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化学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本文针对较难掌握的概念设计不同的方法。从实验探究,实践联系,充分讨论,模型虚拟等四个方面把枯燥抽象的概念设计为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基本技能。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概念学习和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化学概念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化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概念教学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记,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都是很容易忘记,且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此,就化学概念教学的设计谈几点。
一、 实验探究的化学概念教学
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的的最大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形成,做到从直观入手,通过感观感受、分析、抽象、概括,促成学生对概念实质的理解。例如学习“电离度”、“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概念,可通过演示实验比较: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氯化钠的导电能力强弱,通过实验现象——灯泡的“亮”和“暗”(与这几种物质的种属性有关?)思考影响溶液导电的微粒因素是什么,最后從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上揭示“电离度”、“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概念的微观涵义。再如“离子反应”概念通过H2SO4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不断滴加ba(OH)2溶液,现象中灯泡由“亮”变“暗”,再次变“亮”,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更能深刻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二、 实践联系的学化概念教学
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通常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基于感觉体验更容易使学生认识理解,加深概念掌握不容易忘记,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动态平衡,正逆速率相等等。而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水箱进水和出水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学生都非常熟悉,再提出问题,水箱中的水是静止的还是变化的?而表面观察到的又是什么?当进水量与出水量相等是什么现象等问题。那么再要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也就很容易了,最后由学生总结、概括,从而更牢固地掌握了概念。
三、 充分讨论的化学概念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又不容易遗忘,这也是一种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和重要方法。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讨论一组物质:氧化铝、硫酸钡、铁、盐酸、氢氧化钠、乙醇、蔗糖、二氧化硫、氨气等,是否为电解质。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概念中的“或”和“化合物”非常重要。也就是通过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再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通过讨论对比来加深理解,将这些相关联的概念串通起来,形成概念组合体。
四、 模型虚拟的化学概念教学
有些化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建立模型帮助学生把微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强感观印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学习物质结构中“晶体”、“晶胞”“晶格能”等概念,可以把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离子晶体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均以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比较不同的堆积方式,来理解晶胞特点,配位数,是否最密堆积等问题。通过离子晶体模型确定阴阳离子配位数,晶胞中离子数目,理解“晶格能”。再如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虚拟状态,搭桥过渡,能够有更好的效果。如下题:恒温、恒容下向某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二氧化硫,1mol氧气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通入1mol二氧化硫、1mol氧气达到新平衡后,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与原平衡比较____。(填“大”、“小”或|相等“)。新平衡相当于恒温、恒容下通往2mol二氧化硫,2mol氧气。若将容器体积也扩大2倍,建立一个虚拟状态将问题转化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虚拟搭桥使学生思维更开阔,印象更深刻。
化学概念教学目的使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概念教学方法使学生灵活、机智、思路开阔。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殊路同归,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概念学习和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化学概念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化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概念教学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记,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都是很容易忘记,且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此,就化学概念教学的设计谈几点。
一、 实验探究的化学概念教学
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的的最大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形成,做到从直观入手,通过感观感受、分析、抽象、概括,促成学生对概念实质的理解。例如学习“电离度”、“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概念,可通过演示实验比较: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氯化钠的导电能力强弱,通过实验现象——灯泡的“亮”和“暗”(与这几种物质的种属性有关?)思考影响溶液导电的微粒因素是什么,最后從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上揭示“电离度”、“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概念的微观涵义。再如“离子反应”概念通过H2SO4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不断滴加ba(OH)2溶液,现象中灯泡由“亮”变“暗”,再次变“亮”,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更能深刻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二、 实践联系的学化概念教学
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通常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基于感觉体验更容易使学生认识理解,加深概念掌握不容易忘记,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动态平衡,正逆速率相等等。而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水箱进水和出水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学生都非常熟悉,再提出问题,水箱中的水是静止的还是变化的?而表面观察到的又是什么?当进水量与出水量相等是什么现象等问题。那么再要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也就很容易了,最后由学生总结、概括,从而更牢固地掌握了概念。
三、 充分讨论的化学概念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又不容易遗忘,这也是一种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和重要方法。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讨论一组物质:氧化铝、硫酸钡、铁、盐酸、氢氧化钠、乙醇、蔗糖、二氧化硫、氨气等,是否为电解质。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概念中的“或”和“化合物”非常重要。也就是通过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再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通过讨论对比来加深理解,将这些相关联的概念串通起来,形成概念组合体。
四、 模型虚拟的化学概念教学
有些化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建立模型帮助学生把微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强感观印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学习物质结构中“晶体”、“晶胞”“晶格能”等概念,可以把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离子晶体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均以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比较不同的堆积方式,来理解晶胞特点,配位数,是否最密堆积等问题。通过离子晶体模型确定阴阳离子配位数,晶胞中离子数目,理解“晶格能”。再如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虚拟状态,搭桥过渡,能够有更好的效果。如下题:恒温、恒容下向某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二氧化硫,1mol氧气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通入1mol二氧化硫、1mol氧气达到新平衡后,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与原平衡比较____。(填“大”、“小”或|相等“)。新平衡相当于恒温、恒容下通往2mol二氧化硫,2mol氧气。若将容器体积也扩大2倍,建立一个虚拟状态将问题转化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虚拟搭桥使学生思维更开阔,印象更深刻。
化学概念教学目的使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概念教学方法使学生灵活、机智、思路开阔。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殊路同归,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