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学生历史感现状实证分析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青年学生历史感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感的晴雨表。课题组通过对包括本校在内的武汉市五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得出当代中国高校青年学生历史感主要内容和存在方式等方面信息,进而提出增强高校学生历史感的相关对策或思考。
  关键词 演高校学生,历史感,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演A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3)18-0065-06
  历史感是高校人文及社会科学各专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形成的人文前提。当前,我国高校内外普遍存在一种历史感淡薄的倾向。2011年“北约”自主招生语文试题的作文以鲁迅的名言“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为题,要求学生作文议论,反映了“北约”高校对历史感现象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政治界对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的强调,背后也莫不隐含着对科学历史观的深深忧虑。没有历史感的民族,是一个容易折腾、也喜欢折腾的民族;没有科学历史观的社会,难免社会处处急功近利,数典忘祖,浮躁、冲动,责任全无,何来社会和谐?因此,历史感问题确实应该引起高校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当代中国高校青年学生历史感究竟怎么样?在历史感方面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何在?取何对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组对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内的五所高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虽然不能说明全部事实,但对于我们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现状还是有一定帮助的。①
  如果我们承认历史感和历史观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历史感并非像一些学者所说的,“不是一种对历史的观察方法或观察角度,也不是一种观察事物的历史方法或历史角度或历史眼光”,②甚至“是很难能用语言表述清楚的”,③而恰恰相反,作为一种“因历史刺激而引起的情绪状态”,④历史感无一不是以一定历史观为依托的对所见所闻历史的可言可道的真实感受,它包括历史真实感、是非感、价值感和敬畏感等主要情感状态。
  1.关于历史的真实感
  历史真实感是历史感的首要存在方式,是人们关于历史现象的其他感受乃至理性认识产生的基础。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青年大学生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接受较丰富的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知识的教育,应该说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是很丰富的、强烈的。在形形色色的历史感中,历史真实感确实是最突出、最令人关注的一种。然而,这一最基础、最令人关注的历史感状态当前也最叫人担忧。因为,在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有针对同学们所接触的历史课教材①内容真实性判断这一题目。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当前历史课教材内容都是真实的仅89人,占7.3%;认为是半真半假的952人,占79.3%;认为都是失真的、主观的,是由史学家们编写的160人,占13.3%。同时,无论是初高中还是高校的有关历史的课堂教学,授课老师讲述最多的仍是历史事实,同学们得到的最多的仍是历史的叙述性描述,而历史的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即在课堂的历史叙事与客观的历史事实之间是否有距离甚至有失真的感觉呢?对于这一问题,在调查中,认为当前我们接触到的历史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事实的仅273人,占22.8%;认为历史的叙事歪曲了部分历史事实779人,占64.9%;认为历史的叙事与历史的事实之间有很大的矛盾148人,占12.3%。显而易见,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绝大多数人都有历史事实真假的认知心理和需求,也说明,我们的历史任课教师对高校历史教材和课堂授课的内容真伪应有高度的重视和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
  2.关于历史的是非感
  历史真实感是人们有关历史的其他认知和感受发生的基础;有了历史事实的真实感,就可能有历史是非感、历史价值感、历史归属感、历史敬畏感等情感感受。在历史真实感的基础上,排序第一的当然就是历史是非感。历史的是非感是人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是非对错进行的认知判断。那么我们高校学生的历史是非感究竟怎样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有一句歌词“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了词作者对悠悠历史进程中的是非对错判断总是随着特定历史人物的逝去而烟消云散的淡淡无奈和对历史评价意义莫名虚幻的号啕高歌和调侃咏叹。高校学生历史的是非感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用大学生们流行的网络词说就是“神马都是浮云”吗?我们调查的结果,持观点“历史是非由后人评说,当事人什么也没有”的164人,占13.7%;“历史嘛,成王败寇,无所谓是非”315人,占26.2%;“历史自有公论,不是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721人,占60.1%。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学生对历史的是非感还是有一个基本正确的期待。当然部分高校学生历史是非感还不强,甚至存在一些如上述歌词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3.关于历史的价值感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能与存在状态。价值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存在于我们的举手投足,而价值观则是对于价值感的总结与升华;没有价值感的万涓汇聚,价值观的河流则会日渐干枯。
