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 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学问。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独生子女不断增加,摆在年轻父母面前的一个难题“怎样爱孩子”,已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可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是如何爱孩子呢?从下面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部分年轻家长应该转变一下爱孩子的观念了。
例一,超市购物。一个大约5岁的小女孩走到超市,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原因是小女孩想买一个比自己家里更漂亮的布娃娃,其父母当时没带那么多钱,结果惹得5岁的女儿又哭又闹赖着不走,孩子的母亲不得已,只好从熟人那里借钱买了飞机,女儿才善罢甘休。
例二,暑假里,公园的一幕:大约六岁的小公主在向其父母发火。大概是母亲看天上飘了几朵白云把太阳遮住了,又起了一点风,唯恐宝贝女儿受凉,随即脱下自己身上的外套,披在女儿身上,谁知道宝贝女儿却不屑一顾地把衣服扯丢在地,并且还大声吼叫着“丑死了,我才不穿呢!”
从这两例可以说明:年轻的父母爱子育儿观是错误的,他们已爱到了不顾后果。
事后通过了解,他们认为一家只有一个小孩,日常生活中迁让一下没什么,反正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了就懂事了,现在大人苦点、累点,但不能亏了孩子。他们由于存在这些思想,所以平日里不顾经济条件允许不允许,尽其所能,从各方面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确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长此下去,實在令人担忧。有一位心理学家从社会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就是说他们对幸福的感觉明显下降,或者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些孩子如果有一天一旦遭遇了挫折,很难想象他们在困难面前如何去战胜。常言说“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温室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艰难困苦是客观存在的,谁都无法回避,名人、伟人都不例外,何况我们普通百姓呢。今天做父母的有能力给孩子创造幸福,但不可能把孩子从小养到大,伴随子女一生。心理学家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人一生的基础。更形象一点说,就像盖高楼,基础打不好楼房就会倾斜,这时再加固就困难了,须知育人比盖楼房的难度更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再说孩子从小一直与吃苦绝缘,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不懂节约,在父母面前撒野不讲道理,很难想象将来能够立足社会,更别说成什么材。而今最需要的,则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道德情操和如何做人的准则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爱孩子。
一、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常言道:“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下来”。作为家长,多给孩子提供吃苦耐劳的机会。如:对挑食的孩子,饿一两顿又何妨;要玩玩具自己拿,玩完后自己归还原处;衣服、裤子自己穿脱;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做不好要学着做,父母不能心慈手软,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当孩子遇到了困难,父母不要过早伸手帮忙;孩子失败了,父母要鼓励孩子勇敢,少一些大惊小怪;孩子吃亏受了委屈,父母不要马上指责对方,此时要教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劳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慢慢地懂得尊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虽说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但是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因为它有助于净化人的灵魂,能防止人的腐化堕落。作为家长,很有必要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俗话说得好“从奢容易从俭难”。家长若一味认为现代生活比过去好了,没必要让一个小孩讲节约,事必会被人耻笑,瞧不起。有这种想法那就错了。现在不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一旦养成用钱如流水,处处事事奢侈的不良习惯,即使家长给孩子挣下了家财万贯,也不愁让其挥霍一空。因此,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指导孩子学会正确消费。如:引导孩子买书、买杂志等,搞精神性消费,而不要全是买吃的、穿的、玩的,应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看报的习惯。如:鼓励孩子把剩下的零用钱支援灾区,捐给“希望工程”等。
三、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情操和情感,让孩子学会怎样去爱别人,懂得什么是同情,什么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因多数孩子对于有生命的动物的痛苦与受折磨是很敏感的,为此家里要经常饲养一些“鸡、鸭、猫、狗”之类的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另外,父母应言传身教,如主动让座给老年人,对贫穷、残疾的人给予适当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会爱心。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应关心帮助别人。替人分忧是快乐的事;不要取笑别人的缺点,尽可能减轻他人的痛苦。教育孩子同情那些境遇不佳的人,即使对动物和花草也不要去损害。这样一定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与同情的种子。
为了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地成长,成为跨世纪的有用之才,并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年轻的家长还是改变一下爱子育儿的观念,这对孩子将来立足社会、认识人生、磨练意志,是非常重要的。
例一,超市购物。一个大约5岁的小女孩走到超市,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原因是小女孩想买一个比自己家里更漂亮的布娃娃,其父母当时没带那么多钱,结果惹得5岁的女儿又哭又闹赖着不走,孩子的母亲不得已,只好从熟人那里借钱买了飞机,女儿才善罢甘休。
例二,暑假里,公园的一幕:大约六岁的小公主在向其父母发火。大概是母亲看天上飘了几朵白云把太阳遮住了,又起了一点风,唯恐宝贝女儿受凉,随即脱下自己身上的外套,披在女儿身上,谁知道宝贝女儿却不屑一顾地把衣服扯丢在地,并且还大声吼叫着“丑死了,我才不穿呢!”
