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修订版与实验版教材的比较分析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gu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末,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同年,通过审定的初中数学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的修订版教材出版.与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体例与结构、前言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均作了修改,着重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反映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切实控制课程的容量和难度.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对今后时期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具体来说,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教师教数学的基本蓝本,是连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桥梁.因此,数学教材必须体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与目标,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与以前的实验版教材相比,修订版教材均进行了一些调整,更趋合理恰当.本文就2013年7月版、2006年5月版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分别简称修订版、实验版)做一些比较,期望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1 几个不变
  1.1 主体内容不变
  修订版教材共有7章,外加综合与实践(共3个)和总复习,主体内容“勾股定理”、“实数”、“位置与坐标”、“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数据的分析”等6章继续保留,除删去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性质探索”两章和1个课题学习,增加了“平行线的证明”,更改了部分章节的名称,精简了部分少数内容外,其他内容基本没变.这些变化,主要是更好地去落实《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更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
  1.2 主体章节顺序不变
  修订版主体章节的顺序保持不变,继续保留实验版教材6章内容,只是更改了一些节的名称,使之更加规范,符合《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与要求.经过实验版教材的多年实践,教材章节的顺序无论是认识顺序,还是逻辑顺序,都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此,继续保留,合情合理.
  1.3 习题设置的栏目不变
  修订版教材的习题设计科学合理,保留了实验版教材大部分的习题,仍然按照“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联系拓广”的层级排列,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立足学生学习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2 主要变化
  2.1 教材形式之变
  修订版教材一改过去的小开本,采用人教版、华师大版等教材的大开本,更加大气,增加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可视性.另外,修订版教材色彩比较淡雅,没有以前那么绚丽,但是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对需要注意的地方用恰当的背景色来突出,调动了学生阅读的视觉,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2.2 “走进数学新天地”之变
  修订版教材在“走进数学新天地”中首先回顾了七年级学习的内容,然后给出本书所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提出如何利用教材学好数学的建议.其中,也做了一些调整.在回顾七年级的内容时一些能力要求性的词语变了,这是由于七年级教材的变化所致;在介绍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时,全面简洁,使得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的结构;最后,编者建议学生使用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并且举出一个学生熟知的“手机资费套餐”生活实例,明确提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可用性、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更多思考.
  2.3 章节数之变
  修订版教材共有7章,主体内容勾股定理等6章继续保留,另外,修订版删去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性质探索”两章和课题学习,增加了“平行线的证明”和3个“综合与实践”.其中,本册单独设置了3个“综合与实践”,而实验版教材只安排了1个属于“综合与实践”的“课题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实验版教材每册都会安排1或2个课题学习,而修订版教材明确设置“综合与实践”,并且安排了3个,其原因在于“综合与实践”是四大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内容,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特色,反映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2.4 章节名称之变
  修订版更改了一些章节的名称,使之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致.一是更改实验版教材两章的名称,将实验版第五章“位置的坐标”改为“位置与坐标”,将第八章“数据的代表”改为“数据的分析”;二是更改实验版部分节的名称,如将第一章第2节由“蚂蚁怎样走最近”改为“勾股定理的应用”,将第二章第4节由“公园有多宽”改为“估算”.这样更加规范,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吻合.
  2.5 学习目标之变
  与实验版教材不同,修订版教材在每章导读的右下角都安排了本章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严格依照《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从四维目标细化处理,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的明确化、清晰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明晰学习方向,也促进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时更加明确教学目标.
  2.6 部分史料之变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数学教材中.教材实时地介绍相关知识背后的数学史,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修订版教材继续保留了多数的数学史料,同时也删除、整合了一些史料,并且调整了部分史料的位置.
  例如在“勾股定理”这一章里,删除了实验版教材正文中数学家赵爽“弦图”的介绍,删除了读一读中的“勾股数组与费马大定理”,并整合了实验版教材中的读一读中“勾股世界”、“青朱出入图”和习题中“达·芬奇证法”,统一编为“漫谈勾股世界”.
  2.7 题目之变
  通过比较两个版本的教材,笔者发现教材中习题、复习题在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部分题目发生了一些变化.编写者对原来的题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删除、增添,使得题目都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2.71 调整位置
  (1)习题次序的改变
  如实验版教材总复习的第13题,在修订版教材中跃升至第9题,其原因在于教材按照所学知识的先后顺序安排习题的次序,由于修订版教材删去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性质探索”两章,“位置与坐标”一章提前学习.
  (2)习题归属栏目的改变
  如第六章习题63中的第1题,由原来所在的栏目“问题解决”调整到“知识技能”,原因在于此题放在“问题解决”中显得有些拔高,其本身更适合去检测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类似再如第四章复习题“数学理解”中的第9题,由原来所在的栏目“问题解决”前置而来.
  2.72 删繁减难
  实验版教材有些习题过于复杂、拔高,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修订版删去了这些偏、繁、难的题目.如实验版教材习题73的第4题,该题是三元一次方程,虽然可以通过本节课所学内容解答,但是考虑到三元一次方程作为选修内容(在后面也会学习),也基于减负提质的精神,删除了此题,更改为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的思考题,十分恰当.
