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作文教学之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2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文教学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适时融入情境作文教学,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本文从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入手,探讨一些有益于小学生写作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属重难点,但长期以来小学的作文课堂是采取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应试技能,导致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受到压制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调动小学生的个性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营造愉快的氛围,激发写作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去习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处于初始写作阶段,缺乏一定的写作基础,没有过多的语言文字积累,脑海中形成映像却无法用文字流畅地表达出来,遂在写作过程中总是出现无话可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所谓“言之无物”的现象。他们在刚接触作文的时候大都持有排斥态度,面对描述的事物没有清晰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欠缺仔细的观察,导致没有足够的文字用以支撑表达。部分作文题目也远离学生日常实际,脱离现实,让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导致作文胡编乱造,缺乏真实的情感。而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也忽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耐心,面对对作文题目无从下手而感到烦躁的小学生没有加以耐心与鼓励,使小学生对写作失去信心与兴趣。
  二、小学语文情境作文教学策略
  我国最早提出情境教学并付诸于成功实践的是著名儿童教育家、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他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情境教学的定义:“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即主要以儿童对事物认识为基础创造一定的写作情境,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将生活与写作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现以情境教学概念为基础拓展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努力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作文教学情境,让学生文思涌动,乐在其中。
  以图吸引,引入情境。利用色彩斑斓、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剪贴画、卡通片以及动画片等再现情境,把学生带进美丽的画面,让其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倾吐的欲望。如在教学生写“春天在哪里”的作文时,可依次展现花草树木、田园乡间的春天美景图,让他们去寻找春天的影子,或是带领他们到操场上亲身观察身边的景色,看看叶子闻闻花朵,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寻觅与他人眼中不一样的春天。多姿多彩的美好事物进入了学生们好奇的眼睛,春姑娘带给万物的萌动也触动了他们的心,自然进入了作文中。利用美丽的画面或是亲身感受逐步引导出孩子所能想到的好词,然后再进一步引导他们组成流畅的句子,最后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扮演角色,进入情境。接近学生生活,具有童趣性的小品、童话表演能够带领学生成为情境中的角色,使学生进入角色世界或亲身体验角色世界。扮演角色具有生动的情节形式,独具个性的情感色彩和美感形象,甚至某个幽默有趣的环节会触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情绪高涨,印象深刻,急于表达心中所想所感。也可学生戴上角色头饰,排练话剧然后分小组在班上表演,大家热情满腔,踊跃参与。每个小组为争取表现出众都会认真去准备,为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他们会对故事情节进一步熟悉把握。在对故事理解透彻后,把故事重新演绎出来,对话也需要各位扮演者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来组织语言,在流畅地描述故事的促动下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排练中当然也会发生不少趣事,学生们面对作文题目时自然有话可说,有感所发,从而提高写作速度与质量。
  音乐渲染,走入情境。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音乐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通过想象显现情境中的美,可以進一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想象力与共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与主题一致或是相似的音乐,稳定学生的情绪,慢慢带入预计中所要创设的情境中,烘托、渲染即将呈现的情境氛围。如在《静夜思》的课后拓写训练中,可以播放思乡曲来呼唤学生内心中对家乡的情感,可以通过曲目绕耳来感受作者身处异地他乡时的孤独无奈之情,然后询问学生想象已经离开家乡长时间的心情如何,逐步激发其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
  利用物象演示,创设情境。演示一个小魔术、做一个小实验、玩一个小游戏或是摆一件实物,通过物象演示创设符合孩子爱玩天性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发学生说和写。如描写一场精彩的比赛时,带领学生们到操场上进行拔河比赛或者跑步比赛,在比赛之前需要学生做好几个细节留意,一是留意比赛前的气氛;二是留意比赛时双方选手的神态动作表情;三是留意啦啦队同学的神态语言动作;四是最后其中一方胜利后的气氛,以及双方的动作神态。通过比赛前对这些细节观察的补充,比赛过后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想必会有很多所感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随后综合成文。在教学生如何状物之时,老师可以把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提前要求每个小组带一个实物回校),如描写“杨桃”,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对杨桃外表的认识,从颜色、形状、气味入手,每位同学从不同角度构思一两句话,然后小组内组成一段话在班上讲解,最后通过投票表现得最好的小组就可以分享此杨桃,品尝过后告知全班味道如何,老师再适当补充杨桃的功效,最后学生把课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状物文,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小学生掌握和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的重要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言“学生作文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老师努力创设情境,通过生活联系实际展现情境,借助画面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利用音乐渲染情境,亲身体验身临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思维方能活跃,想象方能丰富,情感方能真实,个性方能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小学(510656)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当今小学语文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格,然而,教学过程中在
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奠定着坚实的语言基础,诸多学者在对试卷考查方式进行分析时发现字数越来越多的题干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促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之中能够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展开有效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的学习特點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着独有的特点。一方面,小学生积极热情的天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