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丹人的吃穿之道
苏丹与不久前“炙手可热”的利比亚为邻。这个以农牧为主、工业落后的国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遍地商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少不了中国人。苏丹,正是中国人淘金的非洲首选。
苏丹是个伊斯兰教国家,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宗教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不像中东地区那么明显。苏丹女子由于教规的束缚,看上去还比较传统,至于男人的衣着,从西装革履到T恤牛仔都有。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头顶着大白缠头,身上穿着白色长袍,远远看上去跟一群阿凡提似的。这是苏丹的传统民族服装。其实大多数同志还是喜欢折中的,毕竟民族服装太单调,而外来的衣服有太多选择。我就见过一哥们上身穿着皇家马德里的球衣,下面穿的是破了洞的牛仔裤,头上顶着个小花帽溜达着。见我被他的魅力折服得驻足观望,冲我一乐露出一嘴的白牙,跟我家门口那位烤羊肉串的兄弟一模一样。
苏丹女人的服装就偏于单调。按她们的规矩,女孩方垂髫便要包头,上衣必须长袖,下衣盖住脚踝。所以街上的大部分女子无论老幼都穿着类似印度莎丽一般的服装,从头到脚包得像个大花瓶。我曾经对那种服装非常感兴趣,因为远远看去觉得她们就是拿了块布在身上缠啊缠,后来有机会走近研究,发现她们果然是拿了块布在身上缠出来的。这种布料色泽鲜艳,质地轻透,裹在身上不会热,反而能很好地阻挡风沙。布里面穿的往往是白色内衣,跟咱们冬天穿的秋衣模样差不多——没能仔细研究,这是我趁她们衣服被风吹起来时候偷窥得到的结论。不过苏丹的女学生衣服相对来说好一些。我们公司对面就是非洲大学,里面的女孩穿着和我上大学时的维族同学一样,上身长衣,下身长裙,头上一块素雅的头巾。除了担心她们这么穿会长痱子之外,看上去非常亲切。
在喀土穆无论男女,只要不是那些一本正经皮鞋锃亮的大白领们,一般不穿袜子。光脚穿皮鞋或者凉鞋甚至拖鞋的比比皆是,野外的人更不穿。这应该不是他们懒,而是自然环境的原因——罗袜生尘是不错,可是在动不动尘埃不见咸阳桥的苏丹,洗这生尘的罗袜可不怎么美妙。何况这里天气炎热,光脚还可以流通空气,不长脚气,实在是太爽啦!
入了苏丹这么久,这是我唯一一条兴高采烈地随的俗。当然在正式场合,丝袜还是会穿的——我穿丝袜其实就是为了遮掩一下小象腿。刚来这里的时候同事们告诫过,我们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风土人情不要着装暴露。当时还以为我也得跟当地人一样整天捂汗,后来发现苏丹哥们根本不介意中国姑娘穿什么,只要不是吊带装、超短裙这种太露的,无袖衫、七分裤、淑女裙我们穿得很开心,人家看得更开心。
喀土穆市民的日常三餐,主食一般是面包。菜是什么呢?如果是方便的早餐,一般是切碎的西红柿,黄瓜之类的蔬菜,要是正经吃,往往就是一大盆煮得黏黏糊糊的烂蚕豆,端上来之后往里面滴上几滴生油,用手搅拌一下,就这么吃。再吃得好一点,有炸鱼,炸鸡,看上去油汪汪,摸起来干巴巴,味道还行,就是吃了之后肠胃会抗议上几天。