  应该说,历史感很多情况下以历史的价值感形式存在。换言之,在历史感的诸多要素的排序中,历史价值感可能比历史的真实感和是非感更重要。因为历史的价值感、真实感、是非感三者尽管来源相同,然而,悬而未决的历史的真伪、是非究竟不是遽然决定人们历史价值感大小的主要因素,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可能尤其如此。因为基于其心智发育和认知的特点,青年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价值判断事实上永远优于事实判断:尽管价值判断依赖事实判断,但一旦他们的历史价值感陷于虚无主义的时候,历史的真伪和是非曲直判断在他们那里似乎也就没有必要了。为了调查高校学生对历史价值的认识状态,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理解题。这一调查不可能涉及青年学生历史价值感的各个方面,如价值来源、价值标准、价值种类、价值变迁等等,仅从对上述观点理解的角度,探寻青年学生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历史只能由当代人去认识、去发掘其资政育人价值的有243人,占20.3%;认为历史只对当代人有意义的有81人,占6.7%;认为所有历史都是特定当代人根据其当代需要去研究、去认识的人,712人,占59.3%;认为历史的价值是主观的有164人,占13.7%。这一结果说明我们高校学生多数人对历史的价值有一个相同的取向,即认为历史价值应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法则,这个法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时代的大多数人认识的变迁而变迁。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历史的价值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像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经说过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   历史是对人类过往事实的认识和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真实性,但是也有很多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掺杂在我们的认识里面。我们设置了“历史是对人类过去事实的认识和记录”这一命题,以进一步调查当代学生对历史价值认识的状态。针对这一论断,认为无历史不成人类的观点的学生有812人,占67.7%;认为它只对热爱历史、以历史为职业的历史学家有意义的171人,占14.2%;认为只对这种认识和记录所涉及的人及其亲属、后人有意义的138人,占11.5%;认为没意义,“神马都是浮云”的79人,占6.6%。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学生是认同历史与人类同在的客观价值,并进而尊重历史、热爱历史;不能认同历史的客观价值、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人仅是少数。
  4.关于历史的敬畏感
  对于历史的尊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在尊重过往历史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主动地学习历史经验,总结教训,才能生活的更美好;同时因为我们自己也会成为后人的历史,只有踏踏实实,勤奋创造,我们才能无愧于后人和历史。
  尊重历史包括对历史名人、历史遗址遗物的尊重和爱惜。作为历史的载体,我们都不可以否认,旅游文化景区的历史雕塑物是重要实体。当有青年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雕像身上拍照时,我们又该作何感想?针对这一问题,被调查的同学中,认为对历史人物不够尊敬的有625人,占52.1%;认为不必大惊小怪,旅游景区任何人均可拍照151人,占12.5%;认为不雅观,浅薄无知的356人,占29.7%;选其他68人,占5.7%。认为对历史人物不够尊敬的和这种行为不雅观、浅薄无知的达80%以上,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高校学生大多数人对本民族杰出历史人物充满了敬畏感;这种敬畏感可能得益于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反映了对历史功过是非评价的认同,是当前对高校青年学生进一步开展历史事实教育、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基础。
  历史感不仅有存在的方式,通常也有其具体的内容,或者说是通常在对民族国家、政党、家庭、个人的发展史方面等方面表现其具体的感受。
  1.对民族国家历史的感受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优秀灿烂的文化在每一个时代都绽放新的华彩。作为华夏儿女,是否热爱这一份伟大的成果,是否真的发自肺腑地珍惜其中的奥秘与真谛?我们课题组特地针对高校学生对于民族国家历史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华民族历史伟大、渴望了解民族历史真谛的有309人,占25.8%;认为可当作故事了解有491人,占40.9%;认为国内、国外历史应当区别对待的340人,占28.3%;认为没兴趣的有60人,占5%。应该说多数学生对民族国家历史还是有学习和了解的要求;说明我们高校学生有较好的民族国家历史教育的基础;5%的学生对了历史的学习没有兴趣——也说明我国的从小学就开始的历史教育在满足青年学生对民族国家历史了解方面还有许多改进工作要做。当然,也不可否认,即便真正认识到历史学习重要性的青年学生也难免存在对民族国家历史学习和掌握功利性的目的。譬如,在调查中,268人认为学习我国历史会对自己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占22.3%;607人认为会有一定的帮助,占50.6%;237人认为帮助一般,占19.8%;认为没有意义仅88人,占7.3%。多数学生对民族国家历史学习的功利性目的虽无可厚非,但在开展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时候需要加以正确的利用和引导。
