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的实现路径

来源 :黑龙江教育·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时代对人才的发展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探究式阅读、主导式阅读、批判式阅读三方面,以“深度学习”理念为导向,依托信息技术分析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关注点,旨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阅读;深度学习
   作为21世纪的重要学习理念之一,深度学习完全符合我国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各项目标和需求。与此同时,其也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在高中课程目标建构过程中,阅读教学属于“五领域”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决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所以,本文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依托信息技术,开启专题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阅读依托“语文学习任务群”,结合传统语文“教案”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科活动当中的“活动设计”,既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内部整合,又能培养学生高阶段的认知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所感兴趣的语文话题,同时借助网络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加工和处理自己阅读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而提高实践应用和信息分析能力。具体来说,专题探究式阅读的实践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阅读主题
   阅读主题的选择需要考虑语文学科及课程的特点,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比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基于此开展毛主席诗词专题阅读活动。再比如高中二年级下册所选取的《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三篇知名戏剧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悲剧”为主题,进行不同戏剧形式的对比学习,进而多维度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2.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在正式展开教学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要能基于学生原本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即将要展开学习的文本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比如在学习戏剧主题单元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探究中外戏剧的异同点、戏剧题材的要素和主要特点、悲剧的概念和特点等,而且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探索,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3.自主深入探究
   这是探究式阅读学习的中心环节,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阅读主人的关键所在。在具体探究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将其所拥有的好奇心具体转移到探究的项目上,不断提高其信息分析和技术探究的能力。
   4.总结交流与评价
   可以采取图表、文字、表演等多种方式展示交流成果。如在学习古典戏剧部分时,某小组选择了“中国古典戏剧与当代戏剧不同”的课题,汇报了宋代以来中国戏剧的发展情况,将自己所阅读的古典戏剧,包括古代的《牡丹亭》和元杂剧部分作品,以及现代的《雷雨》《原野》进行对比和分析,将部分经典片段制作成对比视频进行分享,而其他小组则可以在其汇报结束后评估该小组的汇报情况。如此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便完成了专题的阅读,并且收获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个人的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依托跨学科整合,开启主导式阅读
   整合型教学强调以问题为核心,打破学科的壁垒和束缚,充分整合各个学科的优质资源,逐渐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懂得解决问题,不断加强对事物整体性的认知,更好地培养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这种整合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推动学生深度学习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细节需要引起重视。比如在正式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与各科教师做好交流与沟通,争取各学科教师的鼎力支持。教师要以共享资源为契机,立足各个学科,结合阶段性的教学任务,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以期实现多维度的知识整合。基于此,笔者以2020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主要的切入点,做了如下的跨学科教学设计:
   1.背景设置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武漢离汉通道被迫关闭,开始了漫长的“封城”。原本美好的春节仿佛一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各地民众都开始自觉居家隔离。尽管那个春节异常特别,但是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畏和担当,多少逆行者牺牲小我,奔赴前线,构筑起守护中华民族,守护广大人民的坚固城墙。2020年4月后,随着武汉离汉通道的重新开启,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像中国这般,举全国之力齐心抗疫,于是,笔者提出“全球抗疫大环境下,中国力量是如何体现的”这一问题,以期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格,强化爱国主义信仰和精神。
   2.教学设计
   首先,在正式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展出国内外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图文报道、影像资料,让学生对国内外的疫情防控形势、成果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学生就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国内外诸多国家所采取的抗疫政策的观点与看法。
   其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上标记几个疫情防控的关键国家,比如中国、美国、巴西、印度等,分别介绍其疫情防控的情况以及疫情防控不当、情况比较严重的几个国家。在设置具体介绍内容方面,可以包括这些国家的自然地理情况,截至某一时间点的确诊人数等。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疫情防控的大体情况。
   再次,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基于自己原有的认知,在网络上寻找所需的信息和内容,并进行分析和深化研究。    第四,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特殊事件,可以借助班级内部的宣传栏、校内的文化长廊等,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艺术设计宣传,图文并茂地呈现前期所收集到的信息。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设置独特的“聆听”专栏,让看到宣传栏的同学可以就疫情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进行感悟分享。
   最后,回归语文学科,采取写作的办法,将学生的所感所悟进行汇总,学生可以在作文当中表达自己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完成作文后,学生彼此之间可以进行互评互改,在思想交流过程中,升华思想。
