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育模式问题的思考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y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模式就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当代西方对德育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四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德育模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应深入认识和研究西方的德育模式,提高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德育模式;西方德育实践;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101-02
  
  一、“德育模式”研究概述
  
  对德育模式的探索既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实践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德育模式”的概念提出过自己的理解。在国外,某些学者认为,德育模式是指德育活动中对德育事项进行关心、判断和行动的方式,它包括有关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改革实验的开展以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学者们对其定义也有一定探讨。如有学者认为,“德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体系,它可以是现实德育原型客体的再现,也可以通过假设而构建”,[1]认为它就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德育过程组织方式加以简要表述,以供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选择、组合、变换、重构”,[2]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3]等。再如,还有人对德育模式进行了整体观照,并归结出了四种理解方式,即理论、结构、策略统一模式内涵观,主题、目标、条件、方法、程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结构观,简化、指导、预见、系统、改造的模式功能观,以及突出主体与个人、重视能力培养、强调理解与交往的理论倾向观等。[4]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重构“德育模式”概念提供了认识之源。
  
  二、“德育模式”概念的重构
  
  学术研究是一项承前启后的事业,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创新是每一位学者的使命。总览学者前期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模式”,就是指在对某种活动进行程式化处置、加工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典范或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或者说,它就是一类事物中定型化的活动形式结构。一般而言,称之为“模式”的事物往往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模式既可通过简单知觉过程反映出来,也可经过复杂思维类推过程抽象概括而成。因而,模式能为同类事物或活动提供可资借鉴与应用的一般操作程式和活动结构形式。所以,只要构建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我们就能有效指导人们实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5]在“模式”新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德育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其两栖性、理论实践兼具性,因此,德育模式不同于德育方法组合、德育方式、德育理论翻版,而是以一定德育理念贯串起来的德育活动的具体样式。换言之,一定德育模式都是出自德育实践,并经过特定德育理论整合过的德育活动范型,而非一些简单的德育策略的排列与组合。如果是这样的话,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组合之间就失去了本质的区别。正是基于这一点,并结合上述对“模式”概念的分析,在此我们主张:德育模式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
  
  三、当代西方德育模式探索
  
  要深入理解德育模式的内涵,我们有必要以西方流行的德育模式为例对之加以探究,以求从实践角度为德育模式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具体化的认识视角。可以说,当代西方德育模式就是对德育模式内涵的生动再现,就是对德育模式概念的延伸和补充。目前,在西方比较流行的几种德育模式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它们在相得益彰、取长补短、相互构成中汇聚成了当代西方德育实践的主流,标志着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模式认识的新高度。
  首先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专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等人在皮亚杰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德育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以引导学生参与道德判断活动为途径,以发展学生道德推理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为目的的德育模式。其基本思路是:让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来确定德育内容,再运用富于道德冲突的交往活动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来给学生创造道德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思考高于他们现有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问题,进而引发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形成高一级的道德推理方式,最终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判断的水平。
  其次是价值澄清模式。该模式的产生是和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价值澄清学派密切相关的。该学派以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思斯、西蒙等人为代表,他们生活在美国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特殊时代。随着多样化价值观的出现,价值冲突现象与日俱增。为此,许多美国公民期待在多样化的价值观下保持自己独特的价值立场和选择价值观的自由。与之相应,人们渴望澄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自己独立的价值立场,这就直接催生了价值澄清学派的产生。价值澄清模式是该学派在德育领域内的再现,它是一种尊重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观的权利,以培养学生对价值观的反省能力、选择能力为重点的德育模式。
  再次是体谅模式。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欧美流行的一种德育模式,其代表者是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关心、体谅他人的品质为目的,重视道德体验,以对具体道德情景的讨论为途径,以构建和谐的道德关系为重点的德育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们所编著的系列德育课程的教材——《生命线》及其教师参考用书——《学会关心》之中。概言之,体谅模式反对那种过于偏重理性和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强调把德育活动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调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关心,重视对学生道德体验、道德动机的培养等,这都是其他德育模式难以与之相比拟的。
  最后是关怀模式。它的形成是与关怀伦理学的兴起密切相关的,关怀伦理学就是该模式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等人开始对柯尔伯格的公正伦理观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柯尔伯格等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观忽视了对女性的研究;男性思维是以公正为道德取向的,而女性思维是以“关怀”为道德取向的。在此基础上,关怀伦理学得以形成。后来,内尔·诺丁斯等关怀伦理学家发展了吉利根的思想,并将之用诸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之中,这就导致了德育的关怀模式的产生。该模式是一种以女性的道德思维方式为背景,以关系性自我的培育为目的,以重视道德情景、道德情感为特点的德育模式。
  上述德育模式代表着西方德育理论家及实践家进行德育探索的基本成果之一,它们构成了当代德育研究者开展德育模式探究的基础。应该说,充分、深入地反省这些德育模式,对于我们理解、创新、发展德育模式,形成具有我国特色、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学者用生动的实践为我们阐释了德育模式的丰富内涵,成为链接西方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一座桥梁。
  
