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数学知识几乎是离不开计算的,而计算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同时也是进行后续学习的前提。计算题教学在小学数学的基础部分,小学教师应将如何有效进行计算题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加强数学计算题创新教学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数学计算题;教学;创新
数学学习以及实际应用都不能离开计算。计算能力作为数学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为:能够读懂并理解将要计算的问题、针对问题选出对应的计算方法、对问题进行准确计算、得出精确的计算结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方法及经验,以及对计算题教学的深入思考,介绍以下教学方法,希望对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有所助益。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学习什么课程,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模式,来设定计算题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适当的游戏、故事或者比赛,并适时加入国内和国外数学学者的典型事例,把这类的生动元素融汇到课堂之中,将题目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带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到课堂教学中的内容。
二、讲清数学道理,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想要顺利的开展数学计算题的教学,首先应该将数学道理为学生讲解透彻,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然而事实上,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以为,学生只需要正确计算出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了,而没有意识到学生拥有算术思维以及掌握计算题的算法是尤为重要的。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往往不会自主的进行举一反三,对相似题目做不到融会贯通。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讲明算理,这是重中之重。例如,在讲解“两位数和整十数相加”时,教师给出“15+20”的题目,学生很快就可以明白这道题目旨在求和。然而如何进行运算,则是学生对于算术思维应有的反应。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解释的是:其中的15是个两位数,20也同样,两位数是由个位以及十位组成的,其中的1和2是十位,5和0是个位,此类计算就要遵守“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这个原则,就是“1+2=3,5+0=5”,“3”应在十位上,“5”应在个位上。这样的教学过程清晰易懂,学生就能够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以及自身的观察发现,来领悟计算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形成计算的思考习惯以及养成思维模式。
三、鼓励学生克服对计算的抵触情绪
教书是门艺术,而这门艺术是以语言为依托的,数学的教学也一样。一些小学生不爱做计算题。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小学生反映计算题过于枯燥。还有部分学生表示怕吃苦不爱动脑。因而,在数学的教学中,应当重视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学生往往对学习计算缺乏深刻的认识,许多学生为了应付教师检查,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这就导致计算出现失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计算的教学中,使用正确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树立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对计算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充分引导学生开发计算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耐心以及求真务实的正确学习观。教师通过有效使用激励语言,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领悟到数学之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产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求知欲。
四、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
当前在小学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往往还是就的思维定势和教学套路,教学形式力求规范、统一。然而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在计算中往往十分被动,并不利于学生充分的发挥学习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发展。例如计算题“2.14×(40+7)”学生在这类词上出错比较多,往往算成2.14×40+7。其原因在于,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对2.14×(40+7)的理解不够到位,并未意识到这道题是求47个2.14的意思。可以先求得40个2.14,加上7个1。14的总和,即为47个2.14。教师在讲解此类问题时,如果将学生身边的日常事例结合进去,效果就会好的多。
五、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做错题的原因,并督促学生避免类似错误
教师应当督促学生认真审题,在看清题意并且确认了符号和数字之后再下笔,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算的顺序,思考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防止出现求三落四情况。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体验到计算数学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同时锤炼自我,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改正错误的正确学习观念。
总而言之,计算能力是所有小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则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计算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计算教学是有难度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计算教学,用学生的视角来看待计算。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率、主动性、思维能力以及积极性,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兆凯.新课程下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验性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2).
[2]朱瑛.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2).
[3]钟建春.对小学计算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06).
[4]杜富君,侯旺.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路[J].教学与管理,2003,(08).
[5]陈凯.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探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2).
关键词:数学计算题;教学;创新
数学学习以及实际应用都不能离开计算。计算能力作为数学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为:能够读懂并理解将要计算的问题、针对问题选出对应的计算方法、对问题进行准确计算、得出精确的计算结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方法及经验,以及对计算题教学的深入思考,介绍以下教学方法,希望对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有所助益。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学习什么课程,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模式,来设定计算题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适当的游戏、故事或者比赛,并适时加入国内和国外数学学者的典型事例,把这类的生动元素融汇到课堂之中,将题目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带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到课堂教学中的内容。
二、讲清数学道理,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想要顺利的开展数学计算题的教学,首先应该将数学道理为学生讲解透彻,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然而事实上,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以为,学生只需要正确计算出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了,而没有意识到学生拥有算术思维以及掌握计算题的算法是尤为重要的。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往往不会自主的进行举一反三,对相似题目做不到融会贯通。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讲明算理,这是重中之重。例如,在讲解“两位数和整十数相加”时,教师给出“15+20”的题目,学生很快就可以明白这道题目旨在求和。然而如何进行运算,则是学生对于算术思维应有的反应。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解释的是:其中的15是个两位数,20也同样,两位数是由个位以及十位组成的,其中的1和2是十位,5和0是个位,此类计算就要遵守“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这个原则,就是“1+2=3,5+0=5”,“3”应在十位上,“5”应在个位上。这样的教学过程清晰易懂,学生就能够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以及自身的观察发现,来领悟计算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形成计算的思考习惯以及养成思维模式。
三、鼓励学生克服对计算的抵触情绪
教书是门艺术,而这门艺术是以语言为依托的,数学的教学也一样。一些小学生不爱做计算题。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小学生反映计算题过于枯燥。还有部分学生表示怕吃苦不爱动脑。因而,在数学的教学中,应当重视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学生往往对学习计算缺乏深刻的认识,许多学生为了应付教师检查,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这就导致计算出现失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计算的教学中,使用正确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树立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对计算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充分引导学生开发计算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耐心以及求真务实的正确学习观。教师通过有效使用激励语言,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领悟到数学之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产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求知欲。
四、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
当前在小学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往往还是就的思维定势和教学套路,教学形式力求规范、统一。然而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在计算中往往十分被动,并不利于学生充分的发挥学习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发展。例如计算题“2.14×(40+7)”学生在这类词上出错比较多,往往算成2.14×40+7。其原因在于,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对2.14×(40+7)的理解不够到位,并未意识到这道题是求47个2.14的意思。可以先求得40个2.14,加上7个1。14的总和,即为47个2.14。教师在讲解此类问题时,如果将学生身边的日常事例结合进去,效果就会好的多。
五、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做错题的原因,并督促学生避免类似错误
教师应当督促学生认真审题,在看清题意并且确认了符号和数字之后再下笔,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算的顺序,思考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防止出现求三落四情况。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体验到计算数学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同时锤炼自我,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改正错误的正确学习观念。
总而言之,计算能力是所有小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则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计算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计算教学是有难度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计算教学,用学生的视角来看待计算。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率、主动性、思维能力以及积极性,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兆凯.新课程下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验性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2).
[2]朱瑛.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2).
[3]钟建春.对小学计算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06).
[4]杜富君,侯旺.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路[J].教学与管理,2003,(08).
[5]陈凯.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探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