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响了……”孙老师把我们带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杏坛。孔子,一个充满关怀心的家族成员。一位严师。一位一丝不苟又一身正气的学者官员。一位有爱心的邻居兼社会成员。也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一员,正和他的弟子们坐而论道。他们善语如春,教学自由而融洽,有效而优雅。
幸福!这是我在现场产生的直感。置身在《儿童论语》的课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古代教师的生存状态。孔子是幸福的,弟子们是幸福的。看得出,孙双金老师俨然站在“杏坛”之中,教师连同学生同样是幸福的。——教育维系着人的幸福。检视当前的教育生态,你觉得幸福吗?
一般人看来,传统经典与孩子世界存在着“隔”。课程教学是“求通”的艺术。孙双金老师的本事在于:传统经典进入课程之后。它的表情生动了。而不是板着面孔。进行冰冷的传递。学生亲近经典,与孔子对话,目光“相视”,同一平面,没有色镜,主客不分;情感“相融”,心敞开了,你说我辩,自在交流,不吐不快;意义“相生”,新的视野徐徐展开,新的视点呈现出来,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在交流中生成。当师生融入经典的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全身心被一种情智占据了,好像进入一种“澄明之境”:感动、沉静、悠远……这种久也不能散去的感觉,就是一种“语文式的人文精神”吧。就在这样的教学对话中,经典最后成了通识,成了学生精神生命中的一部分。
站在课程的角度看。我看到了“精粹”。课程内容的精粹。孙老师以“乐”为价值取向,从《论语》中掏出了最有意思的东西。以“学习之道”和“为人之道”两个维度,裁剪出“儿童版”的《论语》教材,留足了语文学习的“好胃口”,这是“求通”的基础;我还看到了“精彩”,学习活动的精彩。课堂从“开学典礼”开始。教学环境是润泽的。学习方式是轻松的,提问、探讨、辩论,一步一步“亲近”经典,走向情智共生的境地。“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他的弟子子禽却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就这样,孙老师不断挑起矛盾,教与学始终保持一定落差,创造出和而不同的对话张力。这是“求通”的技术保障:我还看到了“精神”。这是一节有深厚精神底蕴的课,“孔子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温、良、恭、俭、让。所以做为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是温、良、恭、俭、让。”孙老师说得多好啊,这就触及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强加给孩子的,在课程实现上做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上出了精气神儿。上出了高品质。《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孙老师能上到这样的境界,《儿童论语》可谓经典教学中的“精品”!
孙双金老师主张:十三岁以前的语文。强调经典诗文的积淀。经典诗文要进教材,要进课堂,要通过课程实现。《儿童论语》这节课,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在社会转型的艰难时期。经济持续高涨。国家在急行军,可“橡皮人”与“空心人”越来越多。经济转型需要精神文化转型的配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课程教学要不要经典?这似乎不需要讨论。问题是,如何建构课程经典教学?围观孙老师的这一样本。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1 择高处立。这个高处就是“文化”。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为了生命样态优化而创新,这是人的文化属性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早在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这样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于训练,而在于文化。”《论语》作为民族文化最强音,理应进入课程的视野。在孙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的进化过程:作为一般文化成果,语言形式中的价值内蕴,《论语》可以看做是“客观的知识”:在经过孙老师的创造性设计后,它被教材化了、教学化了,蕴含着积极的召唤张力,发生了第一重进化。价值内蕴转向价值发掘,它也就成为了“教学知识”:最后与学生发生视界融合,完成了语文教育的人格涵养,它进化成为“学生的主体知识”,即“价值的内化”。可见,“文化”并没有被架空,相反,它是那样真实,那样楚楚动人。
2 就平地坐。这个平地就是“语言”。这节课是须臾不离语言的。教学方式是“语文的方式”,主要以品味、讨沦与朗诵为主,让学生亲近语言。通过语言真真切切看到孔子这个人,这个人的音容笑貌,还通过吟诵感受语言的力量。“不亦说乎”中“说”和“乐”的区别。“愠”的内蕴,字词教学直指精神的内核。孙老师呈现“学”的小篆字体。让学生钟情于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这个“根”就是理性的凝聚,价值的意蕴。“今天我们是语文课,不仅要讲做人。你们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都很精炼。…‘我觉得孔子的语言是对仗的。…‘我发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的结尾都是‘不亦……乎?………孙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把握住了语言因素。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如果偏离了语言的要素。“文化”也就成了虚妄的东西,而进入了空气稀薄的高空。
3 向宽处行。这个“宽处”就是生活。孙老师注意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学习之道就是“好、择、思、温、问”,这不正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吗?以孔子、庄子……为友、为偶像,而不仅仅是以科比、超女……为偶像,一旦价值确立起来,这不正能给孩子带来多层次、持久的快乐吗?我们不一定认同孙老师说的《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但我们认同经典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把孩子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它们尚处在种子状态——浸润在优秀文化的环境中。不就能得到健康地成长吗?