  中华民族自古多磨难,经历了世世代代的发展传承,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是否真正地体悟到其中的艰难?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为什么中国还要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关于这一方面,我们追踪了今天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调查表明,对于是否生于忧患,高校学生所持的认识有所不同:认为时刻存在忧患意识的有467人,占38.9%;认为生活很美好,没有忧患意识的377人,占31.4%;认为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忧患的72人,占6%;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有284人,占23.7%。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多了许多浮华,少了一些沉淀,多了些世俗,少了些理想,这当然对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忧患意识养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忧患意识以国史为背景,连接历史感和责任感、使命感;忧患意识的缺失,可能就表现为历史感和责任感的双重危机。
  民族国家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要我们的青年人受过历史教育、具备历史的眼光,则我们的饮食起居、婚嫁喜丧、交往出行、生产劳作等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无一不渗透历史的气息,甚至可以说,生活(存在)就是历史。譬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抬头可见高楼大厦、农舍平房,那么对于眼前常见的建筑物,高校学生认为富有历史感的有哪些呢?在我们的调查中,选择历史遗迹的有889人,占74.1%,选择书店的有91人,占7.6%;选择摩天大楼的36人,占3%;选择校园的27人,占2.2%;选择农家小舍的157人,占13.1%。这是一个逆向调查问题。表面上是收集不同建筑物给人历史感强弱的情况,但对于不同建筑物给人历史感的强弱情况却恰好折射出了被调查者在现实生活中历史感强弱的情况:能于现实生活中历史感较弱的事物产生某种历史感怀的被调查者,正是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人!如此,则能选择书店(不管是否百年老店)、校园(不管是否百年名校)、农家小舍(不管是否饱经沧桑)等建筑为“富有历史感的建筑物”,如果不是出于随意,则不只是说明我们高校学生的历史感并没有完全湮没,而径直可以说我们高校学生中有高达三成的同学具有丰富的民族国家历史感,这未尝不可以说是件可喜可贺之事。
  2.对政党历史的感受
  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60余年。60年来中共党史教育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党史人物、党史理论对于中国大众而言几乎家喻户晓,几成常识。然而,常识若不加强宣传、教育,对于新生代大学生来说,也可能会变得模糊甚至被疑。譬如,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那段历史之间的区别是否有必要搞清楚,今天高校青年学生对此就持有不同观点:认为有必要搞清楚,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有775人,占64.5%;认为没必要搞清楚,两者都是对于中华民族出路的探索,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的有321人,占26.8%;认为搞不清楚,两者都发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都处在国家领土被列强分割的内忧外患时期的也有104人,占8.7%。高校学生是当代中国社会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党史常识的松动或模糊的背后,是某种意义上的对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价值传统认识的舍弃。所以,2010年7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3.对家庭历史的感受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甚至很多年轻人组建了丁克家庭,家族观念已然淡薄;同时,随着高科技和高技术迅速发展,过去曾经流传于世世代代族人中间的家谱和族谱在如今也鲜为人知。家谱或族谱在过去华夏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传承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同一个祖先、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历史维系的重要纽带,是当代人们的历史感除国史、党史之外第三个主要载体或者或生长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学生对于家庭(族)的历史感的现状,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其中接触过家谱或族谱,还仔细研究过的有57人,占4.8%;接触过,但只是粗略地看过的359人,占29.9%;没接触过,但很想看看的有608人,占50.7%;压根没接触过,也没兴趣接触的176人,占14.7%。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大多数高校学生缺乏对于家族历史的了解,很多大学生虽有关注家谱和族谱的想法,但是并没有付诸实际去寻找或者去探索。有无必要以及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去接触、了解各自的家史、族史,可能成为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
  4.对个人历史的感受
  青年学生从出生到读书再到工作,虽然有父母的照顾、老师的教诲,但是自己的个人成长历史只能自己把握。当代中国的青年学生是怎样把握自己的成长史?到了大学阶段他们是否对自己个人成长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期待和追求?就此,我们也设问以了解我们的调查对象。调查显示,持有明确的认识,且一直有计划地努力地学习、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大学生有541人,占45.1%;很平淡的成长,过去的就过去了,没什么可说有的有523人,占43.6%;过去的人生很糟糕,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有136人,占11.3%。不难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并不明确了解或知道自己的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常梳理和总结自己个人成长的经历。没有了航向,如何扬帆起航;没有人生回顾,哪有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宏大的人生感悟?
