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重要的指导性文献,其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反映着全球化的普遍本性和世界的分析,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的进程,世界历史整合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在全球化中的历程。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世界历史 西方工业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全球化
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之间,它是无产阶级重要的指导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斗纲领。它是对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学说第一次全面的成熟论述,更是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发展和革命历程的完整说明。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之频繁,国际一体化程度提高,各国政治经济合作之紧密,文化交流趋势之强烈,都是以往的历史时期无法比拟的。对于全球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早在150多年前,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经预见并思考过,当然,他们的相关论述不可能脱离开其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历史使命的限制,而具有那一时代的独特视角和基本立场。所以,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道路
所谓世界历史,不是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的,而是指现代社会产生以来,也就是资本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各民族由过去相对孤立的发展走向全面的彼此影响、彼此渗透、彼此融合的历史状态和趋势。
第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世界历史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性。由于世界历史产生于现代时期,其经济基础是经济的现代性,即现代经济,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趋势,并认为该转变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基础。有马克思看来,现代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大工业,还包括其世界性,即世界市场的形成而构成的,而世界市场对于世界历史的基础性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基础进行了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世界从此成为一个整体,历史转变成世界历史。
第二,世界历史是西欧的现代性向全世界扩展的结果。由于西欧的殖民地和移民直接造成了美洲的资产阶级社会,因此,现代性是源于西欧的社会特征。在西欧的现代性向全世界扩展的时候,也正是世界历史所表现出来的。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的: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的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显然,这种种的从属关系和依赖关系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现代性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称之为“资本传播文明的趋势”。所以,世界历史立足于现代经济,它是西欧现代性的扩展,与过去的世界性的交往本质上是不同的,它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
第三,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民族国家不再有充分的主动性,反而服从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在马克思看来,一切民族国家,只要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然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参加到世界历史的大潮中;同时,由资产阶级所开创的世界历史,又是一个极具强迫性的过程: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这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世界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国家,随着它越来越服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其主动性在急剧减少,表现在战争的交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历史的这种强迫性是与世界历史的现代性息息相关的。
第四,从民族国家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时代主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来看,世界历史是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当一种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则和现实原则。
二、世界历史的整合与现代文明发展新道路
所谓世界历史整合,是指作为世界历史组成部分的民族或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不出现游离、断裂或脱节。它与现代文明发展新道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世界历史的概念,不仅是对现代社会的分析,而且是为了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而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这表现在:世界历史的过程既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和全世界扩张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深化和不可解决,从而向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也就是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而共产主义只有人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第二,工人阶级必须超越孤立状态,采取“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全球战略,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共同行动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单个人的孤立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共同联合起来,走向共产主义的方向和前途。这些就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共产主义阶段的纵深方向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世界历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道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整合进入了新的阶段。当今世界的一个新特点是,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既相互冲突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资本主义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占有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但它是相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本质上高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它生产力较为落后,建立的基础是相对落后的东方文明。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利于自身的发展,在提升自身的情况下走向世界开放。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和市场,从而向社会主义开放。两种制度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斗争,构成了“开放的世界”的奇特的矛盾,即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不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交往和在交往中如何不丧失“自我”之间的矛盾。但是要指出的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历史从以世界市场为基础发展到了今天的跨国公司生产为基础的全球化,然而世界体系内的不平衡规律仍然没有消除,反而更突出了。所以也出现了许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贫富差距扩大化的问题这些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正是在这一矛盾之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一支坚定的和平力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全球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业,它逐步形成了比较成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从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之,我们正处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其性质、结构和趋向正在出现重大转折。全球化时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在场的历史地平线,从根本上转换着时代问题的谱系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进而转换着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的理论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普遍本性和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基本论断,现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在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而且在当代全球化时代表的更加明显。目前,世界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工业采用了先进的科技,生产和流通更加社会化、有序化;国际金融资本大增强;借助于当代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世界各地从事投资活动,直接推动着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在这样的局势下,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放于全球化的视野中,集知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科技信息全球化为一体的综合过程,实行综合创新性,以利于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走向全球化时代的进程。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49.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世界历史 西方工业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全球化