孤立地围观孙老师的这堂课。好与不好。它的意义并不大。这节课是传统经典教学的一个样本。如何看待经典?如何站在课程的角度建筑经典教学?语文教师如何作为?国家又如何作为。而让经典教学成为“国家景观”?沿着这样的方向去想,去做,《儿童论语》的价值也就跟着生成了。进入课程的经典/魏星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响了……”孙老师把我们带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杏坛。孔子,一个充满关怀心的家族成员。一位严师。一位一丝不苟又一身正气的学者官员。一位有爱心的邻居兼社会成员。也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一员,正和他的弟子们坐而论道。他们善语如春,教学自由而融洽,有效而优雅。
幸福!这是我在现场产生的直感。置身在《儿童论语》的课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古代教师的生存状态。孔子是幸福的,弟子们是幸福的。看得出,孙双金老师俨然站在“杏坛”之中,教师连同学生同样是幸福的。——教育维系着人的幸福。检视当前的教育生态,你觉得幸福吗?
一般人看来,传统经典与孩子世界存在着“隔”。课程教 学是“求通”的艺术。孙双金老师的本事在于:传统经典进入课程之后。它的表情生动了。而不是板着面孔。进行冰冷的传递。学生亲近经典,与孔子对话,目光“相视”,同一平面,没有色镜,主客不分;情感“相融”,心敞开了,你说我辩,自在交流,不吐不快;意义“相生”,新的视野徐徐展开,新的视点呈现出来,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在交流中生成。当师生融入经典的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全身心被一种情智占据了,好像进入一种“澄明之境”:感动、沉静、悠远……这种久也不能散去的感觉,就是一种“语文式的人文精神”吧。就在这样的教学对话中,经典最后成了通识,成了学生精神生命中的一部分。
站在课程的角度看。我看到了“精粹”。课程内容的精粹。孙老师以“乐”为价值取向,从《论语》中掏出了最有意思的东西。以“学习之道”和“为人之道”两个维度,裁剪出“儿童版”的《论语》教材,留足了语文学习的“好胃口”,这是“求通”的基础;我还看到了“精彩”,学习活动的精彩。课堂从“开学典礼”开始。教学环境是润泽的。学习方式是轻松的,提问、探讨、辩论,一步一步“亲近”经典,走向情智共生的境地。“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他的弟子子禽却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就这样,孙老师不断挑起矛盾,教与学始终保持一定落差,创造出和而不同的对话张力。这是“求通”的技术保障:我还看到了“精神”。这是一节有深厚精神底蕴的课,“孔子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温、良、恭、俭、让。所以做为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是温、良、恭、俭、让。”孙老师说得多好啊,这就触及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强加给孩子的,在课程实现上做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上出了精气神儿。上出了高品质。《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孙老师能上到这样的境界,《儿童论语》可谓经典教学中的“精品”!
