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学会如何丢垃圾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_jl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在日本生活的第一课就是学会丢垃圾。
  日本人将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可以回收”三大类,从政府部门到饮食店,从学生宿舍到每一个日本家庭,垃圾桶上都贴有分装三类垃圾的标识,而且装垃圾的袋子都是透明的(以便清楚地看到里面的东西)。如果谁将“可燃”与“不可燃”的垃圾混装了(哪怕是少许),收取垃圾的工作人员是绝对不会取走门前的垃圾袋的。不仅如此,凡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如塑料制的饮料瓶、酸奶杯等等,一律清洗干净方能放人垃圾袋中。
  让人敬佩的是,每一个日本人,从老人到孩子,从官员到主妇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像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一样,认真准确地丢掉手中的各类垃圾而毫无怨言。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生活习惯,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能有效地循环使用资源的国家之—。如用木屑做的餐具、用垃圾制成的让人爱不释手的纸张等等,都是日本人变废为宝,变无用为有用,变无价值为有价值的美丽故事。
  而我们的政府是否可以借鉴日本丢垃圾的方法,出台有关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分装的条例呢?以带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制度安排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继而确立、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我们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
  (作者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其他文献
芬兰公务员可以接受别人馈赠的一杯啤酒和一个三明治,但若再喝上一杯法国葡萄酒,麻烦就大了。  据报载,北欧公务员廉政成就举世公认,其中又以芬兰、丹麦、瑞典三国最为典型。  丹麦对公务员的差旅费管理极严格,为防止公务员公私不分,浑水摸鱼,政府各部委、议会、军队等均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出差公务员宾馆和机票的预订。芬兰法律明文规定,公务员不准接受价值较高的礼品,根据物价指数,标准时有变动,一般不超过20欧
1942年4月至1944年2月,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它又是特殊语境下的政治事件和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化事件。    毛泽东领导改版工作,陆定一调任总编辑    《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是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进行的。1942年1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社论、新闻、广播三者应并重。重视社论与专论,并出题目分配中央同志写文章,报社要组织写文章的工作
秦始皇的一项“形象工程”,是他晚年亲自主持修建的规模空前的朝宫——阿房宫。计划中的这座宫殿,前殿修建于阿房村,“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阿房宫只不过是这座朝宫的前殿,如果整座朝宫真的建成,当属世界第一。  可惜,这座后来普天下妇孺皆知的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新华社2005年1月30日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