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治验概论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风疹 治验 辩证论治
  风疹是春秋季节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瘾疹”,它是一种由病毒引发的全身性发疹性疾患,如发于婴儿及儿童,以3~5岁多见,相互传染而得,潜伏期1~3周,1次罹患,终生免疫。
  风疹或称风痧,古称“瘾疹”。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其特征是瘙痒性,风疹,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如发生在眼睑,口唇等疏松部位,水肿特别明显,则称“游风”。性质与“瘾疹”相同,本病其他年龄也可发生,男女皆可患病,本病的病因多由外感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
  辨证论治
  风寒型:皮疹色白,遇风遇冷加剧,得热则减,多冬季发病,苔卜白或薄白而腻,脉迟或濡缓。
  风热证:皮疹色赤,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
  气血两虚证:风疹反复发作,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神疲乏力,苔薄舌质淡,脉濡细。
  本病病因复杂,总由禀性不耐,机体对某种物质敏感所致,可因食物,药物,生物制品病灶感染,肠寄生虫而发作。或由风寒所致营卫不和,或日久表虚而外之气不固,寒邪侵袭所致;风热之邪客于肌表,伤及营卫,营卫不和,郁于肌肤,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而致;或血分有热,血热生风所致;血虚之人肝失所养,则风从内生,血虚生风所致。
  治疗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疏风清热,调补气血,宜防风通圣散合八珍汤加减,辨证分型,是为治疗而进行的分别论治而已,而在临床上往往无法明确划分。辨病和辨证常常相辅相承。皮肤病的外在表现是脏腑机能失调的病变,通过辨证,找出病因,在临床上确立标本兼治的原则,用整体观观察疾病的发展规律,发病机体内在环境,增强机体适应性,辨证求本,祛邪和营卫,恢复病变的肌肤,以达治本之目的。
  鉴别诊断
  麻诊:发疹时伴发热,喷嚏,流涕,咳嗽等全身症状更为明显,眼睛发红,口腔粘膜有灰白色麻疹点(科氏斑)疹出较慢,3~4天后才遍布全身,手掌足底部均有,发疹期有严重中毒症状。皮疹消退后,有糠秕状脱屑。
  猩红热:发疹前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咽喉痛及草莓舌是其主要特征,皮疹为全身性弥慢性猩红色斑点,消退后有显著脱屑。
  婴儿玫瑰疹:亦发生于婴幼儿,突然高热39~40℃,3~4天后,体温突然降至正常,全身出现细小密集玫瑰色斑疹,再经1~2天后,全部消退。
  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服过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史,皮疹突然发生,颜面及手臂裸露部位较多见,一般无发热及喷嚏、流涕、咳嗽、咽痛等证。
  讨 论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症发生多由素体阴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邪气,治疗上采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固本散寒,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蝉蜕、苦参,丹皮、地肤子、土茯苓、白芷等。根据辨证分型进行对症治疗,达到祛除风邪之目的。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4.152  麻疹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普种疫苗前流行间隔与人口密度有关,易感人群积累至一定人口比即可发生流行,城市1~3年1次,农村2~6年1次。普种疫苗后这种流行间歇规律不明显,流行间歇延长,发病年龄后移。普种疫苗前发病者98%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0~4岁为多,占80%左右,普种疫苗后1992~1
资料与方法2006年2月~2010年8月收治因晚期胃癌化疗相关死亡病例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8~71岁,平均562岁。所有患者临床分期为Ⅳ期。本组5例既往有肺病史,其中2例为肺结核,2例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40例便秘患者平分两组,两组患者都采用中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干预方法,包括健康教育、饮食干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