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制之作到“不朽”之文r——政治语境与文化语境中的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来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iba34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祐时苏轼于翰林学士承旨任上奉敕撰成 《上清储祥宫碑》.在政治的语境中,该文宣扬了元祐之政的导向,但于随后的绍述时代即遭禁毁,显露出词臣应制之作工具功用的短暂性.在文化的语境中,该文撰成于苏轼文宗位望形成、确立之时,在北宋士人的文事活动中,成为被称赏追慕的对象,体现出文宗之于政治的超然性.及至后代,该文在文化上的影响依然延续,彰显了苏轼文宗位望超越朝代更迭的“不朽”意义.《上清储祥宫碑》于苏轼词臣衔职与文宗位望的交错分合之际,揭示出其文学形象复杂的一面.
其他文献
十多年前,笔者和华为几位高管共进午餐,我们讨论了一个话题:公司 80 后的员工越来越多了,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也受互联网影响很深,华为这一套文化对他们还有效吗?他们会不会成为华为奋斗精神、奋斗者文化未来的颠覆者?  1990 年出生的华为员工已经 30 岁了,三十而立,90 后、95 后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华为各个业务部门、研发部门、后勤行政体系中的挑大梁者、领头人和骨干员工。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形形
期刊
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需要重点关注.齐泽克在精神分析视域下对意识形态的形式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方面,意识形态的重要特质就是其形式性,它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