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乡镇发展的自主权、主动权,增强乡镇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节点。资兴市坚持以“简政放权”的举措支持乡镇,以深化改革的精神破解难题,以城乡统筹的机制推进发展,有效激发乡镇发展活力。9月16日,国务院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资兴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一个试点县市。
将权力下放。针对乡镇“责任过大、权力偏小、功能不全”和“乡级看得见但管不了,市级管得了但看不见”的问题,明确“三项原则”,做到真放权、放真权、责任明、明责任。一是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依法依规明确《市直部门下放管理权限清单》,一次性下放给4个试点乡镇52项权限,为乡镇“松绑”、大胆为发展“放手”。试点乡镇改变“等靠要挂”项目、资金的现象,积极争资立项、招商引资,引项目、找出路、谋发展。二是放管结合、权责统一的原则。坚持既大胆放权、能放则放,又宏观监管、精确指导,强化“四项权力”,即赋予乡镇规划决策、项目审批、社会管理、综合执法等行政管理事权,提高乡镇财政分成比例扩大乡镇财政自主权,强化乡镇经济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管理权,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三是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的原则。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总抓手,把政府职能转变到营造发展环境、加强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减少乡镇管理层次,提高工作运行质量。坚持“部门、事项、流程、责任”全程公开、全面记录,清理、梳理和规范全市70个审批服务单位涉及651项政务服务事项,取消审批许可事项25项,合并事项44项,接受上级下放事项53项。
让乡镇作主。扩权是手段,强镇是目标。针对乡镇“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的问题,我们坚持重心下移、权责一致、事财匹配,发展规划由乡镇决定、产业由乡镇取舍、成效由实绩体现。乡镇纷纷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保护乡村元素,协调自然元素、增强现代元素,使乡村更美、乡韵更浓、乡味更足。兴宁镇是资兴的老县城,在整体规划的引领下,着力建设“时代符号小镇”。古称“小南京”的蓼江镇引进中经投资公司打造“湘天下·蓼江小镇”等榜样项目。随着乡镇财权的下放,乡镇可以支配更多的财力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围绕产业特色谋发展,拓展自主发展空间。清江乡主打柑橘品牌,成立柑橘合作联社,实行“统一测土配方、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加工销售”的“五个统一”,2013年全乡柑橘产值21000万元。蓼江镇坚持“政府搭台、旅游唱戏”,自筹资金连续两年成功承办油菜花节,带动了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00余万元。
促干部服务。坚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三严三实”要求,解决“四风”问题,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技能、推动为民办实事。鼓励乡镇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外包、政府补贴等方式,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把“试点”建成“示范”。兴宁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启动县级家政服务培训工程,组建两家家政服务公司,推进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革红利惠及群众。注重从政策、法律等层面破解干部群众疑虑入手,推行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沉下事的“一线工作法”,完善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机制,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工程,实现服务群众“全覆盖”、政策解答“面对面”,提高政府公信力。落实试点乡镇人才优先权,两年来,共安排46名规划、国土、旅游等专业人才,7名市直机关干部到试点乡镇任职、挂职,激发了干事创业、主动服务的热情。资兴以试点乡镇为龙头,推行“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实行“免学费、免生活费、免住宿费、发误工补贴”政策,确保“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共举办培训674期14748人次,新增就业12121人、带动30000个家庭增收致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将权力下放。针对乡镇“责任过大、权力偏小、功能不全”和“乡级看得见但管不了,市级管得了但看不见”的问题,明确“三项原则”,做到真放权、放真权、责任明、明责任。一是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依法依规明确《市直部门下放管理权限清单》,一次性下放给4个试点乡镇52项权限,为乡镇“松绑”、大胆为发展“放手”。试点乡镇改变“等靠要挂”项目、资金的现象,积极争资立项、招商引资,引项目、找出路、谋发展。二是放管结合、权责统一的原则。坚持既大胆放权、能放则放,又宏观监管、精确指导,强化“四项权力”,即赋予乡镇规划决策、项目审批、社会管理、综合执法等行政管理事权,提高乡镇财政分成比例扩大乡镇财政自主权,强化乡镇经济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管理权,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三是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的原则。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总抓手,把政府职能转变到营造发展环境、加强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减少乡镇管理层次,提高工作运行质量。坚持“部门、事项、流程、责任”全程公开、全面记录,清理、梳理和规范全市70个审批服务单位涉及651项政务服务事项,取消审批许可事项25项,合并事项44项,接受上级下放事项53项。
让乡镇作主。扩权是手段,强镇是目标。针对乡镇“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的问题,我们坚持重心下移、权责一致、事财匹配,发展规划由乡镇决定、产业由乡镇取舍、成效由实绩体现。乡镇纷纷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保护乡村元素,协调自然元素、增强现代元素,使乡村更美、乡韵更浓、乡味更足。兴宁镇是资兴的老县城,在整体规划的引领下,着力建设“时代符号小镇”。古称“小南京”的蓼江镇引进中经投资公司打造“湘天下·蓼江小镇”等榜样项目。随着乡镇财权的下放,乡镇可以支配更多的财力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围绕产业特色谋发展,拓展自主发展空间。清江乡主打柑橘品牌,成立柑橘合作联社,实行“统一测土配方、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加工销售”的“五个统一”,2013年全乡柑橘产值21000万元。蓼江镇坚持“政府搭台、旅游唱戏”,自筹资金连续两年成功承办油菜花节,带动了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00余万元。
促干部服务。坚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三严三实”要求,解决“四风”问题,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技能、推动为民办实事。鼓励乡镇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外包、政府补贴等方式,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把“试点”建成“示范”。兴宁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启动县级家政服务培训工程,组建两家家政服务公司,推进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革红利惠及群众。注重从政策、法律等层面破解干部群众疑虑入手,推行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沉下事的“一线工作法”,完善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机制,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工程,实现服务群众“全覆盖”、政策解答“面对面”,提高政府公信力。落实试点乡镇人才优先权,两年来,共安排46名规划、国土、旅游等专业人才,7名市直机关干部到试点乡镇任职、挂职,激发了干事创业、主动服务的热情。资兴以试点乡镇为龙头,推行“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实行“免学费、免生活费、免住宿费、发误工补贴”政策,确保“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共举办培训674期14748人次,新增就业12121人、带动30000个家庭增收致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