苏丹的蔬菜种类不算多,而且价格贵,一公斤黄瓜优惠价是7苏丹镑,折合人民币20多元。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蔬菜也就黄瓜、西红柿、土豆、洋葱这几种,不过这里的洋葱很便宜,一镑能买上一大袋子。爱吃洋葱的人有福了,随你煎炒烹炸,人家都没意见。至于水果么,很有热带地区的特色。芒果的价钱是很便宜的,西瓜的个头是难以想象的——您见过一群人围着个30多斤的西瓜啃么?香蕉个头小,味道还不错,葡萄容易坏,不过也不稀罕,橘子苹果遍地都是,而且水果不上称,按个头要钱。只要你眼睛够亮,完全能把最好的都挑出来揣走,人家摊主还替你高兴。肉食的话,猪肉是肯定没有的,牛羊鸡什么是从来不缺的,鸡蛋也是论个卖,八镑能买30个。我们偶尔去尼罗河边钓鱼,钓回来的就够大家吃一中午。市场上有活鱼,分量够足,一条鱼十来个人能吃两顿。听说野外的同志能打到羚羊、野驴吃,我们就没这个福气,顶多对着到处乱跑的狗儿流流口水。那天我们隔壁公司送来了一只鸟儿,大家一致决定烤着吃,结果递到我手里的鸟肉不但烟火气十足,还韧得咬不动,外面的一层还完全烤成了炭,咬一口一嘴的黑灰——烤鸟肉的伙计,手艺真惊人。
住在首都喀土穆
要是说起苏丹的房子,只能叹息一声,贫富分化太严重了。比如说我们公司现在租的房子,是个四层的小楼,每层楼有三个洗手间,至少五个房间,中间有大厅,外面带阳台,顶层还有个大平台,适合在月圆之夜上去耍耍酒疯。这整整一栋楼原先是喀土穆一个普通市民的家,闲着没事租给我们了。
这样的房子在喀土穆比比皆是。因为苏丹人的家庭成员总是很多,他们把孩子看做是安拉赐予的财富,于是就可着劲地生。公司一位苏丹大叔没事就跟我念叨,他兄弟8个,父亲的兄弟姐妹一共11个,爷爷的兄弟姐妹不知多少个。
问题是能住得起这种房子的人必然家境殷实。喀土穆的房价不贵,但是他们没有公寓这一说,盖个小别墅楼对很多家庭来说还是很困难的事情。走在大街上触目尽是未完工建筑,搁咱国内叫烂尾楼,不过在喀土穆没有这么一说,人家楼主只是盖了一两层把钱花光了,等手头富余了自然会接着盖下去的。
大部分家庭连盖个烂尾楼的钱都没有,怎么办呢?就住个小平房,也是有院子有墙,房子外面看上去跟咱老家的土坯房似的,挺不起眼,里面随主人爱好装扮,一般用不起地砖,大都是水泥地,进门还得脱鞋——虽然在咱们眼里,里面跟外面差不多脏。还有的就是南方逃过来的难民,或者本地的贫民,连这样的房子都买不起,就用稻草,竹席搭个小棚子聊以藏身。幸好这里的雨季很短,大部分时间,这种小窝棚可以住人。如果在野外的村庄里,这种窝棚便是正常建筑,而那种土坯房,反倒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享受的豪宅。
不过有一点对居民是一视同仁的,无论你住高楼大厦还是茅草小屋,那就是停水停电。喀土穆停水的时候常有,时不时一拧水龙头,又没啦。有一次我洗澡洗到一半满身泡沫的时候自来水管突然罢工,当时气得我撞墙的心都有。
停电更是跟吃饭一样经常。曾经在当地最大的超市购物的时候突然灯光一闪,一片漆黑,大家立刻稀里呼噜地往外跑,报警设备全都瘫痪,黑暗中顺手牵羊的绝对不少。唯独我空着两只手跑到阳光下深吸一口气,君子慎独啊不义之财不可得啊,表扬了自己半天。其实停电那一瞬间不是没有点念头的,问题是我站哪不好,当时正站在一堆纸尿布的旁边,我一未婚的大好女青年,要那玩意干吗呀?
