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写作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时代,时间比想像的还要快上十倍,我们用来阅读和劳动的时间、安静和安顿自己的时间,都已经很少很少了。任何事情想得明白并不容易,要做得明白就更难了。
  人在生活中总要有些表达的,这来自心灵的种种冲动,有许多时候必要求付诸文字。流行的书能够做到大致健康也就可以了,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能庸俗下流。对流行书指望它有多么深刻,这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真正杰出的著作,无论是思想类还是艺术类,都不太可能呈现流行的样态。
  当下很少看到好的作品問世,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因为一个时代不会留下太多杰作,它们总是需要在时间里一点点淘洗出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作品是在时间里积累和判断的,离得太近也看不清楚。因为艺术审美是很复杂的一件事。
  我用手写。手写慢,但可以更从容地思考。电脑闪烁的光标不利于运思。手快于脑,这对于写作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
  我不出门时主要是读书,而不是写作。写作需要谨慎,所以没有必要长时间写作。阅读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我就是写作时,也不会停止阅读,这对我的日常心情很重要。
  没有书,就像没有清新的空气一样,不敢大口呼吸,难以张开肺叶。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
  人哪一段读书少了,就会觉得自己没出息。一个民族和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看将来有没有出息,就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如何了。有人年轻时候比上了年纪更有出息,是因为那时候读书更多。
  要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是天天听到的希望和倡导。其实这不过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被过分的物欲影响和破坏掉罢了。人平时要静下来,这才是正常的生活,这与贫穷富有无关。
  有人以为只有发了大财才能安静过日子,他们错了,那时候可能更不安静。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说到底是比较优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质也常常是比较好的人。我们这种过分道德化的议论听上去不太严密,但生活经验却会一再地支持这种看法。选自《海边兔子有所思》
其他文献
旧时代的妇女,家境好些的,出嫁时会像现在租婚纱一样,租一套礼服来穿。外婆出嫁时即凤冠霞帔,穿着云肩。云肩也叫披肩,以丝缎织锦制作,两片八朵云纹组成,上面绣着凤凰牡丹。四缘饰以吊穗,缀以小银铃,人一走动,吊穗相随飘动,银铃声声轻响。同时霞帔的末端,亦各缀一枚银铃。鞭炮响过,红毡铺地,新娘从轿子里搀下来后,穿着八幅湘裙行走,不疾不徐,容与有度,三寸金莲的脚尖从裙底分别踢响霞帔末端的铃子。哗啦儿,哗啦儿
朋友喜欢摄影多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作品。他让我为他的摄影集取个名字,我默默地翻看这些摄影作品,回忆着往昔岁月,脑海中忽然冒出几个字———“时光的温度”。朋友拍手称好,说这个名字正契合他的初衷,当年他爱上摄影,就是为了把生命中带有温度的片段留下来。时光本身是没有温度的,是人的经历,赋予了时光温度。过往时光,温情或者微凉,火热或者冰冷,此岸花开或者彼岸花谢,良辰美景或者满目苍凉,都留下了人生冷暖的印记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智)?孔子说了两个字:“知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都不是拥有大智慧,而只是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就是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也不能说,某一个人自始至终就是十恶不赦的歹毒小人。其实,人性中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环境中,或善或恶,都会有所释放。
林夏闹着辞职要走,还是三年前的事。那一天,同事们凑份子,为他送行。平常,公司里,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的,彼此间并没有太深的交往,没想到,饭店里还是哗啦啦去了好几桌人。尽管嘴上不说,大家都觉得,林夏是个不错的人。酒还没喝到三杯,李大嘴憋不住,问林夏要到哪里高就。林夏怏怏地说,暂时还没有去处。李大嘴急了,说,林夏,你一定是疯了,这里有一份不错的薪水,还有一帮好哥们儿,你不好好在这儿待着,发哪门子神经呢?
文学大家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看透人生的平静。前些日子,偶遇一位女友,问及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她说依然是守着安静的环境,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平平淡淡度日。每日脸上,她总是挂着淡淡的笑。我看到她恬静安详的内心世界。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心无旁骛地固守着自己一方清净的天空
听一首老歌,重回那年的风花雪月。看一次漫天的飞雪,却不知今生何世。忘记自我的时光,在流逝中寻觅,等待,又是何年何月!冬季,在北方大多谈论的是寒冷,而忽略了飘飘洒洒的飞雪。旖旎似风花,漫天如落樱,在时光的卷轴,在岁月的海岸,这是出自江南女子的闺诉,让人涟漪无限,触景纵情。而我的独钟却因江南的浸染,铺叙断肠,物种多愁,喘一生的流离孤独,情爱这北方的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意境,那诗情,是种自
不喜欢寂,觉得孤独冷清,还裹挟着令人窒息的恐慌。像儿时赶集时慌乱中脱离了母亲的手,披着满身的恐惧与对陌生世界的茫然,如一条终究无法挣脱的入网之鱼,无力地挣扎在密如织布的人群里。伸出的手悬在空中,试图抓住那只布满厚茧却依旧温暖的手,我已经发出了自己近乎绝望的哭号,一只手———刚触碰我便知那是母亲的手———适时出现,拯救了我。行走在王村(芙蓉镇)纵横交错的青石小巷,两旁高矮不一的老式木房,泛出独有韵味
唱戏是很容易唱出感情的,比如《游龙戏凤》,梅兰芳和孟小冬一唱,就好上了。但这样的戏,京剧里不太多。相比之下,昆曲特别适合用来表现爱情。“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是杜丽娘的懵懂;“却为何有缘邂逅,难偕凤鸾俦”是京娘的心痛;“只落得泪万行愁千状,人间天上此恨怎能偿”是明皇的悔恨;“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是妙常的离愁。唱昆曲的人,在追求爱情方面有没有优势?1936年暑假,因为打听到“传
四月,在平芜里走过,还未待你缓过神,就被带到光阴穿梭的渡口。提起四月,不由想起林徽因的最美人间四月天,让人生羡之余,将心思投到她的流金岁月,一路溯去,经康桥,叩开远离闹市的静隅之门,驻足在一亭台,与她隔花相见。林徽因,一个出生官宦门第的大家闺秀,自幼经义道论熏陶,与生俱来的冰雪惠质,典雅聪慧,使她脱颖凡俗眼光,走上令人煞羡的红地毯,成为人间富贵花。十六岁时,她随父亲游离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
专门去华沙听了一场肖邦演奏会。演奏会在肖邦纪念碑下举行,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音乐。那天到了音乐会的举办地皇家瓦津基公园附近,我便汇入了向着同一方向前进的涓涓人流。进了公园,还想在周围走走,有个女孩主动上前告知我们:音乐会是在那个方向。其实不用她说,琴声像魔笛一样,裹着我们就过去了。外围的林间草地上,捷足先登的人们已经铺好垫子,趴着、坐着、躺着的都有,小婴儿也安静地在垫子上爬几步。再往里,是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