  四、结论
  
  德育模式是什么?哪种德育模式最具科学性与实效性?这一问题事关当代学校德育改革的成败,学者必须对之尤其加以关注。从“模式”到“德育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德育模式始终体现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重构德育模式的科学内涵,用德育实践探索来诠释、发展、完善德育模式,是世界各国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议题之一。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联系西方德育实践模式探究的鲜活实例,我们可以把握以下三个重点:
  首先,国内学者在德育模式研究方面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在对“模式”的理解上抓住了其典型性、示范性、系统性、简略性等特征,但忽略了对这些特征的综合,并将其上升为一种具体的活动或操作样式。一句话,突出“模式”的两栖性,即理论性与实践性,是我们界定“模式”概念的一个焦点。其二,在对“德育模式”的认识上有两个缺陷:一个是没有对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组合”之间的差别进行认真对待。德育模式应该是用一定的德育理论、思想、理念“贯通”起来的,德育理论、理念、思想就是特定德育模式的“筋骨”、“命脉”,是它赋予了德育模式以有机性、整体性特征。另一个是没有充分凸现出德育模式的两栖性,即它作为联系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纽带特征,从而使德育模式难以从理论走向实践。其三,对具体德育模式的研究过于理性化、理论化,窒息了德育模式发展的实践空间。实际上,德育模式是存在于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存在物,它一方面扎根于德育实践的“泥土”之中,一方面成长于、展现于德育工作者的理论“天空”之中。故任何德育模式都只是德育实践走向德育理论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没有绝对确定的实践形态,对之过于理性化、理论化,过于强调德育专家的人为加工,其结果,只会窒息德育模式的发展。
  其次,德育模式的内涵有待于科学化、合理化。德育模式毕竟既不同于德育方法,又不同于德育活动的计划,德育模式不仅包括着一定的德育方法和德育活动计划,它还内蕴着德育活动的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含义,故其内涵比德育方法、手段、计划要丰富得多。换言之,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只是构成模式的某些要素或侧面而已,用其中任何一项来指代德育模式极有可能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计划、方法、结构、策略、原则、程序等相互交融、有机组织的结果。因此,德育模式是指基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并在对一系列具体德育实践的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的基础上构成的一种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两栖性、理论实践兼具性是德育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存在的使命就是:在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发挥着穿梭、联络功能。研究和探索德育模式的直接目的是要为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的转化,德育实践向德育理论的提升提供媒介功能。这就决定了研究者既不能空谈理论,又不能只注重实践,而应该在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中间地带去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去推动德育工作的改革。一句话,德育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贯通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一条纽带,在于它对德育理论的实践化和德育实践的理论化转变过程的推动。
  最后,西方德育模式探索历程是我们充分理解德育模式新内涵的一块基石。每一种西方德育模式都有其理论的支撑点,如德育认识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等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政治伦理,体谅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道德情感体验论,关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关怀伦理学等。西方德育研究者从自己所秉持的德育理论出发,自觉沉入基层、融身德育课堂,在大量实践探索、具体研究中形成了德育模式的实践形态,取得了德育实践改革的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德育实践工作者的认可和肯定,日渐成为举世公认的德育模式。这一切都说明了一点:德育模式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要告诉我们德育工作应该怎样做,还在于它要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德育工作链环。总之,西方德育模式探究的实践为我们深入理解德育模式的内涵及其实践功能提供了一面镜子。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认识和研究西方的德育模式,以加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进程,提高我国学者对德育模式的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丽.从建国以来我国德育模式发展看现代德育模式的构建[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1.
  [2]王淑玲.德育模式论[J].河南教育,2006,(7-8).
  [3][美]理查德·哈什等.道德教育模式(傅维利等译)[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59.
  [4]甘剑梅.近十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傅涛.论当代德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影响[J].甘肃科技纵横,2006 ,(1).
