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美术欣赏课能否成功,导入是关键。教师要想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除按照大纲要求,钻研教材,认真畚课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法。在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导入部分的时间大约占整节课的1|10,一种好的导入法,就像乐曲的 “引子”、戏曲的“序幕”,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种导入法:
一、简介导入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在欣赏课中,教师首先介绍该时期的社会背景,出现的主要的画家,然后顺势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的缺点是,容易使学生的求知欲产生疲劳感。若从学生感兴趣的某个切入点开始,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虞美人》)。学生心存疑惑,美术课中老师为何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这样的导入形式,使学生迅速明白了该作品的产生背景,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
二、故事导入
罗丹认为: “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艺术作品中,这一艺术作品就一定是卓越的”。正因如此,每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如在欣赏罗丹雕塑《巴尔扎克》像时,我首先讲述了罗丹雕塑这一杰作的故事:罗丹将巴尔扎克像雕塑完工以后,请他的学生们来观看。学生们看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这是一双多么完美的手啊?罗丹听后,毫不犹豫地拿起斧子,砍下了雕塑的手。学生惊诧,问其何故?罗丹平静地说:“我创作的构想是突出大文豪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他的手。”学生们再看雕像时,一个深邃、充满睿智的文学家形象熠熠生光,学生们对罗丹的删繁就简的神来之举由衷地敬佩。这种通过讲述名人轶事或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能较快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为正确欣赏作品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提问导入
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紧紧围绕着问题开动脑筋,有目的地学习、思考。如讲授《瓷器》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上一讲,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陶器作品,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陶器?其造型及纹饰特点怎样?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作概括性的总结,同时用幻灯放映《贯耳瓶》。教师提问:这是陶器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那应该是什么器物?学生回答:瓷器。这时,教师板书:第 讲——瓷器,并开始讲解新课。这样的提问导入,既巩固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又为新课的讲解埋下了伏笔,承前启后,何乐而不为呢?
四、情境导入
所谓 “情”指的是情感,“境”指的是意境。采用这种方法,是要把“情”融进“境”。美术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情境是融会的。教师在导入中可创造一些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很好的伏笔。利用相关的文化情境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五、“引错”导入
“引错”指的是教师设的一个小“陷阱”,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运用了“引错”法导入,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张作品,一张是毕加索15岁时的写实作品,另一张是《哭泣的妇女》。问“这两张作品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张是他少儿时期的。请问你认为哪一张是少儿时期的作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哭泣的妇女》那张作品更像小孩子的作品(意料之中)。当我宣布答案时,学生表现的都很惊异。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
六、音像导入法
情境导入方法的一种,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单独做一下论述。
根据教学的需要,课前将需要的声音形象制成课件,上课时演示给学生听、看,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导入新课。如在欣赏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播放一曲《黄河号子》或在音乐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所附的激昂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审美感受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备受苦难的纤夫形成鲜明对比,低沉的号子在炎热的河畔震颤回荡,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到教师创设的审美情境中去。实践证明,利用音像营造课堂氛围并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导入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就是好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勤于思考,多加钻研美术课堂导入方法,多学习和借鉴其它学科的好的导入法,一定会发现更多更精彩的导入方法。
总之,中学美术欣赏课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坚持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坚持有利于诱发中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意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简介导入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在欣赏课中,教师首先介绍该时期的社会背景,出现的主要的画家,然后顺势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的缺点是,容易使学生的求知欲产生疲劳感。若从学生感兴趣的某个切入点开始,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虞美人》)。学生心存疑惑,美术课中老师为何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这样的导入形式,使学生迅速明白了该作品的产生背景,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
二、故事导入
罗丹认为: “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艺术作品中,这一艺术作品就一定是卓越的”。正因如此,每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如在欣赏罗丹雕塑《巴尔扎克》像时,我首先讲述了罗丹雕塑这一杰作的故事:罗丹将巴尔扎克像雕塑完工以后,请他的学生们来观看。学生们看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这是一双多么完美的手啊?罗丹听后,毫不犹豫地拿起斧子,砍下了雕塑的手。学生惊诧,问其何故?罗丹平静地说:“我创作的构想是突出大文豪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他的手。”学生们再看雕像时,一个深邃、充满睿智的文学家形象熠熠生光,学生们对罗丹的删繁就简的神来之举由衷地敬佩。这种通过讲述名人轶事或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能较快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为正确欣赏作品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提问导入
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紧紧围绕着问题开动脑筋,有目的地学习、思考。如讲授《瓷器》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上一讲,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陶器作品,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陶器?其造型及纹饰特点怎样?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作概括性的总结,同时用幻灯放映《贯耳瓶》。教师提问:这是陶器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那应该是什么器物?学生回答:瓷器。这时,教师板书:第 讲——瓷器,并开始讲解新课。这样的提问导入,既巩固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又为新课的讲解埋下了伏笔,承前启后,何乐而不为呢?
四、情境导入
所谓 “情”指的是情感,“境”指的是意境。采用这种方法,是要把“情”融进“境”。美术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情境是融会的。教师在导入中可创造一些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很好的伏笔。利用相关的文化情境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五、“引错”导入
“引错”指的是教师设的一个小“陷阱”,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运用了“引错”法导入,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张作品,一张是毕加索15岁时的写实作品,另一张是《哭泣的妇女》。问“这两张作品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张是他少儿时期的。请问你认为哪一张是少儿时期的作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哭泣的妇女》那张作品更像小孩子的作品(意料之中)。当我宣布答案时,学生表现的都很惊异。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
六、音像导入法
情境导入方法的一种,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单独做一下论述。
根据教学的需要,课前将需要的声音形象制成课件,上课时演示给学生听、看,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导入新课。如在欣赏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播放一曲《黄河号子》或在音乐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所附的激昂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审美感受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备受苦难的纤夫形成鲜明对比,低沉的号子在炎热的河畔震颤回荡,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到教师创设的审美情境中去。实践证明,利用音像营造课堂氛围并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导入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就是好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勤于思考,多加钻研美术课堂导入方法,多学习和借鉴其它学科的好的导入法,一定会发现更多更精彩的导入方法。
总之,中学美术欣赏课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坚持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坚持有利于诱发中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意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