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承受之“厚”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以多种角度组合在一起,在多个文本交融的品读过程中,最终实现主题意义的构建。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阅读”,从“文本激发‘主题阅读’的兴趣、单元主题拓展‘主题阅读’材料、现实生活升华‘主题阅读’感悟”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发掘语文教学资源,改进语文书文字资料匮乏的“薄”的缺陷,让语文书“厚”起来,让语文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厚”实载体。
  关键词:主题阅读 兴趣 感悟 拓展
  “文以载道”,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内涵——主题。“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在多个文本交融的品读过程中,最终实现主题意义的构建。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主题阅读”教学,其实就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一种形式。“主题阅读”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浸润于人文精神之中。
  阅读之于语文,其效用越来越受到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综观小学语文课本,仅有八个单元,文章少得可怜,语文书太“薄”已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阅读”,引导学生收集多方面资料,竭力让语文书“厚”起来。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从文本、单元教材到现实生活三个方面发掘语文教学资源。
  一、从课文出发,激发学生“主题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既是例子,也是一个“引子”。教师以教材为基准,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进而拓展同类文章的主题阅读,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教材的理解,也能扩大见识。如学习了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后,我介绍了苏轼的生平逸事及其一生命途多舛却始终昂扬乐观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示了苏轼独特的个人魅力,甚至也提到了“东坡肉”的有趣来历。通过这些饶有趣味的引导,学生对苏轼的好奇之心被激发了。学生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了有关苏轼的古诗词、生平逸事等,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认识,而且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处理分析阅读资料的能力。学生不单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豪放激情所感染,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亘古以来淳朴真挚的人文精神的陶醉。
  让教材成为“引子”,自然而然生发更多同主题的阅读资料,可让学生“握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而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二、从单元主题出发,拓展“主题阅读”材料
  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比如“童话”“关爱”“名胜古迹”“古典名著”等,这为我们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童话,往往最能撩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童话故事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借机引导学生开展了“走进童话”的主题阅读活动。活动中,师生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罗·达尔的《慈善的巨人》、埃格纳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张天翼的《金鸭帝国》等。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对于“童话”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在品读、交流中也为童话世界所刻画的人物的优秀精神境界所感动,受到了勇敢、自强、自信等优秀品质的感染。
  其他单元的主题,我也“如法炮制”,开展阅读竞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主题性”阅读,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汲取知识的甘露。
  三、捕捉生活主题,升华“主题阅读”情感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阅读能提升孩子的精神品质。我在教学中,除了从教材衍发阅读资料外,也注重从生活中攫取有益的阅读主题。
  我国节假日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体验这些人文精神,就会追溯到文化书籍和古典诗词。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在班上开展了以“清明”为主题的阅读课。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习俗的资料、相关传说、古诗词等,以便在阅读课上进行交流。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绵绵追思,到“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欢快游乐,再到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等。这节主题阅读课,不仅是传统诗词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主题阅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轻松遨游;也让我得以冲破语文“薄”书的弊端,从课内走向课外,以“大语文”的视角,搜罗更多能渗入学生灵魂深处、锻造学生优秀品质的精美文字,让语文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厚”实载体。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吴旭升(1981- ),男,广东省揭东县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张敬亚)
其他文献
非专业美术教学中,因为学生美术基础几乎是空白,因此,让学生在众多学业中掌握怎样的美术知识才是适度的而且有必要呢?我尝试着对美术“技艺”和“审美”进行对比并做分析。我认为美术基础训练目的是在于提高“技艺”和“部分审美”能力。  通常的素描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占的比例要大,技能训练又直接体现在绘画基本功上。所以,打好造型的功底,如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关系等非常重要。接下来就是对物体的明暗关系
期刊
摘要:语文晨读课是语文学科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语文晨读,使得晨读效率低下。本文从小学语文晨读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对策等方面出发,阐述了对小学语文晨读的一些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力求使语文晨读课规范化、情趣化、有效化。  关键词:语文晨读 形式多样  我们先来看小学语文晨读课的几组镜头:  镜头一:老师仓促走进教室,毫无准备,随意布置。学生朗读没有明确的内容,把书一会翻到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正反事例反映“标签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标签理论”。恰当运用标签理论,贴什么样的标签,怎样贴标签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正反实例 标签理论 运用“标签理论”  一、教育工作者运用“标签理论”的正反实例  案例一: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
期刊
摘要:导入新课集中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所以,导入新课是教师重点研究的话题。教师采取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因情而定 因文而生 因趣而变 因式而改 艺术与思考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劳动。如何让平淡枯燥的课堂幻化成充满幽默智慧魅力的课堂,这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的追求。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期刊
摘要:《疯狂英语》可能会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或动力。但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是英语课程的全部了,再加入其他类型的英语模式根本就不能达到《疯狂英语》所体现的精髓。研究性学习课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疯狂英语 积极学习  在今天这个迅速发展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学生实
期刊
摘要: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我们将如何把握它?这无疑成为教师首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了。在梳理、思考这些问题与困惑的同时,我认为“研读教材”的提出对推动课程改革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研读教材 小学数学 教学建议 误区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介,是实现课程
期刊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充分利用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应模型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可见,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已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入新课程标准。而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最能体现和还原真实的历史场面、鲜活的历史人物、曲折的历史事件、璀璨的历史文化。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影视题材,教师该如何巧妙地取舍,又该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而达到为历史教学服务的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无论是生本教育、跨越实验,还是135互动课堂,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每个教师也在不断地成长。  在我县广泛开展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发现这种模式把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切实促进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为学生提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功能齐全的电子白板进入了寻常教室,给小学英语课堂带来了有利的发展空间。笔者将结合在课堂实践中的实例,谈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体会和想法。  关键词:电子白板 工具箱 资源库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特有的互动功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育平台,也为教学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期刊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上这些都指出了兴趣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可以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永不过时,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会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要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社会需求和教育形势结合起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