  2.73 增添新题
  为了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修订版教材增添了一些新题,如在习题22数学理解中增加了判断题,这些判断题都是基本概念题,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无理数概念的掌握.
  另外,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人文内涵,修订版教材还增加了一些数学史背景的题目.如在“应用二元一次方程——鸡兔同笼”的习题54中增加了1个《孙子算经》背景和1个《九章算术》背景的题目,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8 回顾与思考之变
  修订版教材每章的最后都有一个小结性的回顾与思考,引导学生复习总结本章的学习的内容.除教材新增内容外,每章的回顾与思考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在最后增加了“梳理本章内容,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全章知识结构,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句话的加入,旨在引导学生养成总结、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凸显了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2.9 数学能力的要求提高
  除新增章节外,修订版教材基本保留了与实验版教材相同章节的例题、习题、复习题,也增加了一些新题.这些题目多具有一定的背景,如数学史背景、现实生活背景等,考查学生面对新情景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相应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第二章复习题第22题,该题的背景是历史上有名的海伦公式、秦九韶公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又如第六章复习题第12题等.由于原来的题目来源广泛,新颖灵活,再加上这些新增加的试题,凸显出新教材对学生数学能力要求的提高.
  2.10 数学思想方法显性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和灵魂,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它将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修订版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数学思想方法摆在“桌面”上,使其显性化.例如在“实数”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到类比思想;在“位置的确定”、“一次函数”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到数形结合思想;消元思想、模型思想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到,并且§57给出了待定系数法的定义等.这些变化突出体现了修订版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从而使得教材在呈现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与意义,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2.11 更加突出过程
  修订版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在知识的呈现过程中,一改实验版“只问不答”的情况,关注学生学习实际,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并且给出解决步骤,做好衔接、过渡,从而层层递进,增强了知识前后的连贯性,体现了教材“以人为本”的理念.如在修订版教材“§5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引出问题后给出了解答过程(实验版教材只提出问题,没有解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后面的例题做了一定的铺垫.
  修订版教材“§32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中通过带有数学方格旅游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做一做”中分2步去做数学活动,逐步去感知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而理解并掌握其定义.而实验版教材则显得坡度有些大,很不自然,让学生不容易很好地接受.通过直观的示意图,真实的数学活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对概念及其意义理解的难度,也使得学生在做数学中感受到数学趣味性.
其他文献
绘画拓展:  1.试试其他颜色的颜料,看看是否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效果。  2.用这个办法尝试做贺卡、节目卡等。  3.拿作品做成漂亮的包装纸。  4.将作品贴上背胶纸,作杯垫或盘垫等。
  
纵观近几何压轴题一般出现在数学试卷的最后一两题,分值大,综合性强.考查几何模块的核心知识:图形的性质与图形的变化,其结论证明或几何量计算重视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很好的选拔性.纵观近几年各地市的几何压轴题,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为核心展开,命题趋势上大致形成两类:一是通过算证“确定性图形”,考查学生推理发现单一图形的性质;二是通过观察探究图形的“几何变换”,计算(
函數的本质是“运动”与“对应”,运动变化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变的量或元素,而“变化中的不变”、“任意中的确定”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也是数学的研究方法,以这种价值导向命制的试题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成为一些地区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趋势.本文以2019年相关中考试题为例,通过对此类函数问题的解题策略、试题特点和教学导向分析,谈谈笔者的思考.
【摘要】2017年台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命制一道实验型压轴题,本题背景新颖,梯度合理;凸显核心素养,凸显能力考查.对试题进行探源,用几何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给出了不同的解法.注重实验操作背后质疑和求证,培养理性思维;重视实验过程中活动经验的积累,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实验型试题;特色欣赏;试题探源;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
【摘 要】 以“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教学为载体,展现一种缘自“审美抽象”的数学慢教学气象.审美抽象包括“展开与收起”命令、“行动与规则”条件、“有序与无序”表达,并以此回答研究对象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哲学命题.突出“慢道”与“慢理”,及其背后“向阳而生”的新时代课堂特征,落实“育人>教书”的行为责任目标.  【关键词】 审美抽象;数学慢教育;哲学思考;概念产生式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摘要】符号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但符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仍常被忽视.通过对学生中考失误原因的探究分析,说明发展符号意识的重要性;结合教材课时内容的分析解读,说明理解教材对教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符号意识;角色缺位;角色错位;理解教材  安徽省2015年中考数学试卷第22题
1问题的提出  “教学为了谁?教学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教学从哪里出发?”这三个问题是数学教师必须经常思考和回答的,具有不同教学立场的教师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不同的答案表明了不同的态度,这也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方式和效果.事实上,教学立场有教师立场和儿童立场之分.教师立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以“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为教学设计取向,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行为与思维方式
【摘要】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Nvivo视频分析工具,从课堂评价的形式、内容、主体、客体四个维度分析,得到四个方面的变化情况.总结归纳义务教育数学课堂评价行为的变化特征,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堂评价行为,变化研究  本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