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秘的洞葬是我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因为我对所有存在灵魂的地方都非常感兴趣。苗人的丧葬形式有洞葬、悬棺、土葬、树葬等数种,洞葬是这其中最为独特的一种。
去往交通>>
从贵阳市花溪区乘中巴经青岩古镇、黔陶至高坡乡,路程仅48公里,但却要行驶两个多小时。经高坡至甲定村,到达甲定洞葬,车程大约三小时。果里洞葬距离甲定不到四公里、跟村民打听好方向步行前往即可。
位于贵阳市东南部高坡乡和摆省乡交界处的苗族洞葬是这坎旅行的首要目的地。在过去这里的老人去世后,都要用棺材装殓后放置在天然溶洞中苗人称这种丧葬习俗为“进城”贵阳附近的苗族都有这种葬俗但随替历史的变迁,保存完好地就只有高坡乡和摆省乡交界的几处别具一格的苗族洞葬。据说洞葬这种葬俗开始于贵州苗族支系部落的首领香骆,首领逝世后子孙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棺材放进一个天然的溶洞,日后祭祀瞻仰,等待有朝一日迂回北方,于是,这种丧葬形式就慢慢变成了这里苗人流传的葬俗。
当我从山脚爬上甲定村洞葬的洞口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洞中的棺木全部放在“井”字形的木架里并且高低错落十分壮观。甲定洞葬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洞中尚存一百多具棺木,大多完好。从洞口往里看是一片漆黑,带给我一丝恐惧感。但当我走进去没有多远便发现这洞里不仅有灵魂,还有一点活人的气息一个棺材上写着“2006年4月6日清明祖母”。同时,还有很多祭品提示着我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了他们的祖先。据这里的老人说,甲定洞葬里的百多具棺木是两个大家族而这两个家族的先辈本是两兄弟哥哥称大房,弟弟称二房,两家的历代灵柩都合葬在一起成“井”字形堆放大房的灵柩头朝里,二房的灵柩头朝外。
继续往洞里走到了中部从洞口到这里的有两种祭品,一种是陶罐,另一种是白布条。这两种祭品从洞口到中部有很多,但再往里去就明显减少了,因为里面的棺材就由两层变成三层了,年代也相对久远,看来很少有人进去祭祀,就算里面躺着他的祖先。看着几十个纹丝不动的白布条,我开始犹豫是转头出去还是继续往里走。但这时我发现了前面与这里的不同,十多个小棺材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当时我猜想这可能是小孩的棺材,但后来我在甲定村才了解到去世后能安息在洞里的人必须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推行土葬洞葬这种古老的葬俗逐渐消失为止,而那十多个小棺材其实装的是一个人的遗骨,那是一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苗族志愿军战士,按照苗族的习俗,人死时见血被认为是“不干净”,死得“不干净”的人不能归葬祖茔。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毕竟这位志愿军战士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是苗人的骄傲,虽然死时见血,而且不满60岁,这里的苗人还是把英雄的遗骸葬入了洞中。
通过这十多个小棺材向里走再登上一层棺材也就到了洞葬群的最高处离最深处也没多远了,回头向外看离洞口已经很远。这时,我发现一束光从右边投进来,转头一看右边还有一个洞口。原来这个洞是成“V”字形有一大一小两个洞口我是从大口进来的。但右边并没有几具棺材而且还有火烧的痕迹。后来村里的一位老人说甲定洞葬原来的棺材比现在多得多从洞底堆到洞顶共七层但后来着了一次大火,只剩下现在的一百多具了但现存的棺材中最老的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洞深处的光线十分昏暗,我想还是应该早些出去,但我在向洞外走时发现了一个盖子已经被开启了大半的棺材,于是我决定看看里面究竟有些什么。我把沉重的棺木推到一边,一具穿着衣服的骨架出现在我眼前,里面布满了小虫子,骨头已经有些变色,但衣服还完好无损。不过苗人的陪葬品应该有很多银饰,而这具棺材中却只有骨架、衣服和虫子,我想这具棺材可能已经被盗了。我打开闪光灯,对焦后按下快门1/60秒后尊重死者,我把棺木盖好,向洞外走去。
在离开甲定洞葬后,我又探访了两处很有特点的洞葬,一处很大,一处很小。大的是果里洞葬 小的是摆省洞葬。当我亲眼看到果里洞葬时感觉这个洞大得就像一个B52的飞机库,里面的棺材就像摆好阵准备向你进攻的灵魂。进到洞内,我发现这里几乎没有一具棺材前摆着祭品,而且没有盖的棺材很多骨架和骷髅随处可见。我只在一个骷髅旁发现了一个陶罐。看到这么多孤独的灵魂,我当时并没有害怕,只是在心里想“我可能是第一个进来的探险者”。再往里走,突然发现了一个被我忽略了的现象。这些棺材虽然都静静地躺在那里但它们是有区别的。支撑这些棺材的木棍的数量不同 有的是六根有的是四根而且它们总是成组出现。后来我在书上知道了这是为什么,原来这是“夫妻葬”。六根木棍的棺材里埋葬的是丈夫,四根木棍的棺材则是妻子
走出果里洞葬这个大黑洞,我又走进了摆省洞葬,这是一个小黑洞,摆省洞葬不仅洞小 棺材也少,这里只有二十多具棺材。但这二十多具棺材都被安放在山洞的缝隙中。而且这些棺材保存得要比甲定和果里洞葬里的棺材都要好没有一点腐烂,这可能就是山洞的缝隙通风好,并且洞口小的作用。