   ●依托高阶思维,开启批判式阅读
   在高中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要通过反思和质疑所学习到的知识来实现。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黄金时期,高中阶段教师通过启发式诱导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促使其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判断问题,直到最后解决问题。
   1.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需要以充分了解学情为前提。毕竟教師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了如指掌,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才会让批判性教学发挥其作用和效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索往往源自于对课文主旨的深刻把握,所以教师既要考虑到学情,又要考虑到如何让问题激发学生本身的兴趣,促使其产生疑问。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课文当中的烛之武可以凭借一人之力成功劝退秦国军队。这一段很多学生不解,有人认为行文过于夸张,不合常理,有人认为秦师完全可以不退。此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再比如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涉及一些历史元素和背景,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从“鸿门宴”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楚汉之争最终获胜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主动学习、收集资料、积极探究,最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深化了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2.广泛交流,思想碰撞
   在高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通常情况下,学生展开的阅读活动,所谓的批判性交流、碰撞式思维可以存在于师生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学生彼此之间。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深化对文化的理解,细化对学生思路启迪和开发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语文教师对问题深度和广度的设置和开发就显得十分关键。这样面对问题,学生就能锻炼新的思考方式,重新梳理知识架构,不断探索新的答案和思路,如此学习不仅仅是整合碎片的过程,更是养成良好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思维的重要途径。
   总之,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语文教学诉求,所以深度学习是满足这一时代诉求的必然选择。
  ■ 编辑/李    莉
其他文献
神话,是文学的先河,文化的起源。小学生学习文化自然要从源头学起。神话中那些神奇的幻想,较之其他文学更让他们着迷。作家严优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瑰宝,而人类个体的童年常常在迅速地经历和重复人类这一物种童年的精神历程,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发出的疑问,常常与远古人类的话题和疑问相似,这是神话之所以对小朋友独具吸引力的原因。换句话说,今天我们通过讲述神话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能比其他
期刊
哈尔滨市第六十四中学构建的“四维”校本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方式、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是落地“尊重生命、多元发展”办学理念和实现“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目标的有力支撑,在对课程的建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推进了学校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进程。   一、构建艺体校本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体素养,“选课走班”的形式为“双新
期刊
摘 要:探究动态问题,妙用特殊思想。如果一个数学结论对一般情况成立,那么对于特殊值的情况必然成立。因此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就可以利用特殊值法,选择恰当的特殊值、特殊点、特殊图形来解决,这对烦琐问题的求解意义重大。本文将针对特殊值在动态轨迹中的巧妙运用进行说明。   关键词:数学素养;特殊值;归纳推理;动点问题     1.研究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包括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学抽象
期刊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
期刊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6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巩固把感受与语言文字建立关联的阅读方法,在不断丰富、深化阅读感受的过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西门豹的智慧。   2.通过圈画批注,运用重点词句品析的方法读懂课文,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思维。在自主阅读批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借助文中西门豹言行的描写
期刊
教学目标:   1.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稼、腾”等12个生字;会写“炎”等8个生字;理解“炙烤、滋润”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在不指读的情况下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尝试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这个故事。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探寻古时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赞叹古代人类的智慧。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神话带给读者的神
期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教学时直接给出概念,再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和分析,最后应用概念,强化理解。这样教没有顾及到学生感受,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概念,很难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最近听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九单元“溶液的形成”一课,觉得“溶液”概念教学部分授课
期刊
单元语文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斯、惨”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   教学重点: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
期刊
单元语文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措、混”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清
期刊
摘 要: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体现了祖先的智慧和才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少初中生对古诗词的解读不够透彻,无法掌握诗词的精髓,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的艺术魅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