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公开观摩的课,还是常态下的“家常课”,繁琐、失真不乏其中。课堂上小品表演,才艺展示,采访、辩论、演讲、导游……热热闹闹,令人眼花缭乱,有人形象地把这“热热闹闹”的观摩课称为“T型台”上的时装秀,华丽而不实用。“家常课”中表现在教师过多关注课堂流程,把教学过程按部就班走完就算完成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走马观花”式地在文本中“走”了一趟。思维是否有碰撞?思想得到多少启迪?情感产生多少共鸣?语文素养能积淀多少?
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瀑布》一课。教师课堂流程是这样:首先,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内容;其次,作者如何写瀑布的声音、景色?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再次,有感情地读诗歌;最后,完成课后作业。我认为这样上,还不够,课堂还显得有些“空”洞。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没有感受到瀑布的美,心灵没有得到震撼。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文本,没有关注课堂主人———学生的心理。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课堂因关注学生少而没有生成,课堂设计是平面的,学生思维是定向单一的,课堂显得“空”而失真。
课堂上不要过多关注教案流程,要关注的是学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想画面,说说感受,读读诗句,写写感受,背诵美文;让学生用心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是积极的,课堂是充实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读书、交流、表达,真正上的是具有“语文味的”的语文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日积月累的课堂上得到提升。
一些语文课上,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频繁使用,不管什么类型的课堂,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安排讨论,看似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但往往看到的是讨论目的不明确,过程缺乏指导、调控,徒有形式,无实际价值,假而空。课堂那些貌似完美的环节,学生好像乐了,玩了,唱了,演了,但热闹之后,显示的是苍白和贫乏,这样的低效或无效劳动还是不要展示为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提倡课堂上精简不必要的环节就是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去安安静静、十分投入地读书、思考。还要课内阅读到课外延伸,从一篇到多篇,为学生人生着色。
我们提倡平实的课堂即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的教学,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是原色、原汁、原味。教师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对话,以真诚和作者和学生作交流。当前有些课,容量太大,节奏过快,课件多。教师连珠炮式的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匆匆忙忙说出老师想要的标准答案,教师“一唱”学生“一随”,课堂看似完美无缺,可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缺了思考的空间,没了静心读书写话的时间,课堂如蜻蜓点水。语文课要“消肿”就要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
每次听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都让人心头为之一振,他的课堂充满智慧但又不乏“实”。课堂上他的心中只有学生,一切都围绕着学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每一次板书总是一笔一画,认认真真书写。至今在我脑海里还定格着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头发半白,气质儒雅的老师面向黑板(背对着学生),左手按着黑板,右手拿着粉笔,两腿半蹲(像蹲马步一样)一笔一画书写着板书。他说站直了板书会挡住学生的视线,因此要蹲下来。这一小小的动作彰显于老师尊重学生的魅力人格。再看这一教学片断:教学《全神贯注》,一位同学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老师热情的鼓励让那位学生有了信心,第七遍他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写一句名言“只要全神贯注地朗读课文,一定能成功”让听课师生都非常感动。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心中也只有学生,实实在在教,扎扎实实地训练,给学生营造出的是轻松愉快、平实有效的课堂氛围。
“华而不实”和费时低效的课堂,是我们要摒弃的,教育要求真、求实。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我们都应秉着以发展学生为宗旨,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有所得,有所获,让每个孩子彰显生命本性,张扬自由个性。让生命和语文一起成长,让语文课更精彩!
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瀑布》一课。教师课堂流程是这样:首先,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内容;其次,作者如何写瀑布的声音、景色?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再次,有感情地读诗歌;最后,完成课后作业。我认为这样上,还不够,课堂还显得有些“空”洞。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没有感受到瀑布的美,心灵没有得到震撼。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文本,没有关注课堂主人———学生的心理。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课堂因关注学生少而没有生成,课堂设计是平面的,学生思维是定向单一的,课堂显得“空”而失真。
课堂上不要过多关注教案流程,要关注的是学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想画面,说说感受,读读诗句,写写感受,背诵美文;让学生用心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是积极的,课堂是充实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读书、交流、表达,真正上的是具有“语文味的”的语文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日积月累的课堂上得到提升。
一些语文课上,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频繁使用,不管什么类型的课堂,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安排讨论,看似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但往往看到的是讨论目的不明确,过程缺乏指导、调控,徒有形式,无实际价值,假而空。课堂那些貌似完美的环节,学生好像乐了,玩了,唱了,演了,但热闹之后,显示的是苍白和贫乏,这样的低效或无效劳动还是不要展示为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提倡课堂上精简不必要的环节就是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去安安静静、十分投入地读书、思考。还要课内阅读到课外延伸,从一篇到多篇,为学生人生着色。
我们提倡平实的课堂即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的教学,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是原色、原汁、原味。教师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对话,以真诚和作者和学生作交流。当前有些课,容量太大,节奏过快,课件多。教师连珠炮式的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匆匆忙忙说出老师想要的标准答案,教师“一唱”学生“一随”,课堂看似完美无缺,可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缺了思考的空间,没了静心读书写话的时间,课堂如蜻蜓点水。语文课要“消肿”就要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
每次听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都让人心头为之一振,他的课堂充满智慧但又不乏“实”。课堂上他的心中只有学生,一切都围绕着学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每一次板书总是一笔一画,认认真真书写。至今在我脑海里还定格着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头发半白,气质儒雅的老师面向黑板(背对着学生),左手按着黑板,右手拿着粉笔,两腿半蹲(像蹲马步一样)一笔一画书写着板书。他说站直了板书会挡住学生的视线,因此要蹲下来。这一小小的动作彰显于老师尊重学生的魅力人格。再看这一教学片断:教学《全神贯注》,一位同学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老师热情的鼓励让那位学生有了信心,第七遍他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写一句名言“只要全神贯注地朗读课文,一定能成功”让听课师生都非常感动。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心中也只有学生,实实在在教,扎扎实实地训练,给学生营造出的是轻松愉快、平实有效的课堂氛围。
“华而不实”和费时低效的课堂,是我们要摒弃的,教育要求真、求实。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我们都应秉着以发展学生为宗旨,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有所得,有所获,让每个孩子彰显生命本性,张扬自由个性。让生命和语文一起成长,让语文课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