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之间,它是无产阶级重要的指导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斗纲领。它是对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学说第一次全面的成熟论述,更是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发展和革命历程的完整说明。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之频繁,国际一体化程度提高,各国政治经济合作之紧密,文化交流趋势之强烈,都是以往的历史时期无法比拟的。对于全球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早在150多年前,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经预见并思考过,当然,他们的相关论述不可能脱离开其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历史使命的限制,而具有那一时代的独特视角和基本立场。所以,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道路
所谓世界历史,不是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的,而是指现代社会产生以来,也就是资本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各民族由过去相对孤立的发展走向全面的彼此影响、彼此渗透、彼此融合的历史状态和趋势。
第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世界历史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性。由于世界历史产生于现代时期,其经济基础是经济的现代性,即现代经济,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趋势,并认为该转变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基础。有马克思看来,现代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大工业,还包括其世界性,即世界市场的形成而构成的,而世界市场对于世界历史的基础性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基础进行了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世界从此成为一个整体,历史转变成世界历史。
第二,世界历史是西欧的现代性向全世界扩展的结果。由于西欧的殖民地和移民直接造成了美洲的资产阶级社会,因此,现代性是源于西欧的社会特征。在西欧的现代性向全世界扩展的时候,也正是世界历史所表现出来的。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的: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的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显然,这种种的从属关系和依赖关系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现代性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称之为“资本传播文明的趋势”。所以,世界历史立足于现代经济,它是西欧现代性的扩展,与过去的世界性的交往本质上是不同的,它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
第三,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民族国家不再有充分的主动性,反而服从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在马克思看来,一切民族国家,只要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然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参加到世界历史的大潮中;同时,由资产阶级所开创的世界历史,又是一个极具强迫性的过程: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这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世界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国家,随着它越来越服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其主动性在急剧减少,表现在战争的交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历史的这种强迫性是与世界历史的现代性息息相关的。
第四,从民族国家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时代主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来看,世界历史是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当一种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则和现实原则。
二、世界历史的整合与现代文明发展新道路
所谓世界历史整合,是指作为世界历史组成部分的民族或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不出现游离、断裂或脱节。它与现代文明发展新道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世界历史的概念,不仅是对现代社会的分析,而且是为了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而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这表现在:世界历史的过程既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和全世界扩张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深化和不可解决,从而向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也就是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而共产主义只有人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第二,工人阶级必须超越孤立状态,采取“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全球战略,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共同行动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单个人的孤立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共同联合起来,走向共产主义的方向和前途。这些就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共产主义阶段的纵深方向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世界历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道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整合进入了新的阶段。当今世界的一个新特点是,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既相互冲突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资本主义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占有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但它是相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本质上高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它生产力较为落后,建立的基础是相对落后的东方文明。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利于自身的发展,在提升自身的情况下走向世界开放。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和市场,从而向社会主义开放。两种制度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斗争,构成了“开放的世界”的奇特的矛盾,即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不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交往和在交往中如何不丧失“自我”之间的矛盾。但是要指出的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历史从以世界市场为基础发展到了今天的跨国公司生产为基础的全球化,然而世界体系内的不平衡规律仍然没有消除,反而更突出了。所以也出现了许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贫富差距扩大化的问题这些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正是在这一矛盾之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一支坚定的和平力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全球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业,它逐步形成了比较成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从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之,我们正处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其性质、结构和趋向正在出现重大转折。全球化时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在场的历史地平线,从根本上转换着时代问题的谱系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进而转换着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的理论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普遍本性和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基本论断,现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在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而且在当代全球化时代表的更加明显。目前,世界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工业采用了先进的科技,生产和流通更加社会化、有序化;国际金融资本大增强;借助于当代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世界各地从事投资活动,直接推动着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在这样的局势下,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放于全球化的视野中,集知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科技信息全球化为一体的综合过程,实行综合创新性,以利于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走向全球化时代的进程。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