在与这么多灵魂近距离接触后,我对神秘的苗族更加着迷这种来自心灵的震撼使我无法停止探访苗族的脚步。

去往交通>>
从贵阳市花溪区乘中巴经青岩古镇、黔陶至高坡乡,路程仅48公里,但却要行驶两个多小时。经高坡至甲定村,到达甲定洞葬,车程大约三小时。果里洞葬距离甲定不到四公里、跟村民打听好方向步行前往即可。
位于贵阳市东南部高坡乡和摆省乡交界处的苗族洞葬是这坎旅行的首要目的地。在过去这里的老人去世后,都要用棺材装殓后放置在天然溶洞中苗人称这种丧葬习俗为“进城”贵阳附近的苗族都有这种葬俗但随替历史的变迁,保存完好地就只有高坡乡和摆省乡交界的几处别具一格的苗族洞葬。据说洞葬这种葬俗开始于贵州苗族支系部落的首领香骆,首领逝世后子孙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棺材放进一个天然的溶洞,日后祭祀瞻仰,等待有朝一日迂回北方,于是,这种丧葬形式就慢慢变成了这里苗人流传的葬俗。
当我从山脚爬上甲定村洞葬的洞口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洞中的棺木全部放在“井”字形的木架里并且高低错落十分壮观。甲定洞葬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洞中尚存一百多具棺木,大多完好。从洞口往里看是一片漆黑,带给我一丝恐惧感。但当我走进去没有多远便发现这洞里不仅有灵魂,还有一点活人的气息一个棺材上写着“2006年4月6日清明祖母”。同时,还有很多祭品提示着我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了他们的祖先。据这里的老人说,甲定洞葬里的百多具棺木是两个大家族而这两个家族的先辈本是两兄弟哥哥称大房,弟弟称二房,两家的历代灵柩都合葬在一起成“井”字形堆放大房的灵柩头朝里,二房的灵柩头朝外。
继续往洞里走到了中部从洞口到这里的有两种祭品,一种是陶罐,另一种是白布条。这两种祭品从洞口到中部有很多,但再往里去就明显减少了,因为里面的棺材就由两层变成三层了,年代也相对久远,看来很少有人进去祭祀,就算里面躺着他的祖先。看着几十个纹丝不动的白布条,我开始犹豫是转头出去还是继续往里走。但这时我发现了前面与这里的不同,十多个小棺材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当时我猜想这可能是小孩的棺材,但后来我在甲定村才了解到去世后能安息在洞里的人必须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推行土葬洞葬这种古老的葬俗逐渐消失为止,而那十多个小棺材其实装的是一个人的遗骨,那是一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苗族志愿军战士,按照苗族的习俗,人死时见血被认为是“不干净”,死得“不干净”的人不能归葬祖茔。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毕竟这位志愿军战士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是苗人的骄傲,虽然死时见血,而且不满60岁,这里的苗人还是把英雄的遗骸葬入了洞中。

通过这十多个小棺材向里走再登上一层棺材也就到了洞葬群的最高处离最深处也没多远了,回头向外看离洞口已经很远。这时,我发现一束光从右边投进来,转头一看右边还有一个洞口。原来这个洞是成“V”字形有一大一小两个洞口我是从大口进来的。但右边并没有几具棺材而且还有火烧的痕迹。后来村里的一位老人说甲定洞葬原来的棺材比现在多得多从洞底堆到洞顶共七层但后来着了一次大火,只剩下现在的一百多具了但现存的棺材中最老的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洞深处的光线十分昏暗,我想还是应该早些出去,但我在向洞外走时发现了一个盖子已经被开启了大半的棺材,于是我决定看看里面究竟有些什么。我把沉重的棺木推到一边,一具穿着衣服的骨架出现在我眼前,里面布满了小虫子,骨头已经有些变色,但衣服还完好无损。不过苗人的陪葬品应该有很多银饰,而这具棺材中却只有骨架、衣服和虫子,我想这具棺材可能已经被盗了。我打开闪光灯,对焦后按下快门1/60秒后尊重死者,我把棺木盖好,向洞外走去。
在离开甲定洞葬后,我又探访了两处很有特点的洞葬,一处很大,一处很小。大的是果里洞葬 小的是摆省洞葬。当我亲眼看到果里洞葬时感觉这个洞大得就像一个B52的飞机库,里面的棺材就像摆好阵准备向你进攻的灵魂。进到洞内,我发现这里几乎没有一具棺材前摆着祭品,而且没有盖的棺材很多骨架和骷髅随处可见。我只在一个骷髅旁发现了一个陶罐。看到这么多孤独的灵魂,我当时并没有害怕,只是在心里想“我可能是第一个进来的探险者”。再往里走,突然发现了一个被我忽略了的现象。这些棺材虽然都静静地躺在那里但它们是有区别的。支撑这些棺材的木棍的数量不同 有的是六根有的是四根而且它们总是成组出现。后来我在书上知道了这是为什么,原来这是“夫妻葬”。六根木棍的棺材里埋葬的是丈夫,四根木棍的棺材则是妻子
走出果里洞葬这个大黑洞,我又走进了摆省洞葬,这是一个小黑洞,摆省洞葬不仅洞小 棺材也少,这里只有二十多具棺材。但这二十多具棺材都被安放在山洞的缝隙中。而且这些棺材保存得要比甲定和果里洞葬里的棺材都要好没有一点腐烂,这可能就是山洞的缝隙通风好,并且洞口小的作用。
在与这么多灵魂近距离接触后,我对神秘的苗族更加着迷这种来自心灵的震撼使我无法停止探访苗族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