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粱又名蜀黍、芦粟,是世界五大谷类作物之一,高粱属于禾本科高粱族高粱属植物,根据用途不同,可将高粱分为粒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和饲草高粱。饲草高粱茎杆细,生长势旺盛,穗小,子粒有稃,茎内多汗,含糖较高,生长速度快,分蘖和再生力强,一年可刈割3~4次。高粱适口性好,是牛、羊、鱼、猪等的优质饲料,两次收割亩产鲜草在10 000千克以上。
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种子发芽最低温度7~8℃,最适温度20~30℃,最高温度44~50℃。出苗至拔节期适宜温度20~25℃,拔节至抽穗期适宜温度25~30℃,开花至成熟期适宜温度26~30℃。光照。高粱是喜光短日照作物。南方品种引到北方种植,生育期延迟。北方品种引至南方种植,生育期缩短。水分。有较强抗旱能力,又具耐涝性,其耐涝性在孕穗期以后尤为明显。在抽穗后如遇连续降雨,在短期内淹水不灭顶,仍能获一定的产量。全生育期降雨量在400~500毫米地区,可满足其生长。土壤。具一定耐盐碱能力。对土壤pH适应范围5.5~8.5,最适pH为6.2~8.0。其抗盐碱能力低于糜子、向日葵和甜菜,强于玉米、小麦、谷子和大豆。
2 播前準备
轮作倒茬。高粱忌重茬和迎茬。重茬和迎茬,病虫害严重,黑穗病发生较多,黑穗病病原孢子留在土壤中,容易侵染种子使高粱发病。高粱炭疽病等叶部病害由残株病叶传染。重茬不利于合理利用土壤养分,实行合理轮作可消除土壤养分利用不均衡影响。高粱适应性广,他对前茬的要求不严格,可安排在多种作物之后,但在不同前茬之间后,高粱产量有明显的差异。高粱的良好前荐有大豆、棉花、玉米、小麦等,避免与高粱和高粱属作物重茬,以减少病虫害。
施肥。增施基肥,是各地高产单位施肥的共同经验。基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类型确定,肥力低、砂性强的土壤,多施有机肥。有机肥的用量一般每公顷30~60吨。肥力低的缺磷土壤上,应配合施入过磷酸钙300~500千克。氮素化肥,以硫酸铵做种肥较安全,对种子发芽出苗影响较小,每公顷100~150千克为宜。若以氮、磷复合肥做种肥施入,既方便效果又好。常用的复合肥为磷酸二铵,每公顷用量150千克。生产实践中一般只进行一次追肥,拔节期追肥效果好,高粱追肥量每公顷300~500千克尿素。收割后要结合灌水每公顷追施尿素150~225千克。
精细整地。秋收后应结合施有机肥进行耕翻、耙耢和镇压,耕翻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早春化冻后应及时进行一次耙地。垄种必须在秋翻整地后进行起垄,灌溉方便的地块,应在播种前灌足底墒水。
种子准备。选用适应当地自然生产条件的高产品种,种子纯净度高、饱满、活力强、发芽率高。种子处理包括选种、晒种、浸种、药剂拌种和包衣等工作。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厚度在3~5厘米左右,每天翻动3~4次,晾晒2~3天。浸种、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可预防黑穗病和地下害虫。
3 播种
适时播种。播种期受温度和水分影响。当5厘米深土层日平均温度超过10~12℃时,即为温度指标。同时还要看土壤墒情,当土壤含水量,手攥成团,落地散开,是播种良好时机。
播种技术。垧播量22.5~30.0千克北方多采用垄作,播种深度3厘米左右,不超过4厘米,土壤墒情适宜随播随镇压,粘重土壤隔天镇压。
4 田间管理
留苗密度。垧留苗45万株左右,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可加大密度,差的地块密度可适当减低。
间苗定苗。间苗应提早到2~3叶期,于4叶初期定苗,不要晚于5叶期。可3~4株留成一丛,株(丛)距与普通高粱相同。
中耕除草。采用化学除草剂,可在播种后出苗前喷洒,选用阿特拉津,每亩(667平方米)200克,兑水30千克,地表喷雾。中耕结合除草进行,在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分三次进行。
5 收割饲喂
