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C型胸腰椎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与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进行比较,探讨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C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C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0~48岁,平均30.6岁。损伤节段:T11 4例,T12 16例,L1 14例,L2 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组(后路组)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组(前后联合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在胸腰椎CT上评估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54 min,术中出血量564 ml,术后引流量180.5 ml,下床时间5.9 d,住院时间10.6 d;前后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248.5 min,出血量960.8 ml,术后引流量359.2 ml,下床时间8.4 d,住院时间14.5 d(P均<0.05)。后路组和前后联合组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除术后1周疼痛外,两组间其他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周均获得骨性融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通过单一后方入路能同时完成骨折椎体复位、脊髓减压、前中柱稳定性重建,与传统前后路联合手术相比,具有操作更简单、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并且骨性融合效果相当,是治疗C型胸腰椎骨折可供选择的技术。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10月— 2016年6月349例行有创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是否并发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分别进行对比分析。与并发颅内感染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是否为颅内破裂动脉瘤、探头类型、探头置入方式、探头留置时间、是否行开颅手术、开颅手术时间、是否合并颅底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CS)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 2015年8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47例;年龄19~77岁,平均37.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3~8分。所有患者除常规处理外,行颅内压监测。患者根据救治方法分为两组:损害控制组(87例,DCS治疗方法),Ⅰ期只行开颅
目的探讨重型胸部创伤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术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的重型胸部创伤手术患者148例,其中男98例,女50例;平均年龄34.7岁。简明损伤定级(AIS)≥3分。统计术后医院感染率,分析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基础疾病、是否昏迷、是否输血、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后
期刊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9月— 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21~61岁[(42.18±10.7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2.49±1.30)d]。骨折类型均为AO C2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和传统组(采有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每组60例。比较两
期刊
目的探讨椎体扩张器植骨结合微创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2月— 2015年12月34例因胸腰椎骨折行微创经椎弓根置钉并使用椎体扩张器行伤椎内植骨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5~57岁,平均46.7岁。骨折AO分型:A1型16例,A3型18例。伤椎分布:T11 1例,T12 6例,L1 15例,L2 9例,L3 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
目的探讨合并股骨干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合并股骨干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并发FES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18~52岁,平均36.2岁。根据是否合并有胸、腹、脑等其他部位损伤将其分为两组:A组(9例)为股骨干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的多发性骨折患者;B组(27例)为股骨干骨折合并胸、腹
期刊
目的探讨CT计量法计算腹部损伤腹腔内出血体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 2016年9月76例诊断为腹腔内出血(或腹腔积血)行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CT图像,采用CT计量法(Noboru Oriuchi公式)计算腹腔内出血量,并与术中实际记录的腹腔内出血量(手术计量法)进行比较,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