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猴子”站在一片竹林前。他刚从石头里蹦出来,在最初的兴奋与狂喜过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伤心地哭泣……这是在刚刚结束的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上大放光芒的歌剧《猴子·西游记》的开场。
从6月28日到7月8日,由著名美籍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歌剧版《猴子·西游记》在英国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亮相。演出12天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这部改编自中国四大名著的音乐剧,表演形式丰富,场面恢弘惊艳,被当地评论认为“融合了《狮子王》、《卧虎藏龙》和‘太阳马戏’于一身”。
而该剧强大的演出和制作阵容汇聚了中、英、法、德四国的顶尖艺术人才,由法国巴黎的查特莱剧院制作,德国国家歌剧院与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联手打造。创作方面,该剧邀请华裔导演陈士争担纲总导演,由英国流行摇滚乐坛顶级鬼才戴蒙·阿尔本(Damon Albarn)作曲,英国著名漫画家杰米·休略特(Jamie Hewlett)担任舞美和形象设计。
英国主要媒体对该剧有很高评价。《泰晤士报》艺术专栏作家莫里森给制作和表演打了五星满分,他认为《西游记》与其说是西方意义上的歌剧,不如说是马戏、舞蹈、喜剧以及功夫电影的集合体。《观察家报》的剧评人凯蒂做了这样的比喻:想象一下,中国国家杂技团用《十面埋伏》的方式表演《指环王》,这显然是一只能抓住你所有注意力的“猴子”。
《猴子·西游记》宣传力度也令人印象深刻,除高密度广告轰炸之外,英国维京铁路公司甚至推出了一列长217米、往返伦敦与曼城之间的列车,用剧中人物的动漫造型重新包装车厢外部,吸引伦敦观众前往观赏这部超大制作。
结束在曼彻斯特的表演,《猴子·西游记》剧组将转赴巴黎、柏林、纽约、雅典和东京巡回演出。
擅长改编中国古典文学的导演
该剧导演陈士争,一向以擅长将中国古典艺术题材与西方表现形式结合著称。
1999年,由他执导的全本昆曲《牡丹亭》上演于美国林肯中心,陈士争由此一炮而红。在那之后,他陆续推出《赵氏孤儿》、《六月雪》、《桃花扇》,步步为营地巩固自己在欧美戏剧界的地位。其中《赵氏孤儿》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文版的音乐采用元曲;而《六月雪》中,只保留了一段元曲;到了2004年的《桃花扇》,舞台配乐完全是西方音乐,以音乐剧形式演出。
3年前,法国巴黎著名的夏特莱剧院院长邀请陈士争导演一部中国题材作品参加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游记》。“8岁那年,我在床底下发现了一个涂漆的珠宝盒,里面装有多部经典明清小说,其中之一就是《西游记》。1987年,我赴美留学,不忘将《西游记》带在身边,之后每年都会趁空闲期重读一遍。”陈士争如是说。
通过《猴子·西游记》,人们可以发现,陈士争“让西方观众接受东方故事”的本事已经修炼得炉火纯青。在这出音乐剧的一开始,主人公“猴子”站在一片竹林前。他刚从石头里蹦出来,在最初的兴奋与狂喜过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伤心地哭泣。一只猩猩走过来问他怎么了。“我为我有一天会死去而伤心。”猴子哽咽着回答。接下去的故事,便是猴子苦苦追寻“长生不老”的历程。孙悟空因为害怕死亡而出门学艺——这确实是《西游记》原著中的内容,很难说陈士争是“歪曲”了原著;但那从来就不是中国人在《西游记》中关注的重点,而陈士争对它的抽离与强调,恰恰让西方观众比较方便地接受了这个故事。音乐剧的最后,师徒四人抵达了西方乐土,在那里,罗汉打扮的演员表演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印度瑜伽,天女们踩在彼此的肩膀上玩着转盘的杂技。
在陈士争看来,要让西方观众接受中国古典故事,首先要用吸引的方式将其引进门。而音乐、动画、服装等视觉形象和国际语言都为来自不同文化的观众提供了较为宽泛的切入点,让他们在欣赏异域文化时没有陌生感和语言障碍,不分男女老幼都能接受这部中国传奇。
摇滚音乐鬼才为《西游记》作曲
世界最著名虚拟动画乐队“街头霸王”(Gorillaz)的核心主创人物——英国流行摇滚乐坛顶级鬼才戴蒙·阿尔本(Damon Albarn)担纲作曲,英国著名漫画家杰米·休略特(Jamie Hewlett)负责该剧舞美和形象设计合作,为《猴子·西游记》增色甚多。
西方乐坛评价戴蒙·阿尔本是继“披头士”以后英国最好的词曲作者之一。他1968年3月23日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英国上层家庭,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接触现代戏剧、音乐与艺术。学校里的阿尔本与其他孩子相比显得尤为与众不同,他漂亮、沉着、自信、拉小提琴、读马克思、戴耳环和妈妈做的玻璃珠项链、对戏剧尤其狂热。
1989年,阿尔本和其他3位成员在英国科尔切斯特组建了“模糊”乐队,仅短短两年时间就横扫英国流行乐界,成为英式摇滚的首席代表。
到了2000年,乐队成绩停滞不前,生性自由的阿尔本从人们对“模糊”那种固定的期待模式中摆脱出来,另辟蹊径,与漫画家休利特一拍即合成立“街头霸王”Gorillaz。
这个由4个鼻孔外翻、充满未来感的卡通人物的虚拟乐队横扫流行乐坛,由阿尔本创作的变化多端的风格令整个乐坛震惊——嘻哈、另类摇滚、另类说唱被大量运用,某些曲子还糅合了牙买加雷鬼、古巴传统情歌以及英伦朋克摇滚。
三次中国行寻找灵感
在此次《猴子·西游记》的作曲中,阿尔本同样采用了糅合多种风格的做法:受东方影响的极简主义、铜管乐部分大篇幅的即兴重复段落、童声般的合唱,还有偶尔融入其中的悦耳旋律。整个歌剧用中文普通话演唱,乐队是古典音乐的弦乐、管乐与现代电子打击乐、中国民乐的琵琶、古筝、中阮等乐器的全新组合。
阿尔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Gorillaz在接到陈士争的合作邀请时,他和休略特对《西游记》的了解仅仅是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由日本拍摄的《西游记》。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也为了让该歌剧体现出21世纪的中国新貌,2005年,陈士争3次带他们去中国,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看地方戏,听侗族大歌和古筝、琵琶等民乐演奏,还去峨眉山朝佛,让他们加深对佛的印象,重新想象古代的故事,努力使传统名著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系。
中国之行给两位属猴的英国人带来了许多灵感。休伊特对《西游记》人物进行变形,加入动画因素,总共创作了65个人物造型,个个活灵活现。他还把乐山大佛搬上了舞台,让观众体会佛的无处不在。而阿尔本则在自己特有的摇滚节奏中加入了不少中国旋律,他甚至发明了一种乐器,将现代中国都市中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模仿得惟妙惟肖。
《猴子·西游记》获得巨大成功,暗示了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结合还有许多可能性。而在陈士争看来:“《猴子:西游记》只讲述了有限的一部分故事。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们都是无穷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