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ohuoz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大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关键在于认真备课,提升教学设计水平;严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悉心指导,增强课外学习的实效;提高待遇与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并举等,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对大学校风、大学精神和大学育人功能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70-05
  
  一、教师教学行为和大学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对待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吸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从知识的层面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区别、分辨纷繁复杂的知识;从学习的层面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在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还要让学生进入持久的学习状态,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从文化的层面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在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还在于让学生心灵得到感悟、思想得到升华。
  大学教师教学行为,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与指导、课外辅导答疑、课外作业布置和批改、学生成绩考核等。大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是指不同的大学根据自身实际,对教师教学行为所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它既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恪尽职守的具体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所有大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失范的情况较为突出。
  (一)备课敷衍,教学设计缺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如此。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安排,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教师要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是目标,是方向;“怎样教”是计划,是实施方案。
  现实的情况是,有的教师受社会上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贪图安闲,吃喝玩乐,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教学准备马虎应付了事,教学设计严重缺失。有的教师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为了晋升职称及各种评优评先,将主要精力放在搞科研、写论文以及校外兼职兼课上,把原本是互为基础的科研和教学分离为两张皮,把原本是主要任务的教学放在次要位置,较少研究教学内容,较少研究教学方法,也较少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的需要,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的数量增加了,额外的经济收入增加了,教学准备被忽略,教学设计被置之不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学的效果自然下降。究其原因,“作为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行动主体,大学教师有着多层次的需求结构: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但他们从事学术职业, 个体及群体的理想状态是‘学术人’,追求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因而大学教师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是纯粹的‘学术人’,是‘学术经济人’。他们的行为选择具有双重特性:逐利性与非利性。”[3]在市场经济冲击和教师待遇与半世纪前相比呈严重下降趋势情况下,很多教师将教师的逐利性与非利性进行了二元对立,并选择了逐利性。教学作为二元对立的对立面,便从此偏废,备课、教学设计更无从谈起。
  (二)上课随性,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有效性课堂教学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纵观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有效性程度并不高。根据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笔者归纳了教师教学行为中令学生不满意的几种类型:(1)照本宣科应付型。具体表现为教师不备课、不研究教学方法,课堂上信息量小,没有对相关前沿知识的拓展,更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研究成果。这是由于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精力投入不足,加之没有及时更新学科知识,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造成的。(2)天马行空盲目型。教师凭自己的喜好教学,无目标、无计划,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轻松快乐”。学生一旦走出教室,回忆一下教师教了什么则收获全无。很明显,这类教师备课不认真,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尽管教师很擅长表达,学生也有愉快的体验,但教学的效果并不好。(3)目中无人冷漠型。教师自顾自地讲,无视学生纪律,无视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自己为本”。教学包括两个方面:“教”的方面在于教师,教师的作用是“导”,“导”就是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的方面在于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发挥出来。教师的眼中没有学生,就是忽视了教学的主体。(4)自由散漫误人型。这类教师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无视教学纪律;让学生抄笔记、看无关课程内容的视频录像,没有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书育人”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又要教会学生做人。传授知识不是现有知识的和盘端出,让学生被动接收,而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自我内化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那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学生做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教师不遵守教学纪律既有损自我形象,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课后放任,教学的延伸性缺失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分析,教学的延伸性指的是教师在课外对学生的辅导、答疑,还有对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检查等,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课内学习的兴趣长久保持,从而循着教师课堂讲解的线索继续阅读、学习、思考、研究,以便获取更多知识,形成更加熟练的技能技巧。它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是培养学生能力,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应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学生的发展和熏陶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教师往往以上完几节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满足,不要说课外辅导、答疑了,就连课外作业的布置、检查也越来越少,即使有,那也是有布置无检查。另外,大学教师教学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校园里的时间不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于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越来越少,学生课后怎样学习,学生课外读些什么书,学生课外会产生哪些疑问,对于这诸多的问题教师不去了解,更不去指点。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课堂教学之外放任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实在令人担忧。   三、解决大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的关键点
  (一)认真备课,提升教学设计水平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能否上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备课这个环节下的工夫大不大,因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1熟悉大纲