从这两例可以说明:年轻的父母爱子育儿观是错误的,他们已爱到了不顾后果。
事后通过了解,他们认为一家只有一个小孩,日常生活中迁让一下没什么,反正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了就懂事了,现在大人苦点、累点,但不能亏了孩子。他们由于存在这些思想,所以平日里不顾经济条件允许不允许,尽其所能,从各方面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确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长此下去,實在令人担忧。有一位心理学家从社会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就是说他们对幸福的感觉明显下降,或者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些孩子如果有一天一旦遭遇了挫折,很难想象他们在困难面前如何去战胜。常言说“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温室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艰难困苦是客观存在的,谁都无法回避,名人、伟人都不例外,何况我们普通百姓呢。今天做父母的有能力给孩子创造幸福,但不可能把孩子从小养到大,伴随子女一生。心理学家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人一生的基础。更形象一点说,就像盖高楼,基础打不好楼房就会倾斜,这时再加固就困难了,须知育人比盖楼房的难度更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再说孩子从小一直与吃苦绝缘,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不懂节约,在父母面前撒野不讲道理,很难想象将来能够立足社会,更别说成什么材。而今最需要的,则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道德情操和如何做人的准则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爱孩子。
一、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常言道:“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下来”。作为家长,多给孩子提供吃苦耐劳的机会。如:对挑食的孩子,饿一两顿又何妨;要玩玩具自己拿,玩完后自己归还原处;衣服、裤子自己穿脱;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做不好要学着做,父母不能心慈手软,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当孩子遇到了困难,父母不要过早伸手帮忙;孩子失败了,父母要鼓励孩子勇敢,少一些大惊小怪;孩子吃亏受了委屈,父母不要马上指责对方,此时要教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劳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慢慢地懂得尊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虽说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但是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因为它有助于净化人的灵魂,能防止人的腐化堕落。作为家长,很有必要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俗话说得好“从奢容易从俭难”。家长若一味认为现代生活比过去好了,没必要让一个小孩讲节约,事必会被人耻笑,瞧不起。有这种想法那就错了。现在不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一旦养成用钱如流水,处处事事奢侈的不良习惯,即使家长给孩子挣下了家财万贯,也不愁让其挥霍一空。因此,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指导孩子学会正确消费。如:引导孩子买书、买杂志等,搞精神性消费,而不要全是买吃的、穿的、玩的,应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看报的习惯。如:鼓励孩子把剩下的零用钱支援灾区,捐给“希望工程”等。
三、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情操和情感,让孩子学会怎样去爱别人,懂得什么是同情,什么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因多数孩子对于有生命的动物的痛苦与受折磨是很敏感的,为此家里要经常饲养一些“鸡、鸭、猫、狗”之类的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另外,父母应言传身教,如主动让座给老年人,对贫穷、残疾的人给予适当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会爱心。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应关心帮助别人。替人分忧是快乐的事;不要取笑别人的缺点,尽可能减轻他人的痛苦。教育孩子同情那些境遇不佳的人,即使对动物和花草也不要去损害。这样一定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与同情的种子。
为了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地成长,成为跨世纪的有用之才,并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年轻的家长还是改变一下爱子育儿的观念,这对孩子将来立足社会、认识人生、磨练意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