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泄泻,吐泻,下利清谷,是临床上儿科6/12岁—7岁小儿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西医所谓的小儿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以及春秋两季多发之病毒性肠炎、腹泻。临床治疗上多以静脉补液、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治疗。尤其是病毒性腹泻,无确切的抗病毒药物,对重症患儿,每易导致消瘦、纳呆、变症 起,甚至引起肾、肝功能衰竭,循环衰竭等等。笔者多年前从家传吐泻汤药方稍作变通,应用于临床, 效若桴鼓,兹述于下。
1 组方:
1.1 内服方:藿香9g、青蒿9g、白芷9g、大白9g、川厚朴9g、贯众12g
1.2 外用方:①.白胡椒粉(贴脐、神阙穴)
②.黄连、黄柏等分为末,牛奶或米汤敷贴双侧涌泉穴。
1.3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4年9月就诊于本院儿科之腹泻患儿,年龄6/12—7岁,均以腹泻为主,伴有呕吐、下利渣后,或纯下清水,纳呆、消瘦、乏力、精神不振。排除依从性差,包括患儿家属不坚守治疗的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输液支持疗法,藿香正气液适量口服。碳化阿司匹林、潘生丁、穿心莲、6542,研粉配制或散剂等等非汤药治疗者。
2.2 观察组
予上述汤药口服,1岁以内,每天服浓煎 50ml—80ml,一天之内分多次温服。1—3岁每天100ml照服,3—7岁每天150ml—200ml照服。外用敷贴:2岁以下多用,吐泻较重患者,双穴皆用。不伴呕吐,精神尚好的患儿则可不用。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拟定。治愈:泄泻临床症状消失,无肠鸣音亢进或肠麻痹,食欲正常。好转: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亦较前改变。食欲及精神好转。未愈: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4.2 2组临床治疗比较
见表1有效率观察组96.4%、对照组76%,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5 讨论
腹泻呕吐是小儿寒温失调、饮食不节而致,脾失健运,小肠不分清泌浊而发生的病症。脾气不升,则清阳下陷,为纳呆,为腹泻;胃气下降,则浊气上犯,为呕吐,为腹胀。脾不升,胃不降则肠道失司;反过来小肠不分清泌浊,亦可影响脾胃,以致变症丛生。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善用此方治疗小儿腹泻,1—2天内治愈者,几乎占八成以上;3天以内,几乎占九成以上。超过五天者,重复应用,大多无效。本方组成实取义于藿香正气散考《本经》及《得配本草》。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白芷,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血热,头风浸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则说明此二药对肠粘膜之充血、水肿有修复调理之功,可进一步行药理实验研究之。
贯众,味苦、微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三虫。近代药理研究证明,贯众煎剂有良好抗病毒作用。《本草备要》云:藿香,辛甘,微温。入手足太阴(肺、脾)二络。快气和中,开胃止呕(胃弱、胃热而呕吐忌用),去恶气,进饮食。治霍乱吐泻,心腹绞痛,肺虚有寒,上焦壅热(能理脾肺之气。)青蒿,苦寒。得春木少阳之今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血分(胆、肝)。治骨蒸劳热,蒸劳虚热,风毒热毒 ,久疟久痢......。大白,即槟榔,泻气行水,破胀,攻坚。苦温破滞,辛温散邪。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攻坚去胀,消食行疾,下水除风,杀虫醒酒。综观所述,本方仅此六味中药,却寓寒热温凉升降化合之性,且临床疗效非凡,效优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及更深一步研究发展。
1 组方:
1.1 内服方:藿香9g、青蒿9g、白芷9g、大白9g、川厚朴9g、贯众12g
1.2 外用方:①.白胡椒粉(贴脐、神阙穴)
②.黄连、黄柏等分为末,牛奶或米汤敷贴双侧涌泉穴。
1.3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4年9月就诊于本院儿科之腹泻患儿,年龄6/12—7岁,均以腹泻为主,伴有呕吐、下利渣后,或纯下清水,纳呆、消瘦、乏力、精神不振。排除依从性差,包括患儿家属不坚守治疗的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输液支持疗法,藿香正气液适量口服。碳化阿司匹林、潘生丁、穿心莲、6542,研粉配制或散剂等等非汤药治疗者。
2.2 观察组
予上述汤药口服,1岁以内,每天服浓煎 50ml—80ml,一天之内分多次温服。1—3岁每天100ml照服,3—7岁每天150ml—200ml照服。外用敷贴:2岁以下多用,吐泻较重患者,双穴皆用。不伴呕吐,精神尚好的患儿则可不用。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拟定。治愈:泄泻临床症状消失,无肠鸣音亢进或肠麻痹,食欲正常。好转: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亦较前改变。食欲及精神好转。未愈: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4.2 2组临床治疗比较
见表1有效率观察组96.4%、对照组76%,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5 讨论
腹泻呕吐是小儿寒温失调、饮食不节而致,脾失健运,小肠不分清泌浊而发生的病症。脾气不升,则清阳下陷,为纳呆,为腹泻;胃气下降,则浊气上犯,为呕吐,为腹胀。脾不升,胃不降则肠道失司;反过来小肠不分清泌浊,亦可影响脾胃,以致变症丛生。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善用此方治疗小儿腹泻,1—2天内治愈者,几乎占八成以上;3天以内,几乎占九成以上。超过五天者,重复应用,大多无效。本方组成实取义于藿香正气散考《本经》及《得配本草》。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白芷,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血热,头风浸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则说明此二药对肠粘膜之充血、水肿有修复调理之功,可进一步行药理实验研究之。
贯众,味苦、微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三虫。近代药理研究证明,贯众煎剂有良好抗病毒作用。《本草备要》云:藿香,辛甘,微温。入手足太阴(肺、脾)二络。快气和中,开胃止呕(胃弱、胃热而呕吐忌用),去恶气,进饮食。治霍乱吐泻,心腹绞痛,肺虚有寒,上焦壅热(能理脾肺之气。)青蒿,苦寒。得春木少阳之今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血分(胆、肝)。治骨蒸劳热,蒸劳虚热,风毒热毒 ,久疟久痢......。大白,即槟榔,泻气行水,破胀,攻坚。苦温破滞,辛温散邪。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攻坚去胀,消食行疾,下水除风,杀虫醒酒。综观所述,本方仅此六味中药,却寓寒热温凉升降化合之性,且临床疗效非凡,效优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及更深一步研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