  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师讲授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每一门课程都制定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所以,大学教师备课首先就是要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大纲,把握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把握课程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章节),把握课程的理论体系,明确这些内容与前后教学内容的关系,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明确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只有“大纲在胸”,才能上好一门课程;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做到每一节课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才能做到既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2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是备课的关键,但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材的选用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学校会根据培养目标、学生层次、职业岗位的需求等,选择适合的教材版本提供给学生使用,教师教学除了以选用的教材为主外还要参考两本三本甚至更多版本的教材,以便博采众家之长,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大学教师研究教材核心问题是要对选用的教材进行取舍和增补。哪些该留,哪些该删,哪些该增加进来,这些问题都清楚后钻研教材自然就能做到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了。除了研究教材外,大学教师还应该经常性地充电,充分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以避免知识的老化。同时还必须加强边缘学科的学习,全方位提高自身素养,否则知识面会日渐狭窄。
  3知己知彼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要获得成功,备课时绝不能忽视了解自己和了解学生。了解自己就是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在教学时能扬长避短,体现独特的教学风格,即所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4]。教师的特长有专业特长,也有其他方面的一技之长,它是教师彰显教师个人魅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个人价值的体现。教师只有对自身的特长有清楚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地运用这种特长,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了解学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强调教师能够提前预知学生在即将进行的内容学习中的真实状态和已有的经验,并以此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的措施,教师通过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个别差异、心理需求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为“学习者的特征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正确认识学习者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对学习者进行更为有效的指导,促进其‘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和发展,并根据学习者的个体特点,恰当地进行个别化教学”。[7]
  4精心设计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能否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和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5]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就容易出现上面所分析的“照本宣科”和“天马行空”的弊病。精心设计就是要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认真设计。教学的目标要合理、可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策略的设计要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调控,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实践、创新,同时注重师生情感交流,重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认真的安排,如何开始,怎样结束;哪里需要教师讲解,哪里需要学生思考;何时条分缕析,何时概括总结,每一步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教育理念,体现一定的教学规律。其中知识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哪些知识先讲先学,哪些知识后续出现,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全面考虑让学生既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又了解其前后左右的相关性和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状体系。教学评价的设计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集中在教学效果上。总之,教学设计从“教”的层面要体现传授科学的知识、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启迪最闪光的思想和智慧;从“学”的层面要体现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有能力去学习,还要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二)严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现代大学实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大舞台。有了备课和教学设计作为前提,教师就应该严谨教学,努力创造优质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优质的课堂教学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查:从“教”的层面看,教师要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从“学”的层面看,学生要情绪饱满,要积极参与,要互动交往,要进入思维状态,还要有收获和提升。[6]具体到实施过程中,一是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这是大学课堂教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学术氛围是大学课堂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它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提供的信息量大,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的思想争鸣,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同时引导学生及时矫正思想上、认识上的偏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二是要营造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思辨的环境和空间。教师不能满堂讲,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 寻找教学内容中最佳的结合点, 选择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 启迪学生的智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通过师生互动和研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此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主体性。这一现象和信息的发达,以及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特点。”[7]这样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原来体制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目前的教师教学行为必须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转变。   (三)悉心指导,增强课外学习的实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还要在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方面下大工夫。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没有课外学习的准备,没有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自主学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有计划的学习,也不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性学习,或者学生的课外学习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没有课外学习的预习和复习的相关知识储备,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结果课堂教学的实施就无法顺利进行,即使要进行下去,什么讨论,什么师生互动,什么问题教学等都将成为仅仅是“预设”的东西,教师的教学自然会落入注入式、满堂灌的俗套。这是当前大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问题。
  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有计划学习、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帮助学生选择有利于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以达到较好的课外学习效果。尤其要及时指导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走出中学时代学习模式的惯性,以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环境和状态,尽快让他们转变观念,改变方法,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自己课外时间的主人,自己课外学习的主人,自己专业方向的主人”。[8]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计划规划自己的课外学习,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式等等,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校的教学设备、图书馆资料、网络资源等明确课外学习目的,制定周详的课外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外学习。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对于课堂教学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对比辨析,帮助学生学会在质疑批判的过程中消化吸收,从而避免不假思索、一味盲从,形成死记硬背、考试应付的不良学习习惯。
