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消斑方配合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选择就诊的符合条件的7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氢醌乳膏睡前面部外敷治疗35例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自拟消斑方口服治疗35例作为治疗组。观察其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消斑方配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关键词:黄褐斑; 消斑方
【中图分类号】
P18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64-01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妊娠、内分泌紊乱、日晒等,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2011年8月~2013年8月,笔者科室使用自拟消斑方配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就诊黄褐斑患者70例,均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1]。患者按就诊顺序的单双号随机分组,单号治疗组35例中,男性1例,女性34例;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38.3±5.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病程(5.9±4.7)年。双号对照组35例中,男性0例,女性35例;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7.8±5.4)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3年,平均病程(6.1±5.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2%氢醌乳膏(广东人人康药业有限公司,10g:0.2g/支,国药准字H20040088)每晚睡前面部外敷。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自拟消斑方:红花、甘草6g,菟丝子、杜仲、枸杞子10g,柴胡、香附、丹参12g,当归、赤芍15g,桃仁、白芷、白芨、白茯苓10g。水煎口服,一日2次。均1个月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按色斑面积及色调分别评价疗效,色调参照色卡进行,共分为10档((10分)。1-10档色调从淡黄、黄褐色、棕褐色过渡到黑褐色。色调下降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色调下降指数≥90%;显效:色调下降指数60%-89%;好转:色调下降指数10%-59%;无效:色调下降指数<10%。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12.0。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标准=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疗效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u=2.349,P<0.05。
2.2 随访观察: 本组病例经6个月随访观察,停药后未见病情反复。
3 讨论
黄褐斑是一种黑色素沉着性皮肤病,黑色素的生成是导致该病的根本原因。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机制可能与酪氨酸酶有关,但具体机理未完全明了。中医认为黄褐斑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污浊之气上蒸于面,瘀滞而成斑。故治疗大法以疏肝解郁、调补肝肾、养血和血为多。
在本观察中,2组治疗后均可改善患者面部黄褐斑症状,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用2%氢醌乳膏外敷基础上口服消斑方治疗黄褐斑优于单纯2%氢醌乳膏外敷。中药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丹参补血活血、化瘀祛斑,菟丝子、杜仲、枸杞子滋补肝肾,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芷、白芨、白茯苓能滋养肌肤,是美容良药。本研究表明消斑方口服配合2%氢醌乳膏外敷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可能与中药、氢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黑素的形成有关。
本方法疗效显著,简便易行。本研究对观察病例缺乏长期跟踪,长期疗效等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 年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68.
目的: 观察自拟消斑方配合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选择就诊的符合条件的7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氢醌乳膏睡前面部外敷治疗35例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自拟消斑方口服治疗35例作为治疗组。观察其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消斑方配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关键词:黄褐斑; 消斑方
【中图分类号】
P18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64-01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妊娠、内分泌紊乱、日晒等,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2011年8月~2013年8月,笔者科室使用自拟消斑方配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就诊黄褐斑患者70例,均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1]。患者按就诊顺序的单双号随机分组,单号治疗组35例中,男性1例,女性34例;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38.3±5.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病程(5.9±4.7)年。双号对照组35例中,男性0例,女性35例;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7.8±5.4)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3年,平均病程(6.1±5.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2%氢醌乳膏(广东人人康药业有限公司,10g:0.2g/支,国药准字H20040088)每晚睡前面部外敷。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自拟消斑方:红花、甘草6g,菟丝子、杜仲、枸杞子10g,柴胡、香附、丹参12g,当归、赤芍15g,桃仁、白芷、白芨、白茯苓10g。水煎口服,一日2次。均1个月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按色斑面积及色调分别评价疗效,色调参照色卡进行,共分为10档((10分)。1-10档色调从淡黄、黄褐色、棕褐色过渡到黑褐色。色调下降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色调下降指数≥90%;显效:色调下降指数60%-89%;好转:色调下降指数10%-59%;无效:色调下降指数<10%。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12.0。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标准=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疗效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u=2.349,P<0.05。
2.2 随访观察: 本组病例经6个月随访观察,停药后未见病情反复。
3 讨论
黄褐斑是一种黑色素沉着性皮肤病,黑色素的生成是导致该病的根本原因。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机制可能与酪氨酸酶有关,但具体机理未完全明了。中医认为黄褐斑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污浊之气上蒸于面,瘀滞而成斑。故治疗大法以疏肝解郁、调补肝肾、养血和血为多。
在本观察中,2组治疗后均可改善患者面部黄褐斑症状,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用2%氢醌乳膏外敷基础上口服消斑方治疗黄褐斑优于单纯2%氢醌乳膏外敷。中药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丹参补血活血、化瘀祛斑,菟丝子、杜仲、枸杞子滋补肝肾,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芷、白芨、白茯苓能滋养肌肤,是美容良药。本研究表明消斑方口服配合2%氢醌乳膏外敷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可能与中药、氢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黑素的形成有关。
本方法疗效显著,简便易行。本研究对观察病例缺乏长期跟踪,长期疗效等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 年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