喀土穆的马路跟咱们国内一般农村差不多:主干道不算宽敞,至少明亮,隔离带啊快慢车道的都挺全,普通点的街道,就马马虎虎了,有个柏油路面就算不错。至于到了居民区,你看吧,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他们倒是也修路,不过修路的方法是运来很多沙土石头堆成好多堆,然后等哪天想起来再开个压路机过来把这些放了不知多少天的玩意们压平。曾经不打招呼就修公司门口那条路,第二天我一开门吓一大跳,一夜之间门口怎么出来这么多的坟头。
不过苏丹的车没我这么挑剔,什么路都是一样地走。前面说了,这里有钱的人真有钱,好车不少,虽然我是车盲只能听别人讲讲,不过大奔啊宝马啊都算是常见的。曾经见过一辆宝马敞篷在遍地大坑的沙土路上颠得跟喝醉了酒一样,里面的人脸上笑容还是非常拉风,以为自己开的是越野吉普呢。
尽管喀土穆的社会治安非常好,但我们出门为了人身安全,一般还是开车,公司没车的时候打车出去也可以。这里常见的出租车有两种,一种是类似黄色夏利的小轿车,当然车里面是整齐划一的破,车身也是一视同仁的脏,跟咱天津夏利没有可比性。没有空调,四扇车窗常年全开,车上面还顶着个架子,是让人放行李的。苏丹人出门在外总喜欢大包小包,后备箱绝对盛不下。
这种车只要坐不太远,一般的价格是十镑左右。不过天性抠门的我从来不光顾这种出租车,而偏爱另一种小三轮。没错,就是国内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的嘟嘟响的小三轮,不过后座不是铁皮,而是帆布蒙上,为了通风透气。这种小三轮仗着自己个小,横穿喀土穆大街小巷,再堵车的路它也能翻过去,而且别的车纷纷避让都来不及——三轮车的后车轮上带着尖刺,靠近了就给你轮胎狠狠一下,绝对不带客气的。
有趣的婚恋习俗
苏丹人的婚俗很好玩。我们公司有位叫TURHGD的大叔,都快50了,结婚对他来说看似唾手可得其实还遥遥无期。偏偏他没事还爱跟我畅想将来结了婚能生几个儿子几个女儿,把他们怎么养,每回我都想说,您再不结婚,别说几个,能生出来一个就不错了。
至于我们那位年轻但不英俊的门卫,人家别说老婆,孩子都有了。生了个小黑脸蛋丫头,据说起的是我的英文名字。天天说要抱过来给我看,人没抱来,礼物却抱走不少。街坊邻居结婚倒是远远地遇到过,不过没敢进去蹭吃蹭喝。要是在国内也就罢了,这里黄种人这么扎眼,可不能丢了咱中国人的脸。再者说,那苏丹饭,也忒难吃啦。
喀土穆人结婚要在房屋外面搭起大帐篷,宾客们都迎到里面去。一场婚礼少的持续3天,多的要一个星期,其间鼓乐不休,歌舞不停。我的宿舍窗子下面曾经有过个婚礼棚子,每天晚上他们唱歌能唱到12点,而且是一口气不换地抑扬顿挫百转回肠,往往是我们最忍无可忍的时候,人家歌手下班了,第二天一早再继续荼毒我们的听觉神经。
苏丹新娘的服装非常艳丽,尤其是跳舞的时候。按照传统新娘在婚礼上要跳骆驼舞,双手伸高挥舞,脖子一曲一伸。那时候她的服装可以露臂,甚至露肩,这一般也就是她这一生中唯一一次在大庭广众面前露出胳膊的机会。
大部分新娘在结婚这天的双手会被画上黑色的花纹,据说象征着吉祥。花纹各种各样,不过大多数都是从手心开始,然后将五根手指全部涂黑。那种花纹不知道是什么颜料做的,画上去之后便不会褪色,之后一生,她的手指都是触目惊心的黑色,比结婚戒指明显的多。
苏丹的法律1个男人最多可以娶4个老婆——这是明文规定的,不过如果你有钱,娶上五六个,也不会有人告你重婚罪,相反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千万别以为这里是包二奶那些男人的天堂,不是!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两个以上的老婆,那么他供养两位妻子的所有财资必须一致,而且两位妻子决不会生活在一套房子里。也就是说他要提供两栋一模一样的房子,如果有汽车就要两辆汽车,两套家具,每月上交两份生活费……除非是真有钱的人家,谁养得起?再说那些真有钱的往往不屑于娶妻子,拿钱去投资有意思多了。真正多妻的往往在野外,那些村庄里的姑娘,有时为了能吃上饭,就嫁给当地的宗教首领或有钱人做第二、第三个老婆。
实行多妻制与其说是女子地位的低下,更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表现。由于当地男女比例极为悬殊,如果坚持一夫一妻,势必会出现大量青春少女独守空闺的情况,多妻制相应而生。我的苏丹妹妹谈起这件事就表现得很理解,说和别人分享丈夫总比嫁不出去强吧。不过她随后又说,如果她的丈夫敢娶第二个妻子,她一定会……说的时候她狠狠地咬了一口羊骨头,吓得我没敢问她会怎么样。
现在苏丹的男女出生率还是不平衡。我曾经琢磨过他们光生女孩是不是爱吃洋葱、辣椒的结果,酸男辣女嘛,结果被我的同事们集体鄙视了。只有我那位苏丹大叔很热心地听了我的分析,并且表示等他老婆怀孕的时候一定每天给她吃柠檬——大叔啊,我万分感谢您对中国偏方的支持,不过您总得先找个愿意嫁给您的姑娘再考虑儿子的事吧!
