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评价贯穿始终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odm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下的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等制订教学目标,指明评价方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确保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设计学习活动以落实评价任务,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发挥评价的反馈、导教、导学作用。结合《环境污染的防治》一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说明。
  关键词:评价;“教、学、评”一体化;初中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
  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中,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评是为了探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教、学、评”三者是相互统一、互相推动的。评价不应游离于教和学以外或悬浮于教和学之上,而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切地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发挥反馈和导向作用。这样一来,教学就成为发现评价证据的过程,评价也不再只是学习活动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嵌入教学,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工具,从而有效达成“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教学设计,先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等制订教学目标,指明评价方向;而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确保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最后设计学习活动,落实评价任务,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发挥反馈、导教、导学作用。以下结合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环境污染的防治》一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指明评价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教学目标不能是教参、网络资源、教师经验的直接移植,而应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联系课标和教材,关注学情,指明评价方向。
  《环境污染的防治》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中国环境标志的含义;能举例说明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2.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危害;能列举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能看懂空气质量日报。
  3.通过实验探究酸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4.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意义;能列举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养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习惯;学会独立制作简易净水装置并能分析原理。
  5.通过垃圾分类,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呼应教学目标
  评价任务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可以显示结果与目标的差距,为教师调整、改进课堂教学提供重要依据。评价任务要呼应教学目标,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简单明了,让学生清楚要学什么、学得怎么样。
  《环境污染的防治》一课的评价任务如下:
  1.说出中国环境标志的含义,并画一画自己的设计;举出身边的实例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应教学目标1)
  2.对照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说说当地空气质量状况(有哪些污染物,可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会造成哪些危害);列举不少于3条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以及化学在防治空气污染中的贡献。(对应教学目标2)
  3.小组合作实验模拟探究酸雨的形成过程,列举不少于3条关于酸雨的危害以及化学在防治酸雨中的贡献。(对应教学目标3)
  4.说出身边水污染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分析说明水污染对环境、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列举防治水污染的方法及自己能做到的节水措施;能独立制作简易净水装置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化学原理。(对应教学目标4)
  5.按照所在城市的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列举不少于3条垃圾分类的意义。(对应教学目标5)
  学生完成评价任务3“探究酸雨的形成过程”中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操作、实验结果描述等时,教师要实时巡视指导,帮助他们完善实验方案, 更正实验中基本操作的不规范,组织他们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评价反馈一方面可以诊断学生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实验方案、结果以及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落实评价任务
  让教学目标达成、评价任务落地,需要相应的学习活动作为载体。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可以一一对应,也可以“多对一”,还可以是围绕教学目标将整节课设计为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活动”。
  《环境污染的防治》一课,创设“调查我们生活环境的现状(包括空气、水、垃圾等),查找资料了解环境问题造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化学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贡献”这一真实的活动情境,将评价任务适切地镶嵌其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价值,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厘清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之间的差异,不能以学习活动代替评价任务。评价任务解决的是有没有将学生带到目的地的问题,学习活动解决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学生带到目的地的问题。
  比如,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一课评价任務4中的“能独立制作简易净水装置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化学原理”,学生需要掌握净化水的原理和活性炭等各物质的作用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可设计如下学习活动:从注射器、烧杯、棉花、活性炭、小石子、砂子等中,自选仪器和药品,搭建简易净水装置,并用它净化一杯浑浊的水。教师可依据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收集评价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课堂节奏和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行线”,教师的教为“辅助线”,对教和学的评价为“随行线”,走向“教、学、评”一体化。
其他文献
摘 要:顺应儿童身心特点,利用语文学科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以及汉语拼音整合编写的特点,将汉语拼音的教学视为多元的整体,整体规划汉语拼音课程内容,彰显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基于文化、情感、知能和生活,整合教材,让课程内容变得“多元”;引入其他版本教材,拓展课外阅读资源,渗入不同学科元素,让课程内容变得“好玩”;周主题内统筹安排,周主题间螺旋上升,让课程内容变得“有序”;呼应成长节点
期刊
摘 要:扎实开展集邮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中华民族集邮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寓教于乐,让学生受到德育与智育的熏陶;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立足校情,确立集邮特色;通过自上而下推进,特色氛围营造,教育科研引领,校本课程凸显等方式多力齐发,打造集邮特色;通过办会议,“走出去”“请进来”“红领巾集邮中队”、专项宣传等精品活动,彰显集邮特色。  关键词:集邮文化 特色活动 文化建设  近
期刊
摘 要:“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延伸和发展,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微项目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分散为多个小项目(微小的主题学习模块),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目前,小学数学的“微项目学习”主要在中高年级实施,包括项目选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项目学习 内涵意蕴 课
期刊
摘 要:具象思维是运用具象的材料或因素为达到认识目的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具象思维是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客观存在。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获取知识,发现规律,发展自己。具象思维,具有赋予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力量,它具备科学性、具象性、创造性和完整性的特征,有实物具象、替代物具象、图形具象和符号具象四种表现形式。教师可利用小学生数学具象思维的特点,依托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促进数学个性化学习
期刊
摘 要:图形思考是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等基本数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最具数学特色的思维方式。《数与形》是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进行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的一节应用实践课。本案例设计的系列教学环节,试图借助图形直观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把图形不仅作为一种数学语言、数学工具,同时更作为一种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方式,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中,体会數与形作为一种
期刊
摘 要:学习任务群既是课程内容,也是教学组织形式,是由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构成的综合体。立足于这三个因素而设计的“任务”,不同于单篇或是单元教学的课后习题,而是基于落实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其特征是读写一体,有助于打开视野,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单篇教学;学习品质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以来,随着学
期刊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教师以学习任务群妨碍文本细读为由,质疑、排斥这种教学方式,这是对学习任务群认识不足,因循守旧。教师必须理清如下关系:细读文本不是目的,而是隶属于“阅读与鉴赏”,是思维碰撞、合作性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单篇细读多为教师将结论以提问的形式告知学生,而学习任务群是通过设计活动诱导学生积极开展包括细读在内的语文实践;在学习任务群中落实文本细读,需要教师主动转变角色,积极实践反思
期刊
摘 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教学论中强调的教学原则;“任性”地教则是反过来,从复杂出发开启课堂。一般的认识是,课堂要解决疑问,达成共识,得到“科学知识”,“任性”地教则以问号收尾。这些“任性”地教,更多地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仍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理性教学。  关键词:“任性”;理科学习;教学起点;结课方式;学习动力  一般而言,“任性”是“理性”的反面。如果说理性是遵循规则、有理有据,任性
期刊
摘 要:对学习任务群形态的语文教学的质疑,有很多误解,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学习任务群的实质理解与准确把握。以诗歌教学为例,将成功的设计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比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可以认清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价值——着眼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主动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诗歌教学;文本解读;深度学习  学习任务群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里所说的语文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期刊
摘 要: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立意之下,历史知识的价值需要得到重新认识。历史知识彰显人文内涵、凸显学科特质、体现工具性质。近年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大致有三类:主干知识、迁移知识和新知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主干知识要深挖其本质,迁移知识要前后延展,新知识要培养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知识;学习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