  [责任编辑:陈合营]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问题是一方面,我国目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中,劳动与社会保障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尚不到百分之一;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专业毕业生大量流失,只有极少比例的毕业生最终走向社会保障专业岗位。造成这种失衡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为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多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缺乏特色,培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案例乡镇面临的上级政府考核约束,展示了乡镇政府镶嵌其中的体制环境以及乡镇政府的行为与上级考核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乡镇政府的自利性是压力型考核体制下内外压力的必然结果,与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品性无关。因此,乡镇政府并不是一个只攫取利益、侵蚀公共资源的利益集团,压力型考核体制导致的乡镇政府自利性乃是乡镇职能转变困境的根源。  关键词:压力型考核体制;乡镇政府行为;自利性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历史进程、基本问题、理论成果,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重要时间节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体现出更加注重学科建设、更加注重问题意识、更加注重话语体系建构、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特点。从发展趋势看,应进一步强化马
日前,有消息称山东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14岁初中生李某某“被麻省理工学院提前签约”,受到网民质疑。12月11日,莱阳市教育体育局通过微信公众号致歉,并称此前报道为失实消息。莱阳教体局在通报中称,“由于我们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对这一事件给社会公众造成的误导,形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我们表示真诚道歉。 摘自“人民网”  点评:看到这
以一节英语阅读课The two roads为例,阐述英语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带领学生欣赏英语散文,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文本,不断促进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中,满足学生对英语阅读的需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
摘 要:按照系统自组织原理,从人和社会的行为机制考察,可知终极目标指向和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存在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维。而且,由系统功能最优化原理可知,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应是每一社会成员都互为目的和手段,达于自觉同一。这是崇高的人伦规范和德性之昭,需要以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努力去追求之。   关键词:社会发展;共产主义;目标指向;追求过程;系统功能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工资集体协商是政府、企业、工会三方主体博弈的过程。三方都符合经济人假设,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都会审时度势。工资集体协商碰到的阻力包括企业不愿放弃工资决定话语权、政府未能公正发挥作用以及工会未能真正履行代表职责;动力方面,企业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现实压力,地方政府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其积极作为,多重因素也促使工会寻求积极作为空间。  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阻力;动力;经济人假设  中图分类号:F24
摘 要: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承载着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轨迹。马克思在相关著作中阐述时间维度重大意义的同时,也对空间问题进行了论述。其社会空间批判思想不仅揭示了空间发展的内在悖论,也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标识。生产性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出场语境,构成了空间悖论的首要前提。通过对城市空间和全球空间的深入剖析,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
摘 要:当今世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日渐增多,需要加强全球治理;另一方面,因为责任赤字、民主赤字、发展赤字,全球治理失灵。全球治理失灵实质是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出现排他性、不可持续性和竞争性三大失效问题。对此,“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研发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建设中,要以共商的合作机制为载体,增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非排他性,弱化全球治理的民主赤字;以项目共建为路径,充分发挥中国的引领性作
盐城市潘黄中心幼儿园立足儿童本位,回归儿童真实生活,以农村本土自然资源为载体,以“惠爱融美”的课程文化为核心,遵循“回归自然”和“游戏精神”的课程观,在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释放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自然生理、心理需求,构建“让儿童的思想进得去,让儿童的学习可感知,让儿童的经验看得见”的自然审美体验环境,有效支持幼儿在“自然之美”“野趣之乐”的游戏环境中富有诗意地生长。  一、自然艺创,引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