苏丹与不久前“炙手可热”的利比亚为邻。这个以农牧为主、工业落后的国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遍地商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少不了中国人。苏丹,正是中国人淘金的非洲首选。
苏丹是个伊斯兰教国家,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宗教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不像中东地区那么明显。苏丹女子由于教规的束缚,看上去还比较传统,至于男人的衣着,从西装革履到T恤牛仔都有。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头顶着大白缠头,身上穿着白色长袍,远远看上去跟一群阿凡提似的。这是苏丹的传统民族服装。其实大多数同志还是喜欢折中的,毕竟民族服装太单调,而外来的衣服有太多选择。我就见过一哥们上身穿着皇家马德里的球衣,下面穿的是破了洞的牛仔裤,头上顶着个小花帽溜达着。见我被他的魅力折服得驻足观望,冲我一乐露出一嘴的白牙,跟我家门口那位烤羊肉串的兄弟一模一样。
苏丹女人的服装就偏于单调。按她们的规矩,女孩方垂髫便要包头,上衣必须长袖,下衣盖住脚踝。所以街上的大部分女子无论老幼都穿着类似印度莎丽一般的服装,从头到脚包得像个大花瓶。我曾经对那种服装非常感兴趣,因为远远看去觉得她们就是拿了块布在身上缠啊缠,后来有机会走近研究,发现她们果然是拿了块布在身上缠出来的。这种布料色泽鲜艳,质地轻透,裹在身上不会热,反而能很好地阻挡风沙。布里面穿的往往是白色内衣,跟咱们冬天穿的秋衣模样差不多——没能仔细研究,这是我趁她们衣服被风吹起来时候偷窥得到的结论。不过苏丹的女学生衣服相对来说好一些。我们公司对面就是非洲大学,里面的女孩穿着和我上大学时的维族同学一样,上身长衣,下身长裙,头上一块素雅的头巾。除了担心她们这么穿会长痱子之外,看上去非常亲切。
在喀土穆无论男女,只要不是那些一本正经皮鞋锃亮的大白领们,一般不穿袜子。光脚穿皮鞋或者凉鞋甚至拖鞋的比比皆是,野外的人更不穿。这应该不是他们懒,而是自然环境的原因——罗袜生尘是不错,可是在动不动尘埃不见咸阳桥的苏丹,洗这生尘的罗袜可不怎么美妙。何况这里天气炎热,光脚还可以流通空气,不长脚气,实在是太爽啦!
入了苏丹这么久,这是我唯一一条兴高采烈地随的俗。当然在正式场合,丝袜还是会穿的——我穿丝袜其实就是为了遮掩一下小象腿。刚来这里的时候同事们告诫过,我们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风土人情不要着装暴露。当时还以为我也得跟当地人一样整天捂汗,后来发现苏丹哥们根本不介意中国姑娘穿什么,只要不是吊带装、超短裙这种太露的,无袖衫、七分裤、淑女裙我们穿得很开心,人家看得更开心。
喀土穆市民的日常三餐,主食一般是面包。菜是什么呢?如果是方便的早餐,一般是切碎的西红柿,黄瓜之类的蔬菜,要是正经吃,往往就是一大盆煮得黏黏糊糊的烂蚕豆,端上来之后往里面滴上几滴生油,用手搅拌一下,就这么吃。再吃得好一点,有炸鱼,炸鸡,看上去油汪汪,摸起来干巴巴,味道还行,就是吃了之后肠胃会抗议上几天。