  尽管课外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通过学生自主完成,但是学生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从旁指导分不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作业布置、课堂内的研讨、课外的沟通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效果进行检验。
  (四)提高待遇与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并举
  1提高教师待遇
  “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行为一样,也遵循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即首先考虑的是基于生存需要的经济利益效用,其次才是社会地位和情感与尊重需要的心理效用,再次是自我实现的发展效用。 我国高校教师现行的工资水平远未达到其人力资本价值。”[9]高校的教师也只有在提高经济待遇,解除生活压力之后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的事业中来。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教育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了能力范畴的内容也包括了意识领域的内容。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属于意识范畴,对教师的行为起直接作用。我国《教师法》第三条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因此,大学必须大力提倡“笃学敬业,教书育人”,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认真践行为人师表,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态度与其对教学目的的认识清晰度、教学方法的正确性、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情况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教师对其职业的喜欢程度,教师的这些职业行为也呈现向上趋势。”[10]
  四、大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作用
  (一)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大学校风
  大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是现代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大学教师作为校园里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学行为规范程度高就表现出一种敬业、严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热爱学生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会使大学校园呈现出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对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用。学生在优良教风的影响下,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不断地学习、实践、生活过程中,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错误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这样,良好的学风也自然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必然会带来优良的校风。
  (二)有利于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教师,既是大学精神的承载者,也是大学精神的传播者。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产物。在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环节,如果每一位大学教师都用自己规范的行为去追求一种理想,体现一种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那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思考、质疑、研究,同样也会体现出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反思生活的人文精神、去伪存真的批判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而大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中对同行的尊重,与同行的合作;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体现的是浓浓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如此长期积淀,大学教师规范的教学行为就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会慢慢形成大学的精神品质。这样,教师达到了“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的最高境界,师生在“教者有心,学者有益”的和谐氛围中弘扬了大学精神。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的育人功能
  大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一旦成为了常态,如果要追根溯源那是因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高尚师德的具体表现。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从教师规范的教学行为中掌握了科学的、系统的知识,增强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学生还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增强了适应社会的生活本领。大学的育人功能在教师的“行为世范”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1]宋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8,(9).
  [2]高放.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J].教学探索,2010,(28).
  [3]庞岚.基于教师行为选择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刘兆宇.现代社会的特点与教师行为的转变[J].教学与管理,2006,(6).
  [8]张玉能.中文系学生研究型课外学习指导[J].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4).
  [9]陶志梅.高校教师行为特征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10]耿文侠等.中小学教师职业态度与职业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The Teaching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ollege Teachers
  under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ZHANG Hong-Bo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674100, Yunnan, China)
  Abstract:Regarding the behavioral problems among some college teacher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efficient measure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lie in the teachers′careful lesson planning,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designing capability, earnest and 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enhanced and prudent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It is also crucial for the college to focus o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o raise their pay. In this way, standardized college teachers′ norms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a good environment and spirit of the college and will thus help to train more qualified students.
  Keywords:modern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norms
  〔责任编辑:李 官〕
其他文献
详细论述了高频医学电阻抗断层成像(EIT)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其中包括激励信号源、电压控制电流源、模拟开关阵列以及信号解调等环节.设计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主从式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结合这一新形势政策的要求,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
<正> 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文献资料、专家咨询、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分别对上述三种资源的实际运行状况等方面
会议
钢桁架桥梁结构高度低,在跨越航道桥梁或改扩建工程中应用广泛,但缺乏相对应的通用图。本文对公路钢桁架桥梁通用图进行选型设计,重点从通用性方面,对编制范围、主桁图式、结
聊城市城市水务集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二次供水的技术监管为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通过运用统一标准、集中监测以及远程控制等技术手段,建设了"二次供水管理系统"
地下啮齿动物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草地生态系统。高原鼢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地下啮齿动物,其挖掘造丘行为直接导致草地裸露和植被死亡,在中国,高原鼢鼠被看作有害生物而加以彻底
针对高价值弹药引战配合实弹试验设计难、数据采集难、经费消耗大的问题,设计基于虚拟试验技术的引战配合系统,重点讨论导弹战斗部威力破片飞散模型、破片命中模型、目标易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