收割时期。青饲料喂鱼,在出苗后40天左右第一次收割,以后每隔20~25天天刈割一次。喂牛羊,在出苗后6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刈割,以后每隔40天左右再刈割。作为青贮高粱,在抽穗期收割。
留茬高度。要尽量避开收割后遇雨烂茬,再生主要靠基部发蘖和节间腋芽,留茬高度10厘米左右,有利再生发苗。
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种子发芽最低温度7~8℃,最适温度20~30℃,最高温度44~50℃。出苗至拔节期适宜温度20~25℃,拔节至抽穗期适宜温度25~30℃,开花至成熟期适宜温度26~30℃。光照。高粱是喜光短日照作物。南方品种引到北方种植,生育期延迟。北方品种引至南方种植,生育期缩短。水分。有较强抗旱能力,又具耐涝性,其耐涝性在孕穗期以后尤为明显。在抽穗后如遇连续降雨,在短期内淹水不灭顶,仍能获一定的产量。全生育期降雨量在400~500毫米地区,可满足其生长。土壤。具一定耐盐碱能力。对土壤pH适应范围5.5~8.5,最适pH为6.2~8.0。其抗盐碱能力低于糜子、向日葵和甜菜,强于玉米、小麦、谷子和大豆。
2 播前準备
轮作倒茬。高粱忌重茬和迎茬。重茬和迎茬,病虫害严重,黑穗病发生较多,黑穗病病原孢子留在土壤中,容易侵染种子使高粱发病。高粱炭疽病等叶部病害由残株病叶传染。重茬不利于合理利用土壤养分,实行合理轮作可消除土壤养分利用不均衡影响。高粱适应性广,他对前茬的要求不严格,可安排在多种作物之后,但在不同前茬之间后,高粱产量有明显的差异。高粱的良好前荐有大豆、棉花、玉米、小麦等,避免与高粱和高粱属作物重茬,以减少病虫害。
施肥。增施基肥,是各地高产单位施肥的共同经验。基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类型确定,肥力低、砂性强的土壤,多施有机肥。有机肥的用量一般每公顷30~60吨。肥力低的缺磷土壤上,应配合施入过磷酸钙300~500千克。氮素化肥,以硫酸铵做种肥较安全,对种子发芽出苗影响较小,每公顷100~150千克为宜。若以氮、磷复合肥做种肥施入,既方便效果又好。常用的复合肥为磷酸二铵,每公顷用量150千克。生产实践中一般只进行一次追肥,拔节期追肥效果好,高粱追肥量每公顷300~500千克尿素。收割后要结合灌水每公顷追施尿素150~225千克。
精细整地。秋收后应结合施有机肥进行耕翻、耙耢和镇压,耕翻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早春化冻后应及时进行一次耙地。垄种必须在秋翻整地后进行起垄,灌溉方便的地块,应在播种前灌足底墒水。
种子准备。选用适应当地自然生产条件的高产品种,种子纯净度高、饱满、活力强、发芽率高。种子处理包括选种、晒种、浸种、药剂拌种和包衣等工作。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厚度在3~5厘米左右,每天翻动3~4次,晾晒2~3天。浸种、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可预防黑穗病和地下害虫。
3 播种
适时播种。播种期受温度和水分影响。当5厘米深土层日平均温度超过10~12℃时,即为温度指标。同时还要看土壤墒情,当土壤含水量,手攥成团,落地散开,是播种良好时机。
播种技术。垧播量22.5~30.0千克北方多采用垄作,播种深度3厘米左右,不超过4厘米,土壤墒情适宜随播随镇压,粘重土壤隔天镇压。
4 田间管理
留苗密度。垧留苗45万株左右,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可加大密度,差的地块密度可适当减低。
间苗定苗。间苗应提早到2~3叶期,于4叶初期定苗,不要晚于5叶期。可3~4株留成一丛,株(丛)距与普通高粱相同。
中耕除草。采用化学除草剂,可在播种后出苗前喷洒,选用阿特拉津,每亩(667平方米)200克,兑水30千克,地表喷雾。中耕结合除草进行,在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分三次进行。
5 收割饲喂
收割时期。青饲料喂鱼,在出苗后40天左右第一次收割,以后每隔20~25天天刈割一次。喂牛羊,在出苗后6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刈割,以后每隔40天左右再刈割。作为青贮高粱,在抽穗期收割。
留茬高度。要尽量避开收割后遇雨烂茬,再生主要靠基部发蘖和节间腋芽,留茬高度10厘米左右,有利再生发苗。