苏丹的蔬菜种类不算多,而且价格贵,一公斤黄瓜优惠价是7苏丹镑,折合人民币20多元。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蔬菜也就黄瓜、西红柿、土豆、洋葱这几种,不过这里的洋葱很便宜,一镑能买上一大袋子。爱吃洋葱的人有福了,随你煎炒烹炸,人家都没意见。至于水果么,很有热带地区的特色。芒果的价钱是很便宜的,西瓜的个头是难以想象的——您见过一群人围着个30多斤的西瓜啃么?香蕉个头小,味道还不错,葡萄容易坏,不过也不稀罕,橘子苹果遍地都是,而且水果不上称,按个头要钱。只要你眼睛够亮,完全能把最好的都挑出来揣走,人家摊主还替你高兴。肉食的话,猪肉是肯定没有的,牛羊鸡什么是从来不缺的,鸡蛋也是论个卖,八镑能买30个。我们偶尔去尼罗河边钓鱼,钓回来的就够大家吃一中午。市场上有活鱼,分量够足,一条鱼十来个人能吃两顿。听说野外的同志能打到羚羊、野驴吃,我们就没这个福气,顶多对着到处乱跑的狗儿流流口水。那天我们隔壁公司送来了一只鸟儿,大家一致决定烤着吃,结果递到我手里的鸟肉不但烟火气十足,还韧得咬不动,外面的一层还完全烤成了炭,咬一口一嘴的黑灰——烤鸟肉的伙计,手艺真惊人。
住在首都喀土穆
要是说起苏丹的房子,只能叹息一声,贫富分化太严重了。比如说我们公司现在租的房子,是个四层的小楼,每层楼有三个洗手间,至少五个房间,中间有大厅,外面带阳台,顶层还有个大平台,适合在月圆之夜上去耍耍酒疯。这整整一栋楼原先是喀土穆一个普通市民的家,闲着没事租给我们了。
这样的房子在喀土穆比比皆是。因为苏丹人的家庭成员总是很多,他们把孩子看做是安拉赐予的财富,于是就可着劲地生。公司一位苏丹大叔没事就跟我念叨,他兄弟8个,父亲的兄弟姐妹一共11个,爷爷的兄弟姐妹不知多少个。
问题是能住得起这种房子的人必然家境殷实。喀土穆的房价不贵,但是他们没有公寓这一说,盖个小别墅楼对很多家庭来说还是很困难的事情。走在大街上触目尽是未完工建筑,搁咱国内叫烂尾楼,不过在喀土穆没有这么一说,人家楼主只是盖了一两层把钱花光了,等手头富余了自然会接着盖下去的。
大部分家庭连盖个烂尾楼的钱都没有,怎么办呢?就住个小平房,也是有院子有墙,房子外面看上去跟咱老家的土坯房似的,挺不起眼,里面随主人爱好装扮,一般用不起地砖,大都是水泥地,进门还得脱鞋——虽然在咱们眼里,里面跟外面差不多脏。还有的就是南方逃过来的难民,或者本地的贫民,连这样的房子都买不起,就用稻草,竹席搭个小棚子聊以藏身。幸好这里的雨季很短,大部分时间,这种小窝棚可以住人。如果在野外的村庄里,这种窝棚便是正常建筑,而那种土坯房,反倒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享受的豪宅。
不过有一点对居民是一视同仁的,无论你住高楼大厦还是茅草小屋,那就是停水停电。喀土穆停水的时候常有,时不时一拧水龙头,又没啦。有一次我洗澡洗到一半满身泡沫的时候自来水管突然罢工,当时气得我撞墙的心都有。
停电更是跟吃饭一样经常。曾经在当地最大的超市购物的时候突然灯光一闪,一片漆黑,大家立刻稀里呼噜地往外跑,报警设备全都瘫痪,黑暗中顺手牵羊的绝对不少。唯独我空着两只手跑到阳光下深吸一口气,君子慎独啊不义之财不可得啊,表扬了自己半天。其实停电那一瞬间不是没有点念头的,问题是我站哪不好,当时正站在一堆纸尿布的旁边,我一未婚的大好女青年,要那玩意干吗呀?