  同时青年学生从步入大学起,就确定无疑地选择了自己未来将与之紧密相连的高校和要接触与学习的专业,对自己就读的高校(母校)和专业历史的记忆自然成为青年学生个人成长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高校学生对于自己学校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史的了解和认识又如何呢?对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关于高校历史的了解,表示高考填报志愿时很仔细了解过的有163人,占13.6%;进入学校后自己很仔细地研究过的181人,占15%;听朋友和老师的谈论而了解一些的632人,占52.7%;不了解学校历史的有224人,占18.7%。而对于自己专业的发展史的了解,结果显示,很了解的有60人,占5%;比较清楚的有324人,占27%;老师讲多少就了解多少的为604人,占50.3%;不了解的有212人,占17.7%。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对民族国家历史或政党历史还有家族历史感受不明显的学生,其对母校历史感和专业的历史感通常也是模糊或缺乏的。应该说母校是当代青年人成长和发展的一块宝贵的人生高地,专业就是其在这个高地里的位置和身份。如果青年大学生没有其专业历史感,那么可以说他在自己已经走到的人生高地里失却了其应有的高地位置;而如果他对母校的历史感也淡薄阙如的话,那么对他来说这人生高地也就形有实无、没什么意义了。当然,一些青年学生对母校和专业历史感的淡薄阙如,如调查数据所示,也有学生自身以外的原因。
  我们重视历史感问题的调查,并非仅仅因其研究的重要,而实在是感到历史感是否好坏、是否淡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确实是不容忽视的事。历史感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民族、国家、集体、个人长久的内在的沉淀,是力量,是思考。从表面上看,历史感或许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心态;但这种情绪足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思潮。即便被调查的学生也广泛认识到,历史感有许多作用,它可以使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57人,占19%),可以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368人,占30.7%),可以提高我们处事决断能力(392人,占32.7%),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性(168人,占14%)。可以说,历史感是阻止人心沙漠化的甘水。历史感之于老师,是使他们具备学术钻研精神的根基;之于学生,是让莘莘学子静下心来、潜心学业的恒动力;之于民族,是让中华儿女铭记历史教训与经验的开端;之于国家,是使国家具有厚重感的基石。没有历史感的民族,是容易动荡的民族;没有历史感的社会,是浮华虚荣的社会;没有历史感的国家,是没有安全感的国家。
  探讨如何改善当前高校学生历史感的现状,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感的特征。历史感是人类社会种族群居生活的基础和象征,具有同源性、教育性、具体多变性等基本特点。之所以具有同源性,是因为历史感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指向或源于人类共同的客观的历史事实;之所以具有教育性,是因为虽然有人类族群的集体的群居生活,但是如果没有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人们也难以产生群居成员历史的感受。尼采曾经指出,“兽类是非历史地活着的”,①因而它们虽群居一处,也没有历史地感受事物的能力。历史感更具有具体多变的特点。即历史观可能相同,对具体的历史事实或现象的感受可能不一样;在历史感的内容和形式的构成上,历史观并非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即使同一个人,他可能对民族国家的历史没有什么明显的兴趣和强烈的感受,但对其家族的历史却可能如数家珍。因此,历史感与历史观不同,无所谓好坏、对错、科学愚昧的不同,只存在有无、厚薄、强弱的区分。基于此,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历史感状况,我们也就不能遽然作出好坏对错、甚至厚薄的整体判断。譬如,当我们发现高校许多学生对所接触的历史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的历史叙事产生了真实感危机的时候,恰恰又是大多数同学的历史的价值感非常充沛和端正,认为学习民族国家历史对自己成长很有帮助;当我们发现许多青年学生能于日常生活中抬头所见的建筑物身上产生难能可贵的历史感的时候,其实又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自己的个人成长史和自己所置身的学科专业发展史较少思考、甚至一无所知。历史感的具体复杂性,需要我们具备辩证的法眼,绕过历史观抽象的误区,面对历史感鲜活的现实,作细致的甄别梳理、扬长补短的教育培植工作。   探讨如何改善当前高校学生历史感的现状,也应关注历史感产生和变化的客观规律。高校学生历史感的产生规律藏身于其缺失原因之中。在我们的调查中,当前排在前三位影响高校学生历史感形成的因素先后是:同学们感到学习压力太大,没有时间、没有闲情去领略历史智慧和接受历史熏陶;高校(或者是在进高校之前的中学阶段)有关历史课的教学和学习不仅没有形成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反而培植了其对历史学习的厌烦心理;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包括历史渐渐淡出视线,即现代生活节奏里历史感空间原本在缩小、减退。①由此可发现,鲜活的、可接受性的历史事实,恰当的历史教育形式和途径,是历史感产生的最基本的规律性因素。高校青年学生历史感的培植,应当从改善青年学生历史感产生的基本环境条件和途径入手,使青年人在愉悦的而不是厌烦的、享受的而不是枯燥的、分析批判式的而非理论灌输式的历史学习中,产生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和历史理论的熟悉感、认同感及亲切感。而要做到这些,则我们在历史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方面需要做许多改进工作;当我们欣慰日本新任文部科学大臣田中真纪子的“日本的历史教育存在缺陷,应将全面的历史事实告诉国民”②讲话时,我们自己也确实应该如孟宪实教授所主张的,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③
  当然,青年学生历史感的培植是一个不断巩固和强化的教育过程,又是一个教育的系统工程,高校历史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协调社会各有关主体的行动,形成高校内外历史感培植的融合贯通、相互促进的教育体制。无疑,国家应该在全社会强调对于学生历史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应该看到中小学对于青年学生历史感养成的重要启蒙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自觉担当起对每个学生培养历史感的重要职责,但社会其他主体也不能忽视自己对学生、对社会历史感形成在教育环境方面的作用、贡献。因为我们周遭的一切,无不在向我们学生、向我们自己散发着历史文化的气息,在教育着学生,也教育着我们自己。我们高校外的每一个社会主体都要时常警醒自己:我们在创造新的文明同时,是否在破坏旧有的历史;我们要求高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我们让高校拿什么去教育?
