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院现有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该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作者通过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重设了“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 基于项目 基于理论 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而充分实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 《会计电算化》课程 教学模式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对象定位不准,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先,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片面强调服务社会、具备复合型信息系统管理技能、与职业胜任能力接轨,对选课学生基础能力和计划培养能力层面要求较高,忽略了我院学生的实际素质,定位严重不准。其次,相关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整体规划。
2.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不到位。
教学资源不充分,首先体现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条件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其次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双师资历及兼职教师相对欠缺。最后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三方面的不足,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3.片面追求实践操作,轻理论讲授,学生实务动手应变力差。
《会计电算化》所具备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学生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若仅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而轻视对理论指导的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
4.课程考核主体单一,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现阶段我院对该门课程考核的由院方实施,主体单一化,且仅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务部门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机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特征和教授要求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其二是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其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其四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也是这门课程教授中必不可少的。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重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重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结合《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教学模式的五要素,构建“基于理论 基于项目 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 基于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即将“刺激-反应”原理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环境与机制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重设了适用于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2.构建“基于理论 基于项目 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 基于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模式首先是基于理论。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设计上,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这些理论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约束性政策。
其次是基于项目。把项目管理理论运用至该课程的体系架构,采用项目化开发方式驱动课程。基于平台,要明确界定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基于实践,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升华理论的载体。
3.以项目化功能模块为驱动主体,科学化教学,课程对象与教授内容精准定位,因人制宜。
要发挥出该教学模式的效力,首先要在课程对象与教授内容上做到精准定位,因人制宜。其次要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驱动。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组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遵循服务社会和职业胜任的原则确立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要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加强校企合作,并创设仿真教学情境;最后要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
4.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方式多维化有效。
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式多维化,比如可以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与建议
我院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 基于项目 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 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丁修平.会计电算化教学项目开发设计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2]侯丽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10Z).
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高职专业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关键词: 高职 《会计电算化》课程 教学模式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对象定位不准,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先,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片面强调服务社会、具备复合型信息系统管理技能、与职业胜任能力接轨,对选课学生基础能力和计划培养能力层面要求较高,忽略了我院学生的实际素质,定位严重不准。其次,相关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整体规划。
2.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不到位。
教学资源不充分,首先体现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条件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其次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双师资历及兼职教师相对欠缺。最后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三方面的不足,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3.片面追求实践操作,轻理论讲授,学生实务动手应变力差。
《会计电算化》所具备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学生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若仅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而轻视对理论指导的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
4.课程考核主体单一,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现阶段我院对该门课程考核的由院方实施,主体单一化,且仅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务部门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机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特征和教授要求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其二是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其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其四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也是这门课程教授中必不可少的。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重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重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结合《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教学模式的五要素,构建“基于理论 基于项目 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 基于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即将“刺激-反应”原理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环境与机制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重设了适用于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2.构建“基于理论 基于项目 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 基于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模式首先是基于理论。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设计上,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这些理论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约束性政策。
其次是基于项目。把项目管理理论运用至该课程的体系架构,采用项目化开发方式驱动课程。基于平台,要明确界定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基于实践,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升华理论的载体。
3.以项目化功能模块为驱动主体,科学化教学,课程对象与教授内容精准定位,因人制宜。
要发挥出该教学模式的效力,首先要在课程对象与教授内容上做到精准定位,因人制宜。其次要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驱动。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组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遵循服务社会和职业胜任的原则确立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要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加强校企合作,并创设仿真教学情境;最后要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
4.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方式多维化有效。
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式多维化,比如可以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与建议
我院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 基于项目 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 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丁修平.会计电算化教学项目开发设计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2]侯丽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10Z).
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高职专业重点建设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