喀土穆的马路跟咱们国内一般农村差不多:主干道不算宽敞,至少明亮,隔离带啊快慢车道的都挺全,普通点的街道,就马马虎虎了,有个柏油路面就算不错。至于到了居民区,你看吧,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他们倒是也修路,不过修路的方法是运来很多沙土石头堆成好多堆,然后等哪天想起来再开个压路机过来把这些放了不知多少天的玩意们压平。曾经不打招呼就修公司门口那条路,第二天我一开门吓一大跳,一夜之间门口怎么出来这么多的坟头。
不过苏丹的车没我这么挑剔,什么路都是一样地走。前面说了,这里有钱的人真有钱,好车不少,虽然我是车盲只能听别人讲讲,不过大奔啊宝马啊都算是常见的。曾经见过一辆宝马敞篷在遍地大坑的沙土路上颠得跟喝醉了酒一样,里面的人脸上笑容还是非常拉风,以为自己开的是越野吉普呢。
尽管喀土穆的社会治安非常好,但我们出门为了人身安全,一般还是开车,公司没车的时候打车出去也可以。这里常见的出租车有两种,一种是类似黄色夏利的小轿车,当然车里面是整齐划一的破,车身也是一视同仁的脏,跟咱天津夏利没有可比性。没有空调,四扇车窗常年全开,车上面还顶着个架子,是让人放行李的。苏丹人出门在外总喜欢大包小包,后备箱绝对盛不下。
这种车只要坐不太远,一般的价格是十镑左右。不过天性抠门的我从来不光顾这种出租车,而偏爱另一种小三轮。没错,就是国内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的嘟嘟响的小三轮,不过后座不是铁皮,而是帆布蒙上,为了通风透气。这种小三轮仗着自己个小,横穿喀土穆大街小巷,再堵车的路它也能翻过去,而且别的车纷纷避让都来不及——三轮车的后车轮上带着尖刺,靠近了就给你轮胎狠狠一下,绝对不带客气的。
有趣的婚恋习俗
苏丹人的婚俗很好玩。我们公司有位叫TURHGD的大叔,都快50了,结婚对他来说看似唾手可得其实还遥遥无期。偏偏他没事还爱跟我畅想将来结了婚能生几个儿子几个女儿,把他们怎么养,每回我都想说,您再不结婚,别说几个,能生出来一个就不错了。
至于我们那位年轻但不英俊的门卫,人家别说老婆,孩子都有了。生了个小黑脸蛋丫头,据说起的是我的英文名字。天天说要抱过来给我看,人没抱来,礼物却抱走不少。街坊邻居结婚倒是远远地遇到过,不过没敢进去蹭吃蹭喝。要是在国内也就罢了,这里黄种人这么扎眼,可不能丢了咱中国人的脸。再者说,那苏丹饭,也忒难吃啦。
喀土穆人结婚要在房屋外面搭起大帐篷,宾客们都迎到里面去。一场婚礼少的持续3天,多的要一个星期,其间鼓乐不休,歌舞不停。我的宿舍窗子下面曾经有过个婚礼棚子,每天晚上他们唱歌能唱到12点,而且是一口气不换地抑扬顿挫百转回肠,往往是我们最忍无可忍的时候,人家歌手下班了,第二天一早再继续荼毒我们的听觉神经。
苏丹新娘的服装非常艳丽,尤其是跳舞的时候。按照传统新娘在婚礼上要跳骆驼舞,双手伸高挥舞,脖子一曲一伸。那时候她的服装可以露臂,甚至露肩,这一般也就是她这一生中唯一一次在大庭广众面前露出胳膊的机会。
大部分新娘在结婚这天的双手会被画上黑色的花纹,据说象征着吉祥。花纹各种各样,不过大多数都是从手心开始,然后将五根手指全部涂黑。那种花纹不知道是什么颜料做的,画上去之后便不会褪色,之后一生,她的手指都是触目惊心的黑色,比结婚戒指明显的多。
苏丹的法律1个男人最多可以娶4个老婆——这是明文规定的,不过如果你有钱,娶上五六个,也不会有人告你重婚罪,相反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千万别以为这里是包二奶那些男人的天堂,不是!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两个以上的老婆,那么他供养两位妻子的所有财资必须一致,而且两位妻子决不会生活在一套房子里。也就是说他要提供两栋一模一样的房子,如果有汽车就要两辆汽车,两套家具,每月上交两份生活费……除非是真有钱的人家,谁养得起?再说那些真有钱的往往不屑于娶妻子,拿钱去投资有意思多了。真正多妻的往往在野外,那些村庄里的姑娘,有时为了能吃上饭,就嫁给当地的宗教首领或有钱人做第二、第三个老婆。
实行多妻制与其说是女子地位的低下,更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表现。由于当地男女比例极为悬殊,如果坚持一夫一妻,势必会出现大量青春少女独守空闺的情况,多妻制相应而生。我的苏丹妹妹谈起这件事就表现得很理解,说和别人分享丈夫总比嫁不出去强吧。不过她随后又说,如果她的丈夫敢娶第二个妻子,她一定会……说的时候她狠狠地咬了一口羊骨头,吓得我没敢问她会怎么样。
现在苏丹的男女出生率还是不平衡。我曾经琢磨过他们光生女孩是不是爱吃洋葱、辣椒的结果,酸男辣女嘛,结果被我的同事们集体鄙视了。只有我那位苏丹大叔很热心地听了我的分析,并且表示等他老婆怀孕的时候一定每天给她吃柠檬——大叔啊,我万分感谢您对中国偏方的支持,不过您总得先找个愿意嫁给您的姑娘再考虑儿子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