  【作者简介】何景春,男,1965年生,湖北黄梅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和近现代中国宪政。
  严煜,女,1988年生,湖北黄梅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璐,女,1990年,内蒙古包头人,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吴丹】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ense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llege students’ historical perception has become the barometer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China.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analysis about 12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five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Wuhan City, the research group has obtaine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which contains the main contents and state of existen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istorical percep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a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Historical Perception, Survey
其他文献
[关键词]死刑核准权,教材,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457-6241(2007)03-0066-02    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死刑案件就一直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先后经过7
摘 要 中国教育体系的近代化相当程度上在追慕西方,基督教会为中国提供了近代特殊教育的典型范式。20世纪初叶之前,教会是中国特殊教育的唯一设办主体,继后,国人方才自办。然,来华教会特殊教育机构亦构成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损;中国近代又是一个激烈泛化抵制西方物事人文捍卫中华传统的时段。客观上说,近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范式为标准,但近代化又应该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在一个大的国度,若无国家的独立自主,
关键词 史料分析,单项选择题,台湾指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9)19—0039—05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试卷,专项考察“历史研究方法”的选择题几乎为空白。《考试大纲》对研究方法的表述为“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实为对一般学科共性研究方法的表述,大而无当,没有与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客观上也导致了该部分命题成为薄弱环节。  究其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作业,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65—02    问题的提出: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但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往往只重视“上课”这一环节,而轻视其他几个环节,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不能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作业是上课之后的重要环节,与课堂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有效的作业设计是
国际数据公司(IDC)日前发布的《2020-2021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占比将达到15.6%,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约62.7亿美元,未来4年将保持30.4%的年复合增长率,2024年将达到172.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虽然受疫情影响,整体市场规模增速未达去年预期,但仍将高于預测期内全球人
摘要 英国中世纪学校教师是我国比较教育史和经济一社会史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对英国中世纪教师的职业资格与生活水准进行了简要的考察与分析,旨在扩展我们对中世纪英国经济社会状况特别是教育状况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 英国,中世纪,教师职业资格  中图分类号 K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1)04-0061-07    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教师最早出现在12世纪的教会记录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君主专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457—6241(2009)11—0067—02    做历史老师,喜欢读本专业的书。在我所读的史学著作中,能让我反复阅读,而每读必有所获的,首推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下简称《得失》)。作者在书中臧否制度,评点得失,条分缕析,多为真知灼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过去的
[关键词]美国,中学历史,课后作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3—0064—04    在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的推荐下,笔者从大象出版社获得了美国学者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著的《世界历史》(中学历史教材)。阅读后,我感觉这本教材在编写的思想、体例、内容的设置和课后作业的设置等方面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有许多方面可为我们借
丹筱彤老师讲的这节《宋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尤其有自身的特色。  一是资源多样,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在这节课上,丹老师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文字材料有历史典籍、史家著述等,图像材料有地图、图片、图表等,还发掘并有效地运用了学校周边的相关资源。正是由于教师恰当地选用了这些教学资源,使得本课的教学内容十分充实,既有历史的特色,又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史事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二是逻辑严谨,教
[关键词]光绪,慈禧,日记,心态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2-0052-09   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十月二十二日(11月15日),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驾崩,成为清宫历史上最后一桩重大悬案。关于光绪死亡之谜,百年来纷争不断。但是随着2008年《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