孙双金老师主张:十三岁以前的语文。强调经典诗文的积淀。经典诗文要进教材,要进课堂,要通过课程实现。《儿童论语》这节课,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在社会转型的艰难时期。经济持续高涨。国家在急行军,可“橡皮人”与“空心人”越来越多。经济转型需要精神文化转型的配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课程教学要不要经典?这似乎不需要讨论。问题是,如何建构课程经典教学?围观孙老师的这一样本。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1 择高处立。这个高处就是“文化”。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为了生命样态优化而创新,这是人的文化属性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早在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这样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于训练,而在于文化。”《论语》作为民族文化最强音,理应进入课程的视野。在孙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的进化过程:作为一般文化成果,语言形式中的价值内蕴,《论语》可以看做是“客观的知识”:在经过孙老师的创造性设计后,它被教材化了、教学化了,蕴含着积极的召唤张力,发生了第一重进化。价值内蕴转向价值发掘,它也就成为了“教学知识”:最后与学生发生视界融合,完成了语文教育的人格涵养,它进化成为“学生的主体知识”,即“价值的内化”。可见,“文化”并没有被架空,相反,它是那样真实,那样楚楚动人。
2 就平地坐。这个平地就是“语言”。这节课是须臾不离语言的。教学方式是“语文的方式”,主要以品味、讨沦与朗诵为主,让学生亲近语言。通过语言真真切切看到孔子这个人,这个人的音容笑貌,还通过吟诵感受语言的力量。“不亦说乎”中“说”和“乐”的区别。“愠”的内蕴,字词教学直指精神的内核。孙老师呈现“学”的小篆字体。让学生钟情于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这个“根”就是理性的凝聚,价值的意蕴。“今天我们是语文课,不仅要讲做人。你们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都很精炼。…‘我觉得孔子的语言是对仗的。…‘我发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的结尾都是‘不亦……乎?………孙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把握住了语言因素。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如果偏离了语言的要素。“文化”也就成了虚妄的东西,而进入了空气稀薄的高空。
3 向宽处行。这个“宽处”就是生活。孙老师注意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学习之道就是“好、择、思、温、问”,这不正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吗?以孔子、庄子……为友、为偶像,而不仅仅是以科比、超女……为偶像,一旦价值确立起来,这不正能给孩子带来多层次、持久的快乐吗?我们不一定认同孙老师说的《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但我们认同经典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把孩子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它们尚处在种子状态——浸润在优秀文化的环境中。不就能得到健康地成长吗?
孤立地围观孙老师的这堂课。好与不好。它的意义并不大。这节课是传统经典教学的一个样本。如何看待经典?如何站在课程的角度建筑经典教学?语文教师如何作为?国家又如何作为。而让经典教学成为“国家景观”?沿着这样的方向去想,去做,《儿童论语》的价值也就跟着生成了。
幸福!这是我在现场产生的直感。置身在《儿童论语》的课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古代教师的生存状态。孔子是幸福的,弟子们是幸福的。看得出,孙双金老师俨然站在“杏坛”之中,教师连同学生同样是幸福的。——教育维系着人的幸福。检视当前的教育生态,你觉得幸福吗?
一般人看来,传统经典与孩子世界存在着“隔”。课程教学是“求通”的艺术。孙双金老师的本事在于:传统经典进入课程之后。它的表情生动了。而不是板着面孔。进行冰冷的传递。学生亲近经典,与孔子对话,目光“相视”,同一平面,没有色镜,主客不分;情感“相融”,心敞开了,你说我辩,自在交流,不吐不快;意义“相生”,新的视野徐徐展开,新的视点呈现出来,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在交流中生成。当师生融入经典的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全身心被一种情智占据了,好像进入一种“澄明之境”:感动、沉静、悠远……这种久也不能散去的感觉,就是一种“语文式的人文精神”吧。就在这样的教学对话中,经典最后成了通识,成了学生精神生命中的一部分。
站在课程的角度看。我看到了“精粹”。课程内容的精粹。孙老师以“乐”为价值取向,从《论语》中掏出了最有意思的东西。以“学习之道”和“为人之道”两个维度,裁剪出“儿童版”的《论语》教材,留足了语文学习的“好胃口”,这是“求通”的基础;我还看到了“精彩”,学习活动的精彩。课堂从“开学典礼”开始。教学环境是润泽的。学习方式是轻松的,提问、探讨、辩论,一步一步“亲近”经典,走向情智共生的境地。“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他的弟子子禽却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就这样,孙老师不断挑起矛盾,教与学始终保持一定落差,创造出和而不同的对话张力。这是“求通”的技术保障:我还看到了“精神”。这是一节有深厚精神底蕴的课,“孔子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温、良、恭、俭、让。所以做为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是温、良、恭、俭、让。”孙老师说得多好啊,这就触及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强加给孩子的,在课程实现上做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上出了精气神儿。上出了高品质。《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孙老师能上到这样的境界,《儿童论语》可谓经典教学中的“精品”!
