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能否得到高分,不仅仅是学生能记住多少,更重要的是能否把已经记住的知识随着不同的题灵活迁移,谁能做到准确迁移谁就能在高考中取胜,本文重在分析如何进行迁移。
  关键词:学科提问;稳固知识;注重关联
  笔者在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地理试题中发现一个共同点,我们已经很难在试题和答案中找到教材中的素材、事例、相关的地区,更不用说教材中提到的典型地区分析,例如田纳西河流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同时近几年也没有出现有关原理的大段标准叙述,就是我们在以前课堂出现过的“套路”答题法。但是没有典型分析,与典型有关的知识可是一点都不少,没有田纳西河流域,可考题中也不乏流域治理的问题;没有黄土高原,可有关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也一样的出现。那么,高考地理究竟考什么?
  这就回到了新课改中的实质问题:考能力。基于教材中的学习而独立出来的能力,其中知识迁移能力也在其考查的范围内。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所学、所用之间的纽带。所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成为地理课堂中亟待解决的問题。本文从几个方面简单阐述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一、不问“是”或“否”,多问“为什么”和“怎样做”
  我们在教学中崇尚因材施教,原因在于不同的学生由于从小接触事物和所处环境不同,思维方式千差万别,这回对同一知识的迁移呈现出不同的体现。因此,在平时课堂上,要多对学生以有效的方式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或“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等。这种有效提问可以了解不同学生得思考特点、思维漏洞和所掌握得知识框架,从而更能有的放矢得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伴随着中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改变了自己的提问方式,即由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提问转变成启发式提问,潜移默化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在发生转变。还要求教师补充自己对迁移能力培养的重视与自身提升。有迁移理论的指导,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精华,引导学生活跃思维、自发探究、解决相关问题。
  二、稳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知识迁移能力很难自发形成,教师若要激发出此能力,必须先强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创设合适的条件及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才能启发学生将知识有效迁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
  1.夯实基础。“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习中的骨架,具有普遍意义。稳固的基础位置是迁移提供准备,例如:教材中介绍的泥石流,学生很容易抓住要点,水体侵蚀、搬运砾石泥沙,形成大规模具有破坏性的洪流。此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还有哪些因水体而诱发的地质灾害。教师以日常生活为实例,有水的玻璃面水杯会滑動,学生联想到水体渗入岩缝,同样起到了润滑的作用,这样就以水为线,串联起滑泥灾害。教师还可以把问题印象灾害的原因,根据原因分析工程智力措施,并提出非工程措施的合理化建议。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成为这场席位风暴中的主体。因此这样的一堂课,学生以生活实际出发,印象深刻学活了知识,迁移这个目的也就达到了。
  2.强化本质。再地理规律知识的学习中,避免将其作为绝对规律,要抓住成因和原理中本质的东西。例如:“迎风坡降水多”,迎风坡不是全部降水都丰富,随地形抬升,降水则是呈现“少——多——少”的特点。是否降水丰富,关键在于所处的位置是否再抬升时水汽凝结最丰富处。另外,干燥风的迎风坡由于缺乏水汽,也不会出现降水丰富的情况。也要注意再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不忽略特殊规律和现象。
  三、归纳概括,重视内在关联
  从学科特点来看,尤其是高中地理知识牵扯了初中的一些基础内容,涉及面广,整体呈现碎片化。同时内在联系紧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章节末总结时要把握各章节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就章论章,相对独立。如地球公转时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规律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也决定了高低纬度间大气的热量差异,并导致大气运动进行热量交换。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地转偏向力使大气产生全球性的大气运动,也就是风带和气压带的,盛行风使洋流形成,在纬度、风带和气压带、洋流、地貌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气候,进而出现不同的自然带。而这些导致土壤、水文的不同,影响农业甚至是某些工业的分布。
  我们不把目光聚焦在一个知识点上,而是将知识点构架起来形成大的框架,认清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尽可能在每节课中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构建只是网络。尝试初期可从一个小框题开始,然后范围逐渐扩大。由知识网过渡到思维网,这样顺势构建起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能力,印象最为深刻。
  对于知识,抽象出本质属性,只是知识才易消化。如在讲“夏季风在我国登陆时”,可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两方面来说明,这样有关时空的概念将得到扩展、巩固更易实现迁移。
  对一些独立性的知识或问题,要有效地进行整合处理,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块,便于随时取用。如“工业区位思维块”、“湿地思维块”,各个块之间相互关联,同时结合地理事物地变化,如我国的人口模式,笔者在十年前讲到这个知识点与现在的中国人口模式与特点就略有不同。工业布局的选择也越来越打破原有的原则,越来越倾向市场、经济方面。
  因此,抓住本质,结合发展,相互关联,构架知识块状思维骨架,最终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潘玉爽(1984.03.16—),女,汉族,黑龙江省鸡西市人,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火棘果营养成分种类齐全,含量丰富,较苹果、猕猴桃更具特色,具有抗衰老、抗疲劳、降血脂、保护心肌、消食健脾和通便润肠等功效。本文以湘西丰富的野生火棘资源为原料,对其色
摘 要: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若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学习习惯;小学数学;培养;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本文通过对金属腐蚀法标牌、平面金属法标牌和不干胶标牌制作的工艺流程及关键工序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常见质量问题,通过生产验证确定各关键工序工艺控制措施来提
本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单片层的氧化石墨烯,经过还原、磺化以及络合铜离子(Cu(Ⅱ))等步骤,得到磺化石墨烯的铜离子络合物(SG-Cu (Ⅱ)。将SG-Cu (Ⅱ)滴涂在插指电极(IDE)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