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熊果酸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

来源 :中国新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hong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熊果酸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TCMSP,SymMap,DrugBank,Uniprot,DisGeNET数据库预测及筛选出熊果酸抗胃癌的潜在靶点.依托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借助Cytoscape 3.7.1软件绘图.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KEGG及GO的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Vina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核心靶点和熊果酸的结合度,利用PyMOL软件绘图.结果:熊果酸治疗胃癌共有48个靶点,核心靶点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靶点;筛选出与肿瘤相关的前10个通路,主要的信号通路包括:PI3 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揭示出熊果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抗血管生成等通路发挥多靶点和多通路的抗胃癌作用.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初,先后暴发了多次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如埃博拉出血热、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寨卡病毒病
自2006年世界上首支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注册上市以来,多家国内企业开始了HPV疫苗的研发及申报工作.为引导HPV疫苗的良性有序研发和申报,加强申报前的研究,提高申报资料的
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获得重大突破,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治疗以及肿瘤疫苗等.过继性细胞治疗中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
本文根据近几年胰岛素类产品的申报情况和审评中的常见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法规及通用技术指导原则,对胰岛素类产品药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进行了梳理,对胰岛素类产品的药学
风险投资是创新药研发获得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创新药研发门槛较高,研究药物研发投资策略可以进一步激励和吸引风险投资进入药物研发领域,促进新药成果转化.在风险投资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