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蛇口半岛人工填海及其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人工填海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方式。深圳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先锋,在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快速变迁后,已由过去的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此同时,也开展了大量人工填海工程。城市热岛效应,作为城市热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工填海的快速推进会愈发明显,从而会导致城市热环境和微气候改变,加剧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然而,针对人工填海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具体研究并不多见。基于TM及ETM+遥感数据,对深圳市蛇口半岛人工填海区域的城市扩张及其热岛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区域地表温度的变化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沿海地区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和空间地理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该区域1999年至2009年间人工填海面积增加近16 km2,相当于1999年整个蛇口半岛面积的1/3。②利用城市热岛效应表达模型对1999年、2009年蛇口半岛的热岛分布等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热岛区域较1999年显著扩张,绿岛面积显著减少,弱热岛、中等热岛、强热岛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强热岛正向变化最显著,2009年的强热岛面积相较于1999年增加了5.5倍,中等热岛的扩张面积也超过了1999年的4倍。③热岛扩张区域与人工填海增加区域高度吻合,可见人工填海工程显著增强了城市的热岛效应。④蛇口半岛区域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NDVI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地表温度在蛇口半岛两侧的人工填海区形成高值区,在南山和赤湾山植被覆盖指数较高的区域形成低值区,而城市建筑群居中。
其他文献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呼吸强度以及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有机肥或无机
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碳过程的影响已经成为入侵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入侵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严重的生活垃圾负荷问题。垃圾焚烧技术因其具有减容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优点,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然而
本文旨在通过列举当下“旧曲新唱”实践实例,将创腔理论中旋律润腔、节奏歌词、乐句语态、语言变化以及音色情绪等在流行歌曲“旧曲新唱”中的运用分析,得出在当代流行歌曲“
目前,焚烧方法在城市垃圾处理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分析垃圾焚烧污染物的形成机理并控制其排放,是发展垃圾焚烧技术中最重要的任务。详细介绍了垃圾焚烧污染物中的飞灰颗粒
植物群落的形成机制一直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尽管对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物种的共存机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关于植物群落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大量的研
自我国保险业恢复以来,在不断推动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内寿险市场不断完善,人们的保险意识逐步增强,保费收入规模屡创新高,寿险业取得快速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
各类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日益突出,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众多危害,其时空不均衡性、突发性、强度高、危害大的特点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为预防土壤侵蚀
21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境地学应为研究、解决环境问题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环境地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还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文章着重讨论了环境模拟系统(Envi
2009—2010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小麦季和水稻季分别以扬麦16和运2645为供试材料,两季均设置常规处理(A)、秸秆还田(B)、秸秆还田减肥(C)、肥料运筹(D)和少免耕(E)5个处理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