识。如学习了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后,我介绍了苏轼的生平逸事及其一生命途多舛却始终昂扬乐观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示了苏轼独特的个人魅力,甚至也提到了“东坡肉”的有趣来历。通过这些饶有趣味的引导,学生对苏轼的好奇之心被激发了。学生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了有关苏轼的古诗词、生平逸事等,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认识,而且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处理分析阅读资料的能力。学生不单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豪放激情所感染,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亘古以来淳朴真挚的人文精神的陶醉。
让教材成为“引子”,自然而然生发更多同主题的阅读资料,可让学生“握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而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二、从单元主题出发,拓展“主题阅读”材料
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比如“童话”“关爱”“名胜古迹”“古典名著”等,这为我们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童话,往往最能撩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童话故事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借机引导学生开展了“走进童话”的主题阅读活动。活动中,师生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罗·达尔的《慈善的巨人》、埃格纳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张天翼的《金鸭帝国》等。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对于“童话”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在品读、交流中也为童话世界所刻画的人物的优秀精神境界所感动,受到了勇敢、自强、自信等优秀品质的感染。
其他单元的主题,我也“如法炮制”,开展阅读竞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主题性”阅读,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汲取知识的甘露。
三、捕捉生活主题,升华“主题阅读”情感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阅读能提升孩子的精神品质。我在教学中,除了从教材衍发阅读资料外,也注重从生活中攫取有益的阅读主题。
我国节假日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体验这些人文精神,就会追溯到文化书籍和古典诗词。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在班上开展了以“清明”为主题的阅读课。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习俗的资料、相关传说、古诗词等,以便在阅读课上进行交流。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绵绵追思,到“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欢快游乐,再到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等。这节主题阅读课,不仅是传统诗词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主题阅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轻松遨游;也让我得以冲破语文“薄”书的弊端,从课内走向课外,以“大语文”的视角,搜罗更多能渗入学生灵魂深处、锻造学生优秀品质的精美文字,让语文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厚”实载体。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吴旭升(1981- ),男,广东省揭东县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主题阅读 兴趣 感悟 拓展
“文以载道”,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内涵——主题。“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在多个文本交融的品读过程中,最终实现主题意义的构建。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主题阅读”教学,其实就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一种形式。“主题阅读”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浸润于人文精神之中。
阅读之于语文,其效用越来越受到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综观小学语文课本,仅有八个单元,文章少得可怜,语文书太“薄”已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阅读”,引导学生收集多方面资料,竭力让语文书“厚”起来。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从文本、单元教材到现实生活三个方面发掘语文教学资源。
一、从课文出发,激发学生“主题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既是例子,也是一个“引子”。教师以教材为基准,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进而拓展同类文章的主题阅读,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教材的理解,也能扩大见识。如学习了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后,我介绍了苏轼的生平逸事及其一生命途多舛却始终昂扬乐观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示了苏轼独特的个人魅力,甚至也提到了“东坡肉”的有趣来历。通过这些饶有趣味的引导,学生对苏轼的好奇之心被激发了。学生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了有关苏轼的古诗词、生平逸事等,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认识,而且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处理分析阅读资料的能力。学生不单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豪放激情所感染,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亘古以来淳朴真挚的人文精神的陶醉。
让教材成为“引子”,自然而然生发更多同主题的阅读资料,可让学生“握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而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二、从单元主题出发,拓展“主题阅读”材料
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比如“童话”“关爱”“名胜古迹”“古典名著”等,这为我们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童话,往往最能撩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童话故事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借机引导学生开展了“走进童话”的主题阅读活动。活动中,师生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罗·达尔的《慈善的巨人》、埃格纳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张天翼的《金鸭帝国》等。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对于“童话”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在品读、交流中也为童话世界所刻画的人物的优秀精神境界所感动,受到了勇敢、自强、自信等优秀品质的感染。
其他单元的主题,我也“如法炮制”,开展阅读竞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主题性”阅读,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汲取知识的甘露。
三、捕捉生活主题,升华“主题阅读”情感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阅读能提升孩子的精神品质。我在教学中,除了从教材衍发阅读资料外,也注重从生活中攫取有益的阅读主题。
我国节假日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体验这些人文精神,就会追溯到文化书籍和古典诗词。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在班上开展了以“清明”为主题的阅读课。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习俗的资料、相关传说、古诗词等,以便在阅读课上进行交流。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绵绵追思,到“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欢快游乐,再到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等。这节主题阅读课,不仅是传统诗词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主题阅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轻松遨游;也让我得以冲破语文“薄”书的弊端,从课内走向课外,以“大语文”的视角,搜罗更多能渗入学生灵魂深处、锻造学生优秀品质的精美文字,让语文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厚”实载体。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吴旭升(1981- ),男,广东省揭东县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