孙双金老师主张:十三岁以前的语文。强调经典诗文的积淀。经典诗文要进教材,要进课堂,要通过课程实现。《儿童论语》这节课,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在社会转型的艰难时期。经济持续高涨。国家在急行军,可“橡皮人”与“空心人”越来越多。经济转型需要精神文化转型的配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课程教学要不要经典?这似乎不需要讨论。问题是,如何建构课程经典教学?围观孙老师的这一样本。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1 择高处立。这个高处就是“文化”。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为了生命样态优化而创新,这是人的文化属性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早在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这样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于训练,而在于文化。”《论语》作为民族文化最强音,理应进入课程的视野。在孙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的进化过程:作为一般文化成果,语言形式中的价值内蕴,《论语》可以看做是“客观的知识”:在经过孙老师的创造性设计后,它被教材化了、教学化了,蕴含着积极的召唤张力,发生了第一重进化。价值内蕴转向价值发掘,它也就成为了“教学知识”:最后与学生发生视界融合,完成了语文教育的人格涵养,它进化成为“学生的主体知识”,即“价值的内化”。可见,“文化”并没有被架空,相反,它是那样真实,那样楚楚动人。
2 就平地坐。这个平地就是“语言”。这节课是须臾不离语言的。教学方式是“语文的方式”,主要以品味、讨沦与朗诵为主,让学生亲近语言。通过语言真真切切看到孔子这个人,这个人的音容笑貌,还通过吟诵感受语言的力量。“不亦说乎”中“说”和“乐”的区别。“愠”的内蕴,字词教学直指精神的内核。孙老师呈现“学”的小篆字体。让学生钟情于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这个“根”就是理性的凝聚,价值的意蕴。“今天我们是语文课,不仅要讲做人。你们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都很精炼。…‘我觉得孔子的语言是对仗的。…‘我发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的结尾都是‘不亦……乎?………孙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把握住了语言因素。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如果偏离了语言的要素。“文化”也就成了虚妄的东西,而进入了空气稀薄的高空。
3 向宽处行。这个“宽处”就是生活。孙老师注意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学习之道就是“好、择、思、温、问”,这不正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吗?以孔子、庄子……为友、为偶像,而不仅仅是以科比、超女……为偶像,一旦价值确立起来,这不正能给孩子带来多层次、持久的快乐吗?我们不一定认同孙老师说的《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但我们认同经典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把孩子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它们尚处在种子状态——浸润在优秀文化的环境中。不就能得到健康地成长吗?
孤立地围观孙老师的这堂课。好与不好。它的意义并不大。这节课是传统经典教学的一个样本。如何看待经典?如何站在课程的角度建筑经典教学?语文教师如何作为?国家又如何作为。而让经典教学成为“国家景观”?沿着这样的方向去想,去做,《儿童论语》的价值也就跟着生成了。进入课程的经典/魏星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响了……”孙老师把我们带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杏坛。孔子,一个充满关怀心的家族成员。一位严师。一位一丝不苟又一身正气的学者官员。一位有爱心的邻居兼社会成员。也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一员,正和他的弟子们坐而论道。他们善语如春,教学自由而融洽,有效而优雅。
幸福!这是我在现场产生的直感。置身在《儿童论语》的课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古代教师的生存状态。孔子是幸福的,弟子们是幸福的。看得出,孙双金老师俨然站在“杏坛”之中,教师连同学生同样是幸福的。——教育维系着人的幸福。检视当前的教育生态,你觉得幸福吗?
一般人看来,传统经典与孩子世界存在着“隔”。课程教 学是“求通”的艺术。孙双金老师的本事在于:传统经典进入课程之后。它的表情生动了。而不是板着面孔。进行冰冷的传递。学生亲近经典,与孔子对话,目光“相视”,同一平面,没有色镜,主客不分;情感“相融”,心敞开了,你说我辩,自在交流,不吐不快;意义“相生”,新的视野徐徐展开,新的视点呈现出来,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在交流中生成。当师生融入经典的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全身心被一种情智占据了,好像进入一种“澄明之境”:感动、沉静、悠远……这种久也不能散去的感觉,就是一种“语文式的人文精神”吧。就在这样的教学对话中,经典最后成了通识,成了学生精神生命中的一部分。
站在课程的角度看。我看到了“精粹”。课程内容的精粹。孙老师以“乐”为价值取向,从《论语》中掏出了最有意思的东西。以“学习之道”和“为人之道”两个维度,裁剪出“儿童版”的《论语》教材,留足了语文学习的“好胃口”,这是“求通”的基础;我还看到了“精彩”,学习活动的精彩。课堂从“开学典礼”开始。教学环境是润泽的。学习方式是轻松的,提问、探讨、辩论,一步一步“亲近”经典,走向情智共生的境地。“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他的弟子子禽却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就这样,孙老师不断挑起矛盾,教与学始终保持一定落差,创造出和而不同的对话张力。这是“求通”的技术保障:我还看到了“精神”。这是一节有深厚精神底蕴的课,“孔子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温、良、恭、俭、让。所以做为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是温、良、恭、俭、让。”孙老师说得多好啊,这就触及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强加给孩子的,在课程实现上做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上出了精气神儿。上出了高品质。《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孙老师能上到这样的境界,《儿童论语》可谓经典教学中的“精品”!
孙双金老师主张:十三岁以前的语文。强调经典诗文的积淀。经典诗文要进教材,要进课堂,要通过课程实现。《儿童论语》这节课,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在社会转型的艰难时期。经济持续高涨。国家在急行军,可“橡皮人”与“空心人”越来越多。经济转型需要精神文化转型的配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课程教学要不要经典?这似乎不需要讨论。问题是,如何建构课程经典教学?围观孙老师的这一样本。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1 择高处立。这个高处就是“文化”。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为了生命样态优化而创新,这是人的文化属性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早在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这样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于训练,而在于文化。”《论语》作为民族文化最强音,理应进入课程的视野。在孙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的进化过程:作为一般文化成果,语言形式中的价值内蕴,《论语》可以看做是“客观的知识”:在经过孙老师的创造性设计后,它被教材化了、教学化了,蕴含着积极的召唤张力,发生了第一重进化。价值内蕴转向价值发掘,它也就成为了“教学知识”:最后与学生发生视界融合,完成了语文教育的人格涵养,它进化成为“学生的主体知识”,即“价值的内化”。可见,“文化”并没有被架空,相反,它是那样真实,那样楚楚动人。
2 就平地坐。这个平地就是“语言”。这节课是须臾不离语言的。教学方式是“语文的方式”,主要以品味、讨沦与朗诵为主,让学生亲近语言。通过语言真真切切看到孔子这个人,这个人的音容笑貌,还通过吟诵感受语言的力量。“不亦说乎”中“说”和“乐”的区别。“愠”的内蕴,字词教学直指精神的内核。孙老师呈现“学”的小篆字体。让学生钟情于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这个“根”就是理性的凝聚,价值的意蕴。“今天我们是语文课,不仅要讲做人。你们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都很精炼。…‘我觉得孔子的语言是对仗的。…‘我发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的结尾都是‘不亦……乎?………孙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把握住了语言因素。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如果偏离了语言的要素。“文化”也就成了虚妄的东西,而进入了空气稀薄的高空。
3 向宽处行。这个“宽处”就是生活。孙老师注意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学习之道就是“好、择、思、温、问”,这不正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吗?以孔子、庄子……为友、为偶像,而不仅仅是以科比、超女……为偶像,一旦价值确立起来,这不正能给孩子带来多层次、持久的快乐吗?我们不一定认同孙老师说的《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但我们认同经典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把孩子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它们尚处在种子状态——浸润在优秀文化的环境中。不就能得到健康地成长吗?
孤立地围观孙老师的这堂课。好与不好。它的意义并不大。这节课是传统经典教学的一个样本。如何看待经典?如何站在课程的角度建筑经典教学?语文教师如何作为?国家又如何作为。而让经典教学成为“国家景观”?沿着这样的方向去想,去做,《儿童论语》的价值也就跟着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